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业绩与市场反应 - 特斯拉25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接近预期,库存水平降至10天供应量,自由现金流表现强劲[2] - 汽车业务收入占比降至75%,服务/其他业务同比增长25%,能源业务同比增长44%,收入来源向经常性收入多元化[2] - 高盛认为部分关键指标低于预期,如汽车业务非GAAP毛利率和非GAAP每股收益,并将12个月目标价从425美元下调至400美元[2] 战略转向与AI生态 - 马斯克在业绩电话会上用80%时间讨论AI和机器人,仅用20%讨论汽车业务,表明公司战略重心迁移[4] - 特斯拉构建“现实世界AI”三角生态:FSD自动驾驶算法作为大脑,Dojo超算中心提供算力,Optimus机器人作为物理执行终端[4] - 马斯克将薪酬方案与机器人战略捆绑,Optimus已从概念验证升级为公司级战略核心,高盛测算其远期估值占比或达公司整体的35%-50%[4] 技术进展与挑战 - Optimus V3版本拟人度达“需戳验真伪”水平,手部执行器数量从28个增至31个[6] - 技术挑战包括机械极限(前臂与手部占整机70%工程难度)、AI迁移(训练数据量仅为FSD的1/5)和功耗陷阱(持续工作45分钟后需充电1小时)[6] - 突破包括V3采用混合结构使拇指实现人类级外展能力,新型陶瓷电机将扭矩密度提升3倍,并具备自然对话能力[6] 量产时间表与产能规划 - 公司首次给出明确量产路线图:Optimus GEN3版本计划2026年Q1公开展示,2026年底启动百万台级产能,最终目标是5.0版本实现年产0.5-1亿台[8] - 产能规划呈现指数级爬坡,从2026年1万台到2030年1000万台[12] - 时间表可信度较高,特斯拉在中、泰、墨三国的工厂审厂节奏密集,上游产业链信息显示量产可能“先平后陡”[8] 产业链影响与竞争格局 - 受益方包括精密传动企业(行星滚柱丝杠需求暴增)、力矩传感器厂商(单机用量达16个)和仿生材料公司(硅胶皮肤需满足50万次弯折寿命)[9] - 承压方包括传统工业机器人厂商(如发那科)、服务机器人公司和二级供应商(面临特斯拉自研替代风险)[9] - 特斯拉可能复制垂直整合策略,通过自研核心部件掌控价值链,为供应链带来不确定性[9][10] 市场展望与投资焦点 - 波士顿咨询测算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在2028年突破500亿美元,现阶段需求集中在汽车制造(34%)和物流(28%)等场景[12] - 当前Optimus物料成本约5万美元,需降至2万美元以下才能触发大规模商用[13] - 投资者需关注短期确定性机会(如减速器、丝杠)和长期可能性(灵巧手进展、AI算法突破),关键时间节点包括2026年Q1的V3原型机亮相和2030年产能落地[13]
特斯拉业绩电话会,马斯克带给机器人产业链的惊喜与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