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拼多多十年,不变的十年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十年如一日的战略专注与业务聚焦,在快速变化的行业中实现了高速增长,其成功源于对“内生价值”的坚持,而非盲目追逐风口 [1][2][3] - 公司的商业模式底层逻辑始终不变:从被忽视的消费群体和产业带中挖掘增长,通过归集需求提升供给侧效率,实现普惠 [4][6][8][11] - 公司保持了一种近乎固执的“保守”和持续的“生存焦虑”,这体现在其稳定的扁平化组织架构和务实的创业精神上,支撑了长期的战略定力 [13][14][15] 战略专注与业务聚焦 - 过去十年,当竞争对手追逐O2O、新零售、硬件VR、人工智能和造车等新兴赛道时,公司的业务半径从未脱离电商领域 [3] - 公司的商业模式和战略未改变过,阶段性的组织架构大调整也几乎没有发生,这种“不变”在风口迭起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 [3] - 公司将所有资源持续投入到电商核心赛道,即使在2025年一季度利润同比下跌47%的情况下,仍推出“千亿扶持”计划投向商家和产业带 [13] 挖掘被忽视的需求侧增长 - 公司崛起前,电商聚光灯打在“车头”即城市中产,而公司锚定了被传统电商战略让出的“五环外”庞大市场 [4] - 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约5.5亿(占总人口40%),到2025年手机网民超11亿,公司抓住了几乎翻倍的用户增量 [5] - 为满足低线市场新用户,公司简化流程:消灭购物车、弱化店铺、聚焦单品、通过微信小程序实现“即用即走”,将决策流程压缩到最短 [5][6] - 通过“拼团”分享和春晚红包等活动快速渗透,公司从0到千亿GMV仅用2年3个月,快于京东的10年和淘宝的5年,2017年全年GMV达1412亿元 [6] - 2022年推进“西进计划”,与物流伙伴构建“分段运输”方案,首次将西部六省系统纳入包邮区,帮助合作品牌植护的西部订单从月两三百万增长到一两千万 [6] 供给侧效率革新与产业赋能 - 公司采用“货找人”的匹配逻辑,通过社交拼单和算法推荐将海量需求汇集到有限SKU,快速打造超级爆款,区别于淘宝“人找货”的流量逻辑 [8] - 公司将分散的消费需求汇集成稳定庞大订单,为具备生产能力但缺乏品牌化能力的中小制造商提供确定性出口 [8] - 通过规模效应,生产商家得以绕过中间商直连消费者,平台争取更强议价权,降低库存风险与成本 [9] - 以“多多买菜”为例,公司将需求以小区甚至楼栋为单位收集,形成确定性订单,实现“以销定采”,降低损耗,并反向指导产地“以销定产” [10] - 在出海业务上,“多多跨境”通过拼购汇集需求,以“全托管”模式将海外订单发送给中国产业带工厂,极大降低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门槛 [10][11] - 公司构建了更高效的产业连接方式,从零发展到9亿用户、上千万商家,规模效应促进了制造业产业带的形成,实现了从“订单确定性”到“产业生态确定性”的升级 [11] 组织架构与企业文化 - 公司十年间保持相对稳定的扁平组织架构,主要由一级主管(不超过百名)、二级主管、小组长和员工三层构成,确保决策链路短平快 [14] - 组织模式体现为“超级大脑-稳固的核心管理层-原子化执行”,这种稳定性支撑了公司的长期战略,避免因频繁架构调整导致的资源分散 [13][14] - 公司内部始终保持“生存焦虑”和创业紧迫感,即便上市后仍强调“先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14] - 创始团队行事风格务实,品牌商家描述其有“创业公司般的紧迫感”,核心管理层老将始终处于战斗状态,带队开拓新业务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