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九果品(06689)
搜索文档
老板被抓、强制退市,600亿水果帝国崩了
商业洞察· 2025-10-21 17:24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以洪九果品从巅峰到退市的案例为切入点,剖析了新消费行业在高速扩张中普遍存在的陷阱和教训 [4][6][14] - 公司案例揭示了过度追求规模而忽视现金流、家族式治理失控、对消费趋势判断失误以及挥霍市场信任是导致其崩塌的核心原因 [15][33][37] - 该案例对处于扩张期或筹备上市的消费品牌具有重要警示意义,强调稳健经营、制度建设和趋势洞察的重要性 [33][37][38] 梦幻三年 - 公司于2022年9月在港交所上市,市值一度达到600亿港元,被誉为"中国水果第一股" [8] - 2022年公司营收达150.8亿元,净利润14.52亿元,净利润同比暴涨405% [8] - 公司在榴莲品类占据领先地位,2022年销售2500万颗榴莲,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0% [8] - 上市仅18个月后,公司于2024年3月因无法按时披露2023年年报而停牌 [9] - 2025年4月,创始人邓洪九等6名核心高管因涉嫌"骗取贷款、虚开增值税发票"被采取强制措施 [10] - 2025年10月3日,港交所正式裁定取消公司上市地位 [12] 每个消费品牌都可能踩到的坑 - **现金流"自杀式"模式**:公司采用"端到端供应链"模式,向上游果农支付全额预付款锁定货源,同时给予下游商超3-6个月账期,导致自身现金流持续紧张 [16] - 2019年至2022年四年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累计净流出40.6亿元,2023年上半年现金流缺口进一步扩大3.14亿元 [16] - 截至2023年中报,公司贸易应收款项高达101.51亿元,占流动资产的92.4%,而账面现金仅剩5.57亿元,银行贷款则飙升至27.76亿元,为上市前的2倍 [16] - **家族式治理失控**:创始人邓洪九夫妇持股超过40%,核心岗位多由亲属担任,缺乏有效的监督和风控机制 [18] - 2023年第四季度,公司向多家"刚注册、零社保、注册资本50万元"的空壳供应商支付了34.2亿元预付款,占全年预付款的76%,这些供应商与公司重庆分公司仅一路之隔,且多为创始人亲信控制,审批流程缺失 [9][19] - **踩错消费降级节奏**:公司核心品类为高端进口水果(如榴莲、车厘子),但2023年起消费趋势变化,国产榴莲大量上市导致价格腰斩,公司成本高企,出现"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局面 [24] - 线上电商分流和线下过度依赖商超导致渠道议价权减弱,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24] - **挥霍市场信任**:2023年9月,创始人夫妇在短时间内减持股份套现约1亿元;停牌后公司对外宣称努力复牌,内部却进行员工劝退和账款抵押等操作,严重损害投资者和渠道信任 [28][29] 写在最后 - 对于处于扩张期的消费品牌,应优先关注现金流健康,定期进行压力测试,并设定应收款占比红线 [33][34] - 需要尽早打破家族治理模式,在关键岗位引入外部专业管理者和监督机制,并借助第三方机构进行定期审计 [35] - 品牌应将消费趋势洞察作为日常功课,紧密跟踪平台销售数据和消费者调研,及时调整产品与定价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 [36] - 案例强调做消费是"慢功夫",核心在于做好产品、管好现金流、管好团队、守住信任,而非追求短期规模扩张 [37][38]
“水果第一股”的坠落:洪九果品从600亿市值到强制退市警示录
新浪财经· 2025-10-19 19:49
