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以洪九果品从巅峰到退市的案例为切入点,剖析了新消费行业在高速扩张中普遍存在的陷阱和教训 [4][6][14] - 公司案例揭示了过度追求规模而忽视现金流、家族式治理失控、对消费趋势判断失误以及挥霍市场信任是导致其崩塌的核心原因 [15][33][37] - 该案例对处于扩张期或筹备上市的消费品牌具有重要警示意义,强调稳健经营、制度建设和趋势洞察的重要性 [33][37][38] 梦幻三年 - 公司于2022年9月在港交所上市,市值一度达到600亿港元,被誉为"中国水果第一股" [8] - 2022年公司营收达150.8亿元,净利润14.52亿元,净利润同比暴涨405% [8] - 公司在榴莲品类占据领先地位,2022年销售2500万颗榴莲,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0% [8] - 上市仅18个月后,公司于2024年3月因无法按时披露2023年年报而停牌 [9] - 2025年4月,创始人邓洪九等6名核心高管因涉嫌"骗取贷款、虚开增值税发票"被采取强制措施 [10] - 2025年10月3日,港交所正式裁定取消公司上市地位 [12] 每个消费品牌都可能踩到的坑 - 现金流"自杀式"模式:公司采用"端到端供应链"模式,向上游果农支付全额预付款锁定货源,同时给予下游商超3-6个月账期,导致自身现金流持续紧张 [16] - 2019年至2022年四年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累计净流出40.6亿元,2023年上半年现金流缺口进一步扩大3.14亿元 [16] - 截至2023年中报,公司贸易应收款项高达101.51亿元,占流动资产的92.4%,而账面现金仅剩5.57亿元,银行贷款则飙升至27.76亿元,为上市前的2倍 [16] - 家族式治理失控:创始人邓洪九夫妇持股超过40%,核心岗位多由亲属担任,缺乏有效的监督和风控机制 [18] - 2023年第四季度,公司向多家"刚注册、零社保、注册资本50万元"的空壳供应商支付了34.2亿元预付款,占全年预付款的76%,这些供应商与公司重庆分公司仅一路之隔,且多为创始人亲信控制,审批流程缺失 [9][19] - 踩错消费降级节奏:公司核心品类为高端进口水果(如榴莲、车厘子),但2023年起消费趋势变化,国产榴莲大量上市导致价格腰斩,公司成本高企,出现"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局面 [24] - 线上电商分流和线下过度依赖商超导致渠道议价权减弱,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24] - 挥霍市场信任:2023年9月,创始人夫妇在短时间内减持股份套现约1亿元;停牌后公司对外宣称努力复牌,内部却进行员工劝退和账款抵押等操作,严重损害投资者和渠道信任 [28][29] 写在最后 - 对于处于扩张期的消费品牌,应优先关注现金流健康,定期进行压力测试,并设定应收款占比红线 [33][34] - 需要尽早打破家族治理模式,在关键岗位引入外部专业管理者和监督机制,并借助第三方机构进行定期审计 [35] - 品牌应将消费趋势洞察作为日常功课,紧密跟踪平台销售数据和消费者调研,及时调整产品与定价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 [36] - 案例强调做消费是"慢功夫",核心在于做好产品、管好现金流、管好团队、守住信任,而非追求短期规模扩张 [37][38]
老板被抓、强制退市,600亿水果帝国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