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AI推理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推动云服务厂商资本开支持续扩张,技术效率提升反而可能加速资本开支向收入的转化 [2][3][6] - 中国互联网巨头在AI领域的战略路径分化,阿里巴巴聚焦企业级AI云市场,字节跳动发力消费级应用 [2][3][8] - 当前中国主要科技股估值相较于全球同行仍有折价空间,市场尚未进入AI泡沫 [4][10] AI推理需求与资本开支 - 高盛预计阿里巴巴2026至2028财年合计资本开支将达4600亿元人民币,远高于其此前3800亿元的目标 [2][3] - AI推理需求激增是支撑资本开支判断的核心逻辑,阿里巴巴AI推理需求每2-3个月翻一番 [2][6] - 字节跳动日均token消耗量在9月份突破30万亿,相比4-5月实现翻番,已接近谷歌的43万亿水平 [6] - 高盛预测中国云服务提供商在2025年第三季度资本开支将同比增长50% [6] - 技术效率提升(如阿里云Aegaeon系统节省82% GPU资源,DeepSeek模型减少90% token消耗)并不意味着资本开支缩减,反而有助于投资更有效转化为收入 [6] 巨头AI战略路径分化 - 阿里巴巴凭借全栈AI能力押注企业级AI云市场,在外部AI云收入规模和企业级服务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2][3][8] - 字节跳动凭借聊天机器人"豆包"在消费级市场和日均token消耗量上占据最大份额,侧重于探索面向消费者的AI应用 [2][3][8] - 阿里巴巴正式推出夸克AI聊天机器人助手服务,利用闭源通义千问模型与字节跳动"豆包"和腾讯"元宝"竞争 [8] - 字节跳动加速"豆包"商业化,在聊天中无缝接入抖音电商服务,并加入AI键盘等新功能 [8] 多模态进展与商业化 - 中国多模态大模型凭借开源、低价和高速度策略形成差异化优势,例如腾讯"混元图像3.0"在文生图模型排行榜名列前茅 [10] - 阿里巴巴Qwen3 Max模型输出价格比GPT-5/Gemini 2.5 Pro便宜40% [10] - 中国开源AI模型获全球市场认可,例如爱彼迎大量使用阿里巴巴Qwen模型支持其客服代理 [10] - 中国To-C聊天机器人商业化路径仍在演进,最终可能更多地由广告收入驱动 [10] 行业估值水平 - 腾讯和阿里巴巴2026年预期市盈率分别为21倍和23倍,相较于谷歌的24倍以及亚马逊和微软的28-30倍,仍处于"不苛刻"水平 [4][10] - 高盛认为市场尚未进入AI泡沫,腾讯和阿里巴巴估值相较于其盈利增长前景及全球同行仍有折价空间 [4][10]
高盛大幅上调阿里资本开支预期至4600亿元:推理需求爆炸性增长,AI效率提高驱动更强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