公司核心事件与现状 - 公司于2025年10月3日收到香港联交所除牌决定,并于当日提交复核请求 [1] - 联交所指出五大核心问题:未完成调查及补救措施、管理层诚信存疑、内控缺陷未纠正、未公布未完成财务业绩、缺乏独立非执行董事及公司秘书 [1] - 公司自2024年3月20日因无法披露财报停牌,停牌时股价为1.74港元,较40港元的发行价暴跌95.65% [1] - 公司市值从巅峰时的671亿港元蒸发超640亿港元,仅剩不足30亿港元 [1] - 2024年,公司34.2亿元异常预付款引发审计师毕马威辞任,随后6名高管因涉嫌骗取贷款及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2][7] 公司治理与家族管理缺陷 - 公司具有浓厚家族企业色彩,邓洪九家族持股比例超46%,为绝对控股股东 [3] - 核心管理岗位由家族成员包揽:妻子江宗英任总经理,儿子邓浩吉任首席运营官,女儿邓浩宇任联席秘书,侄儿杨俊文任执行董事兼副总经理 [3] - 2025年5月,公司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集体辞职,导致审核委员会瘫痪,外部监督机制完全失效 [6] - 外部董事形同虚设,监督机制失灵,采购、财务等关键部门负责人多为邓洪九亲信,合规流程流于形式 [6][7] - 封闭的管理体系阻碍外部人才引进,高管团队鲜有具备大型企业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 [6] 资金链断裂与运营模式风险 - 公司依赖“高预付、长应收”资金结构,上游需提前数月支付全额货款,下游回款周期长达188.5天 [9][13] - 2023年中期报告显示,公司应收账款从2021年的38.6亿元飙升至93.5亿元,账面现金仅约5亿元,短期借款高达27.76亿元,资金缺口巨大 [13] - 2019年至2023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累计净流出达44.5亿元 [14] - 邓洪九夫妇累计质押65%内资股,涉及贷款超5.6亿元 [14] - 2023年榴莲价格暴跌50%,叠加消费疲软导致库存积压,成为压垮资金链的最后一根稻草 [15] 行业困境与共性问题 - 行业龙头百果园2024年营收102.73亿元,同比下降9.8%,归母净亏损3.86亿元,由盈转亏,同比降幅达206.7% [16] - 百果园门店数量从2023年的6093家锐减至2024年底的5127家,一年内净减少966家 [16] - 鲜丰水果2024年曝出超3亿元股权被法院冻结,上市计划搁置 [16] - 行业面临供应链成本高企与盈利空间压缩的矛盾,社区团购等新兴业态以极致性价比冲击传统连锁 [18] - 行业存在“无票化”收支财务风险,上游采购和下游销售环节常缺乏合规凭证,农林牧渔业过去10年舞弊率达9.79% [18][19] - 消费观念转向“高性价比”,企业战略调整滞后,百果园长期坚持高端定位,洪九果品过度依赖高价进口水果 [20] 公司发展历程与转折 - 创始人邓洪九1987年以倒卖红桔起家,进价3毛、售价6毛,两天净赚100多元 [1] - 2002年创办洪九果品,2012年押注泰国榴莲市场,筹借1亿元建厂并以期货模式锁定4万亩果园 [1] - 公司营收从2019年的20亿元飙升至150亿元,4年增长7倍,2022年上市时邓洪九家族财富达85亿元 [1] - 公司创业初期凭借提前付款模式成功打入市场,2005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2012年签下每年3.5万吨水果收购合同 [13] - 依赖资金垫付的模式在规模扩张至百亿级后未能升级,从“增长引擎”变成“致命陷阱” [13]
老板被抓、强制退市,600亿水果帝国崩了
虎嗅APP· 2025-10-18 21:05
