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对话黄兆华:藏在增长与挫折里的中国企业出海启示 | 卓立出海谈

柳工集团出海业绩与模式 - 柳工集团自2002年开始布局出海,目前海外业务收入占整体营收的46.88%,达到130亿规模[3] - 公司海外业务实现了从2亿到42亿的跨越式增长,并完成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并购欧洲企业的第一单[4] - 公司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出海“柳工模式”,作为行业参考范例[3] 海外业务管理体系的构建 - 海外业务高管的职责重心从初期抓市场、渠道、业绩,转变为打造内部支撑体系,包括售后服务、零部件、融资、风控、物流及研发体系[7][8] - 管理体系需确保在全球十几个大区、几十个国家的业务运营中,前后台系统不出现崩溃或脱节[8] - 后期管理重点在于实现跨国团队的融合与文化融合,尤其是在并购欧美企业并聘请其中高级管理人才后[8] 出海过程中的关键挑战与应对 - 一个重要教训是避免将不成熟的新产品直接投放海外市场,曾因此导致现金赔付客户500万,总损失超过千万[9] - 面临外部挑战包括无法满足欧美技术标准导致市场难以进入,以及行业低谷期的冲击,例如2012年至2014年管理的波兰HSW公司因矿山行业下滑,月销量仅9台设备,面临关门风险[13][14] - 应对危机时,在欧洲市场裁员难度大,主要通过降本、削减费用等减法措施维持运营,并满世界寻找商机做加法[15][16] 企业出海的人才与领导力要求 - 开拓海外市场的人选需具备赢家心态、韧性抗压能力以及包容之心,以应对远多于成就感的挫折和带领不完美的多元化团队[18][19] - 总部对海外团队需明确规则与底线,进行赋能与管控,不能完全放手,需尊重规律、循序渐进,避免为了本地化而本地化[20][21] - 中央强调的“先立后破”原则同样适用,即不能在新体系建立前就打破原有体系[21] 企业出海的战略落地方向 - 出海前需优先判断市场是否有需求,明确典型客户形象与需求,并确认自身产品是否与市场及客户需求相匹配[23] - 战略制定需结合向外看(考察市场、调研分析)和向内看(审视团队能力、产品及资源),但中国企业更擅长在发现外部需求后克服内部问题[23] - 中国制造出海从“量的突围”走向“质的跃迁”,核心驱动力是“人”的变量,通过敢闯敢试、深耕迭代,实现从“能造”到“会造”、从“造得快”到“造得好”的产业升级[24][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