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从IPO神话到AI标杆:Snowflake如何让90%员工用上AI,每周省下418小时|Jinqiu Select
SnowflakeSnowflake(US:SNOW) 锦秋集·2025-10-25 15:04

文章核心观点 - Snowflake通过构建AI委员会、开发专有代理模型等系统性方法,实现了AI在营销和销售团队中90%的高采用率,并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与投资回报率[1][3][5] - 公司强调AI成功的关键在于将自上而下的战略重点与自下而上的创新文化相结合,并以坚实的数据战略和安全治理为基础[8][34][41] - AI的价值被定位为高效的任务自动化工具,其部署必须与可衡量的商业成果(如成本节约、收入增长)紧密挂钩,而非仅仅追求技术的新颖性[9][40][44] AI成功实施的关键要素 - 成功公司具备好奇心文化并得到高管指令的支持,仅鼓励员工尝试AI会导致混乱和重复工作[8] - Snowflake成立了由约30名成员组成的AI委员会,成员投入约20%的工作时间进行测试和学习,并每季度向整个组织分享成果[8][18][20] - 需要首席执行官将AI列为首要战略重点,并结合自上而下的领导与自下而上的创新[8][41] AI作为任务自动化工具的价值 - AI应被视为高效的任务自动化工具,而非魔法,Snowflake的全球支持团队使用AI工具每周节省418小时[9][33] - 450人的营销团队在起草视频脚本、准备面试等特定任务上节省了90%的时间[9][25] - AI部署需明确商业理由,衡量标准是能否赚更多钱或省更多钱,时间的节约需转化为成本节约或收入产生[40][44] 专有代理模型的颠覆性成果 - Snowflake构建了两个专有代理模型:活动代理提供每个活动的实时投资回报率数据,并自动优化数字广告支出和渠道分配[10][21] - 竞争情报代理为销售团队提供针对特定竞争对手、用例和行业的即时定制化谈话要点,解决了B2B领域手动分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问题[10][22] - 基于实时性能数据在渠道间动态转移支出的能力显著提高了投资回报率[26] 数据安全与治理的基石作用 - 大型企业担忧将个人身份信息和敏感数据发送给随机AI工具,Snowflake专注于可信、受管控、集中化的数据存储[11][14] - 客户可使用任何大型语言模型,但只有经批准的模型才能访问其数据,不符合要求的模型会被自动锁定[11] - 治理是不可协商的基础,任何新技术的广泛部署前必须通过安全审查并满足治理法规[20][34] 营销AI用例与高采用率 - Snowflake的450人营销团队中90%的成员每天都在使用AI,这通过AI委员会的结构化方法实现,而非简单的自上而下命令[16][18] - AI应用包括潜在客户评分、内容创作与本地化(节省90%时间)、数字广告优化等,带来了巨大的成本效率和执行速度提升[25][26] - 营销部门负责整个公司的本地化工作,AI在此过程中带来了显著的成本节约[25] 销售AI用例与组织演变 - Snowflake认证了每一位解决方案工程师直至第四线领导,建立了技术售前组织,为AI工具(如Cursor AI)的快速部署(六周内)奠定了基础[28] - 内部AI工具Raven为销售代表和高管提供客户360度视角,查询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实现了对客户理解的定性改进[29][30] - 首席执行官每周至少会见10位客户,并在会前使用Raven获取账户信息,体现了高管层对AI工具的采用[30] 组织结构与团队整合 - Snowflake将以前分散的数据和商业智能团队从销售、营销等部门整合到一个由首席数据官领导的共享智能团队中,消除了数据孤岛[27][39] - 该团队包括数据科学家、分析师和产品人员,他们集中报告以消除重复,同时保持密切的职能伙伴关系[27][39] - 这种整合加速了Raven和竞选/竞争情报代理等内部工具的发展[27] AI时代的招聘与文化 - 招聘理念转变为更看重能力(如适应性、好奇心、终身学习)而非当前技能,因为技能可以学习而适应性是超能力[35] - 为AI相关公司招聘人才变得更容易,尤其是年轻人才渴望在推动AI前沿发展的公司工作[12][35] - 公司在AI领域的正确定位和可展示的投资回报率有助于吸引人才[12][35] 内部创新驱动产品机会 - Snowflake坚持作为自身产品的“零客户”,其内部AI工具(如情报工具)正作为外部产品发布,任何客户都可部署类似代理[14][36] - 这种零客户方法带来了飞轮效应:内部创新驱动产品开发,产品吸引顾客,顾客为更多创新提供资金[37][38] - 内部团队真实使用和改进工具,确保了产品路线图与实际业务价值的一致性[38] 应避免的常见错误 - 避免告诉团队中每个人都去测试AI,这会造成混乱和重复工作,应通过专门小组进行结构化的探索[43] - 避免用“酷因素”而非投资回报率衡量AI,部署必须有明确的业务指标,如节省的时间或优化的支出[44] - 避免孤立的数据团队和碎片化的工具,整合数据基础设施和AI工具对于实现跨职能洞察和规模化至关重要[45] - 不可跳过治理基础,在没有适当安全审查和治理框架的情况下快速推进AI实施会带来风险[46] - 技术角色需要真实的技术深度,例如对销售工程师进行强制性认证,为AI工具的有效部署奠定基础[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