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锦秋集
icon
搜索文档
AI们给锦秋基金的写稿建议,我们要不要听? | Jinqiu Scan
锦秋集· 2025-10-23 16:40
「锦秋AI实验室」 这是一档专注于探索和评测AI产品在实际场景中应用效果的栏目。 我们正在 用AI 解锁100个效率场景。 下一个场景会是什么? 我们希望把锦秋基金的微信公号做得更好,但作为一个关注AI领域的内容账号,长期面临两个困惑: 哪类文章能真正涨粉? 是投资动态、产品测评,还是行业深度? 用户对不同内容的偏好差异有多大? "技术拆解"和"趋势观察"谁更受欢迎? 于是想试试 AI 能不能给建议。 现在 AI 数据分析工具都说 能 "从数据里挖规律",但它们到底行不行? 能不能真正读懂运营数据?给出的建议是泛泛而谈,还是能直接落地执行? 因此, 「 锦秋 AI 实验室」 决定,就用自家公众号 「 锦秋集」 2025年1-9月的真实运营数据 ,让AI来给我们一些"建议"。 本次测评核心关注 ——效果 : 报告能直接用吗? 分析结论是老生常谈还是有新意? 体验怎么样? 生成速度、易用性、可视化效果如何? *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此系列的测评,以年轻普通用户的实用视角和审美进行测评,对于 AI 产品持有相对积极的评价态度。如果你对哪些 AI 产品方向的测评感兴趣,也欢迎 私信告诉锦秋基金(公众号:锦秋集;微信 I ...
OpenAI Atlas 深度测评:饼画得很大,但…...|Jinqiu Scan
锦秋集· 2025-10-22 22:21
这是一档专注于探索和评测AI产品在实际场景中应用效果的栏目。 我们正在 用AI 解锁100个效率场景。 下一个场景会是什么? 趁新鲜劲儿, 「锦秋AI实验室」 开始整活——测试被定位为"OpenAI的战略延伸入口"的 Atlas浏览器。 10月22日,OpenAI正式发布其首款桌面浏览器ChatGPT Atlas。此举标志着 OpenAI的战略版图从提供底层AI模型,正式延伸至对用户工作流与Web入 口的直接控制。 「锦秋AI实验室」 根据官方定义,Atlas旨在成为一个 "真正的超级助理" ,通过将ChatGPT深度融入浏览体验,实现"理解你的世界并帮助你实现目标"的效果。 官方介绍中,Atlas主要围绕三大能力构建: 本文将基于这三大核心能力,通过 实际场景测试, 系统性地评估ChatGPT Atlas当前版本的 产品成熟度, 剖析 其战略雄心与现实能力之间的差距。 是的。开篇我们给出了 "差距" 这个总结。 这不是粗暴的泛泛而谈,而是我们进行深入测评之后的实际感受。如果你不同意,请往下看⬇️ *立场声明: 作为"深度测评AI产品如何帮助我们提升生活效率"的栏目,我们怀着鼓励的心情看待每一个正在成长的AI ...
OpenAI发布AI浏览器Atlas,我们要开启AI版“上网冲浪”时代了吗?|Jinqiu Select
锦秋集· 2025-10-22 12:30
浏览器这个沉寂了十年的赛道,正在因为AI的注入而焕发新生。 Perplexity AI 推出其 AI 浏览器 Comet,已于 2025 年 7 月上线, Comet 构建于 Chromium 架构之上,默认使用 Perplexity 的搜索引擎。Atlassian 以约 6.1 亿美元 收购了AI浏览器产品Dia的公司 The Browser Company,以强化其在"AI 浏览器"领域的布局。 而今天, OpenAI 正式发布了首个浏览器 ChatGPT Atlas,一款以 ChatGPT 为核心构建的智能浏览器。 Atlas 最大的亮点可以总结为"网页陪伴": 用户可在任何网页随时唤出ChatGPT侧边栏,获取上下文感知的协助——总结内容、解释信息、甚至直接在 当前窗口处理任务。 这一切,都标志着浏览器从被动工具向主动伙伴的转变。 Atlas 还引入了 "浏览器记忆"(Browser Memories) 功能,可记住你曾访问的网页内容与任务进度,在未来自动调取相关信息,帮助你高效工作。 此外,OpenAI称, Atlas 还支持 "Agent 模式" ,让 ChatGPT 能在网页上自 动行动,如代为 ...
