Workflow
小米,再不反思就晚了

文章核心观点 - 小米汽车因一起涉及SU7 Ultra的致命交通事故,暴露出其将高性能、平价与年轻化用户群体相结合的经营战略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公司需对底层经营战略进行调整[6] - 小米汽车在追求“出奇”的营销和性能标签的同时,于产品安全、用户行为引导和交付环节等“守正”方面存在不足,为公司在汽车行业的长期发展带来风险[19][21] 事故分析 - 2025年10月13日,一辆小米SU7 Ultra在成都发生交通事故,驾驶员遇难,事故前车辆存在十字路口左拐漂移、最右侧车道超速等不安全驾驶行为[4] - 车辆先与另一轿车碰撞,再撞绿化带后翻滚至对向车道并起火,多名路人救援未果,成都交警通报驾驶员涉嫌酒后驾驶[4][5] - 事故归责明确为驾驶员全责,但车辆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的具体原因仍需进一步调查[6] 产品战略与用户画像 - 小米SU7系列主打“性能”标签,例如SU7 Ultra量产版在纽北赛道刷出7分04秒957的成绩,并通过官方视频持续强化性能形象[8][11] - 产品兼具“平价”与“年轻化”特征,SU7 Ultra发布时每马力成本为342元,对年轻用户形成致命吸引[12] - 用户调研显示,SU7普通版81%用户为90后,平均年龄31岁,SU7 Ultra版85%用户年龄在35岁以下,两者中未婚及已婚无孩者占比均高达63%,远低于中国车市30岁及以下购车用户仅占20%的平均水平[12] 性能与安全风险 - 年轻用户可通过约30万元价格获得堪比百万跑车的性能,部分用户存在超速、斗气等危险驾驶行为,有车主因运动模式提速过快、需频繁刹车而关闭该功能[13] - 公司曾尝试通过OTA更新引入“排位模式”,要求车主在指定赛道达标后方可解锁1548匹全马力,以甄别驾驶能力,但因用户抵制(如认为像“顶配电脑显卡性能要考试才能用”、额外花费数千至上万元)而在3天后撤回该更新[16][17][18] 运营与品牌挑战 - 在YU7版本的交付环节出现负面乱象,包括交车日期提示不清晰、退款协商困难、黄牛参与导致要求用户提前支付全款等问题,伤害了核心用户群体[21] - YU7用户调研显示,50.9%用户因品牌选择该车,58.9%因外观,近6成为“雷军粉”,米粉占比过半,25.2%用户未对比其他品牌,44.9%用户表示若重新选择仍会坚定购买YU7[22] - 汽车行业不同于电子消费品,激进的策略可能带来短期爆发,但稳健和安全才是行业核心的“守正”[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