文章核心观点 - 洪九果品从“中国水果第一股”的巅峰迅速跌落,其案例揭示了新消费行业在高速扩张中普遍存在的结构性风险,包括现金流管理失控、公司治理失效、市场趋势误判以及信任资本挥霍等问题 [4][6][8][9][10] 洪九果品的兴衰历程 - 公司在2022年9月于港交所上市,市值一度达到600亿港元,被誉为“中国水果第一股”,2022年榴莲销量达2500万颗,占全国近10%市场份额,营收150.8亿元,净利润14.52亿元,净利润同比暴涨405% [8] - 上市仅18个月后,公司因无法按时披露2023年年报被停牌,审计机构毕马威辞任并揭露2023年第四季度向“新增供应商”支付34.2亿元预付款,占全年预付款的76%,这些供应商多为空壳公司 [9] - 2025年4月,创始人邓洪九等6名核心高管因“骗取贷款、虚开增值税发票”被逮捕,总部被封;5月,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辞职,公司治理彻底空壳化;同年10月,港交所正式裁定取消其上市地位 [9][10] 现金流管理陷阱 - 公司采用“端到端供应链”模式,上游全额预付货款锁定货源,下游给予商超3~6个月账期,导致经营性现金流持续净流出,2019~2022年累计净流出40.6亿元,2023年上半年再添3.14亿元缺口 [14] - 截至2023年中报,贸易应收款达101.51亿元,占流动资产的92.4%,账面现金仅5.57亿元,而银行贷款飙升至27.76亿元,是上市前的2倍,反映出依赖垫资冲规模但忽视现金流健康的致命风险 [14][15][16] 家族式治理失控 - 邓洪九夫妇持股超40%,核心岗位由亲属垄断,包括妹夫任董事、儿媳任监事等,缺乏有效监督机制,34.2亿元预付款的审批仅凭创始人一句话即可拍板,资金最终流向亲信控制的空壳公司 [17][18] - 这种治理结构导致风控形同虚设,家族信任无法替代制度信任,尤其在采购、财务等关键环节易引发腐败和失控,是许多新消费品牌规模扩张后的共性隐患 [19][20][21] 消费趋势误判 - 公司主打高端进口水果如榴莲、车厘子,但2023年起消费降级趋势明显,国产榴莲价格腰斩,导致成本与售价倒挂,例如一箱30斤榴莲成本700元,超市仅售600元,销售越多亏损越大 [23] - 同时线上电商冲击线下渠道,公司过度依赖商超且议价权减弱,未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或定价策略,暴露了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的短板 [23][24][25] 信任资本挥霍 - 2023年9月,邓洪九夫妇悄悄减持股份套现1亿元;停牌后公司对外宣称努力复牌,实则劝退员工、抵押账款,甚至总部被封4个月仍隐瞒信息,彻底丧失投资者、渠道及消费者信任 [27][28] - 新消费品牌的核心资产是信任,包括产品履约、财务诚信等,任何挥霍行为都将直接导致品牌价值崩塌,这一教训在行业其他案例中亦有印证 [29][30] 行业启示与应对建议 - 现金流管理应优先于规模扩张,建议每月进行现金流压力测试,设定应收款占比红线(如不超过流动资产特定比例),避免垫资与账期失衡引发的资金链断裂 [32][33] - 治理结构需尽早去家族化,关键岗位引入外部专业管理者,并建立第三方审计季度抽查机制,杜绝个人决策主导大额资金流向 [34] - 消费趋势研判需常态化,通过电商平台数据、月度消费者调研等方式动态调整策略,例如当前国产平价品类增长强劲,应减少对高端进口品的过度依赖 [35][36][37]
老板被抓、强制退市,600亿水果帝国崩了
虎嗅· 2025-10-17 08:10
洪九果品的故事,曾是重庆民营经济的"样板间",也是新消费"规模制胜"的典型。但所有泡沫的破裂, 都始于看似无解的"完美开局"。 2022年9月,邓洪九穿着深色西装在港交所敲钟时,洪九果品的光环几乎拉满:代码06689.HK,市值飙 到600亿港元,被冠以"中国水果第一股"。 有些感伤。但消费行业从不缺"草根逆袭"的传奇,但比传奇更值得看的,是那些从云端跌落的教训。 今天的主角曾是"中国水果第一股"。他从朝天门挑担卖水果,一直卖到了港交所敲钟。但短短3年后, 又被强制退市、高管"团灭"。 这背后藏着所有消费从业者都该避开的坑。 我不想只复述"洪九果品怎么没的",更想拆解它的崩塌逻辑。 一、梦幻三年 那时市场传着一句话:"中国人每吃10个榴莲,就有1个来自洪九"——2022年它光榴莲就卖了2500万 颗,占全国近10%份额,营收150.8亿、净利润14.52亿,净利润同比暴涨405%。 但这场风光只撑了18个月。 2024年3月,港交所一纸公告打破平静:洪九果品因"无法按时披露2023年报"停牌,从"短暂"变"无限 期"。 4月,审计机构毕马威直接辞任,甩出重磅炸弹——2023年第四季度,洪九向"新增供应商"付了 ...
