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米之“祸”

核心观点 - 公司正面临由“高级模仿+低价压制”的商业模式、重颜值轻本质的经营理念以及供应链压榨与创新抑制的生态策略所引发的信任危机,其跨界扩张之路遭遇严峻挑战 [2][4][11][18] - 公司需要重新思考战略路径,从商业模式创新转向技术驱动成长,实现深刻的自我批判与自我革命,这不仅是公司的警示,也是中国产业升级的警示 [1][22][23][26][32] 财务与运营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达1160亿元,连续三个季度超千亿,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75.4% [2] - 智能手机出货量4240万台,连续8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连续5年稳居全球前三 [2] 商业模式挑战:“高级模仿与低价压制” - 公司的性价比竞争策略由“高级模仿”和“低价压制”两大要素构成,通过模仿成熟品牌设计并推行低价快速切入市场 [4][5] - 小米SU7定价20万+,远低于同级别传统豪华品牌跑车,其成本控制可能通过牺牲研发投入、员工福利、供应链利润及产品质量来实现 [6][7] - “高级模仿”策略导致公司陷入专利纠纷,例如与格力的诉讼中,侵权产品被要求停止销售并支付185万元赔偿 [9] - 公司的创新多停留在“符号堆砌”和功能重组层面,而非触及用户核心痛点的底层技术突破 [9][10] 经营理念问题:“重颜值轻本质,过度营销” - 公司将“颜值即正义”作为产品定义核心准则,在汽车领域引发对安全性与可靠性质疑,例如成都车祸中“车门无法打开” [2][12] - 营销策略存在“大字吹牛、小字免责”和“参数碾压”现象,宣传话术与实际用户体验存在差异,如“逆光之王”的宣传标注为“产品设计目标” [13][14] - 选装价高达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实测发现空气动力学功能几乎为零,暴露出营销与实际产品之间的裂痕 [15] - 过度追求参数炫技,如小米SU7 Ultra的1500匹马力被指“马力过剩”,但与之匹配的制动、底盘等关键技术信息被淡化 [15][16] 生态系统影响:“供应链压榨与创新抑制” - 公司的生态链投资倾向于营销与生态控制,而非突破“卡脖子”技术,生态链企业可能陷入依赖,成为“啃米族” [18] - 生态链企业如九号机器人为小米代工的毛利率(2019年为15.11%)低于自有品牌,限制了企业进行颠覆性创新的自主性和动力 [19] - 为追求更高利润和品牌自主权,石头科技、九号机器人等生态链企业出现“去小米化”现象,石头科技自有品牌毛利率提升至超过45% [20] - 在汽车行业,公司被指通过挖角竞争对手(如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等方式引发生态冲突 [20] 转型努力与行业反思 - 公司计划在新五年规划中投入2000亿用于研发,并已累计投入约1020亿到1050亿元,旨在从“组装厂”印象转向技术驱动成长 [25][26] - 公司宣布研发3nm旗舰SoC芯片“玄戒O1”,并推进“人车家全生态”布局,但研发布局被指存在“应急式”特征,抗风险能力不足 [26] - 行业观点认为,汽车是严肃的耐用消费品,不能简单视为3C快消品,造车必须底子扎实,不能忽略安全性和耐用性 [23] - 公司发起涉及11.6万辆SU7的大规模召回,暴露出其品控体系与成熟制造业所需的长周期测试验证之间存在矛盾 [24] - 企业家的自我反思被视作企业重生的关键动力,案例包括TCL李东生、腾讯马化腾、华为任正非和吉利李书福 [26][27][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