从停牌到除牌 “水果第一股”洪九果品走到退市边缘
国际金融报· 2025-10-15 20:30
曾被誉为"水果第一股"的洪九果品(06689.HK)站到了退市悬崖边。 10月13日,公司发布公告称,10月3日接到香港联交所发出的函件,上市委员会决定取消洪九果品的上市地位。 上市委员会也给出了原因:洪九果品尚未完成调查,并采取适当补救措施;无法证明公司管理层及(或)对公司管理及运营有重 大影响的任何人士的诚信、能力及品牌并无合理的监管问题;尚未完成内部控制审查,未纠正内部控制缺陷;尚未公布任何未完 成的财务业绩;并无委任任何独立执行董事、公司秘书或授权代表。 对于联交所这一决定,洪九果品表示遗憾,认为上市委员会并未充分考虑公司所提交的证据。其已于10月13日向上市复核委员会 提交书面请求,要求进一步复核除牌决定。 自2024年3月因无法按时披露财报停牌至今,洪九果品在500余天内接连经历审计师辞任、高管被查、债务重整等多重危机,昔日 明星企业的光环褪去,留下一串待解的谜团。 年报"难产" 资料显示,洪九果品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多品牌鲜果集团。 灼识咨询数据指出,2022年,洪九果品成为中国最大的水果分销商,但由于市场较为分散,份额仍不足2%。同年9月,洪九果品 登陆港股,成为国内水果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
从停牌到除牌,"水果第一股"洪九果品走到退市边缘
国际金融报· 2025-10-15 20:17
退市决定与复核 - 香港联交所上市委员会于10月3日决定取消洪九果品的上市地位 [2] - 公司于10月13日向上市复核委员会提交书面请求,要求进一步复核除牌决定 [2] - 市场预料退市结果已难以逆转 [9] 联交所的除牌原因 - 公司尚未完成调查并采取适当补救措施 [2] - 无法证明管理层及有重大影响人士的诚信、能力及品牌无合理监管问题 [2] - 尚未完成内部控制审查及纠正内部控制缺陷 [2] - 尚未公布任何未完成的财务业绩 [2] - 并无委任任何独立执行董事、公司秘书或授权代表 [2] 财务问题与审计 - 公司自2024年3月20日起因无法按时披露2023年全年财务业绩而停牌 [3] - 审计师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于2024年4月辞任,原因涉及2023年第四季度异常交易 [5] - 异常交易包括向若干新增供应商支付预付款约34.2亿元,占全年预付款项余额约44.7亿元的七成以上 [5] - 部分新增供应商无历史合作记录,注册资本低于所获预付款金额,社保参保人数为零 [5] - 截至新闻发布时,公司仍未披露2023年年报 [6] - 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85.37亿元,同比增长19.37%;归母净利润8.04亿元,同比下降6.26% [7] 管理层危机与公司治理 - 2025年4月16日,创始人、董事长邓洪九及多名核心高管因涉嫌骗取贷款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8] - 自2025年1月6日起,公司主要办公场所被公安机关限制人员出入,无法正常办公 [8] - 2025年5月30日,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集体离职,导致审核委员会空壳化 [8] 债务重整 - 2025年5月,公司向法院申请预重整及重整,计划通过延长还款期限、降低利率或债转股等方式优化资本结构 [8] - 董事兼总经理江宗英被授权主导债务重整 [8] 公司背景与行业地位 - 洪九果品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多品牌鲜果集团 [3] -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2年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水果分销商,但由于市场分散,份额不足2% [3] - 公司于2022年9月登陆港股,成为国内水果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被称为“水果第一股” [3]
上市三年即告“烂尾”?股价暴跌95%!600亿“水果第一股”或遭港交所“强退”
搜狐财经· 2025-10-15 15:25
在港股上市3年多后,"水果第一股"洪九果品即将面临摘牌的风险。 10月13日,洪九果品( 06689.HK)发布公告称,于2025年10月3日接获联交所发出的函件(上市委员会决定函件),指 出公司未能履行复牌指引,因此决定根据上市规则第6.01A(1)条取消公司H股的上市地位定(除牌決定)。 洪九果品财务数据的异常在上市前已现端倪。招股书显示,公司上游采购需全额预付,下游却要给商超 3-6 个月账期,这 种 "先款后货" 与 "先货后款" 的错配,导致经营性现金流连续多年为负:2019年至2022年累计净流出40.6亿元,2023年上 半年再添3.14亿元缺口。 2023年中期财报显示,公司贸易应收款高达101.51 亿元,占流动资产比例 92.4%,周转天数长达188.5 天;而账面现金仅 5.57亿元,银行贷款却增至 27.76亿元,资产负债比率较上市前翻倍。更致命的是44.7亿元预付款形成的"资金黑洞"。核 数师发现,部分预付款流向与公司存在关联关系的主体,涉嫌通过虚假交易套取资金。 公告 称,上市委员会作出其决定的理由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各项:(1)公司尚未完成调查,公布调查结果并采取适当补救措 施。(2 ...
洪九果品要求上市复核委员会复核除牌决定
北京商报· 2025-10-14 11:42
北京商报讯(记者 孔文燮)10月13日,洪九果品发布公告称,2025年10月3日,公司收到联交所的函 件,上市委员会决定取消公司的上市地位。公司已于2025年10月13日向上市复核委员会提交书面请求, 要求作进一步及最终上市复核委员会复核。 ...
洪九果品将被取消上市地位:涉嫌骗取贷款 董事长邓洪九已被抓
搜狐财经· 2025-10-14 11:40
洪九果品(股份代号:6689)日前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遗憾告知公司股东及潜在投资者,于2025年10月3日,公司接获联交所发出的函件,当中指出于 考虑洪九果品及上市科提交的所有资料(包括书面及口头资料)后,上市委员会决定公司未能履行复牌指引。 因此,上市委员会决定根据上市规则第6.01A(1)条取消洪九果品上市地位的决定。 洪九果品称,上市委员会作出其决定的理由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各项: 洪九果品尚未完成调查,公布调查结果并采取适当补救措施。 洪九果品并无证明集团管理层及╱或对本公司管理及运营有重大影响的任何人士的诚信、能力及╱或品格并无合理的监管问题。 洪九果品尚未完成内部控制审查,亦未纠正内部控制缺陷。 洪九果品称,公司董事会对除牌决定表示遗憾,并认为上市委员会并未充分考虑公司所提交的证据。董事会谨此告知股东,经内部及与其专业顾问商讨后, 公司已于2025年10月13日向上市覆核委员会提交书面请求,要求按上市规则第2B.06(2)条作进一步及最终上市覆核委员会覆核。 雷递网 乐天 10月14日 2025年4月,洪九果品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公司董事长邓洪九、董事彭何、董事江宗英女士、董事杨俊文、董事谭波女士、 ...
洪九果品(06689):要求上市复核委员会复核除牌决定
智通财经· 2025-10-13 20:13
(原标题:洪九果品(06689):要求上市复核委员会复核除牌决定) 智通财经APP讯,洪九果品(06689)发布公告,董事会对除牌决定表示遗憾,并认为上市委员会并未充分 考虑公司所提交的证据。经内部及与其专业顾问商讨后,公司已于2025年10月13日向上市复核委员会提 交书面请求,要求按上市规则第2B.06(2)条作进一步及最终上市复核委员会复核。公司将根据上市规则 的规定,适时就上市复核委员会复核的任何进展另行刊发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