锦秋小饭桌x地瓜精酿馆第二弹|“技术的胜负,不在实验室,而在用户手里”
锦秋集· 2025-10-21 21:13
地瓜机器人开发者生态副总裁胡春旭 锦秋基金合伙人郑晓超 上周五, 锦秋小饭 桌 x 地瓜精酿馆 空降深圳,联合 深圳模力营 AI 生态社区 、深圳机器人协会 ,集结 了 4 0 余位「硬件资深玩家」 ,策划了一 场"特别版"机器人派对。 地瓜机器人开发者生态副总裁胡春旭、地瓜机器人品牌运营副总裁高吟佳、地瓜机器人算法副总裁隋伟、锦秋基金合伙人郑晓超、锦秋基金投资副总裁 Cindy、 深圳模力营 AI 生态社区运营负责人贺飞 ,以及40余位硬件创业者、产品技术专家 参与派对分享和交流 。 锦秋基金投资副总裁Cindy 地瓜精酿馆开麦环节 大家清晰展示各自的项目背景和需求,快速建立连接脉络。 ● Victor 6 HETT 5 1/4 → 右滑更多精彩 锦秋小饭桌live现场 创业者们立刻进入"烧烤露营局"状态,伴随烤肉的香味和爽快地碰杯,实打实地开聊彼此的创新实战经验。 Wol. 34 本圖主演 利 言案 第10000家 → 右滑更多精彩 锦秋基金就现场的热烈讨论,甄选了部分精彩内容进行分享 关于场景、产品 看好哪些机器人、硬件形态与应用场景? 通用场景: 人形&通用机器人本质是为泛化的通用场景而生,若强行用于 ...
锦秋基金领投企业Manifold AI流形空间连获两轮共亿元融资,打造下一代具身智能世界模型|Jinqiu Spotlight
锦秋集· 2025-10-20 20:18
投资事件 - 锦秋基金已完成对Manifold AI(流形空间)的投资 [2] - 锦秋基金是一家12年期的AI Fund,以长期主义为核心投资理念,专注于寻找具有突破性技术和创新商业模式的通用人工智能初创企业 [3] - Manifold AI近期的天使轮融资由锦秋基金领投,同创伟业、英诺天使基金跟投,种子轮由英诺天使基金领投、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跟投,两轮融资共亿元,资金将用于下一代具身世界模型的训练与场景落地 [4] 公司技术与定位 - Manifold AI聚焦世界模型与具身智能,原创的具身世界模型技术旨在推动机器人大脑的规模化落地 [6] - 公司提出WorldScape具身基座世界模型方案,具备Reasoning-Dreaming-Acting三位一体能力,利用海量第一人称视角视频数据进行预训练,有望实现物理空间智能涌现 [10] - 预训练模型能力的提升使得绑定本体的动作映射只需极少量In Context Learning数据即可实现,大幅降低部署成本 [10] - 其技术孵化自清华大学电子系未来智能实验室,是世界范围内首个全域布局室外、室内、空域具身世界模型的团队,相关工作DriveScape、RoboScape、AirScape已发表于CVPR2025、NeurIPS2025、ACM MM2025等顶级会议 [10] - Manifold AI已率先接入NVIDIA Jetson Thor开发者套件用于具身世界模型的本体部署 [12] 行业背景与趋势 - 通用机器人面临本体多、数据少、应用分散的落地困局,基于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的方案存在预训练精度低、需大量本体数据进行模仿学习的问题 [6] - 海外如Tesla Optimus、Figure AI团队已转向使用海量第一人称视角视频数据的技术路线,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模拟人类学习过程 [6] - 世界模型技术被视为本质解法,可使互联网上所有第一人称视角视频数据成为机器人学习素材,达到类GPT预训练范式所需规模 [7] - 近期行业进展包括OpenAI发布Sora2视频生成模型周活跃用户达8亿,Google发布Genie3世界模型将物理一致上下文视频窗口拉长至分钟级别,李飞飞World Labs发布RTFM世界模型实现单图实时生成可持久化交互3D空间,NVIDIA Cosmos和Meta V-JEPA2世界模型也在具身场景取得突破 [7] - 世界模型路线能撬动更多网络视频和人类训练数据,具有更大规模化潜力,其时空预测能力驱动交互更符合人类物理直觉 [16] 团队背景 - 创始人兼CEO武伟博士为前商汤科技高管,2015年加入商汤初创,有数百人团队管理经验,曾主导商汤开悟世界模型的研发和落地 [13] - 联合发起人包括清华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在AI模拟和世界模型方向早期整体布局,发表过包括十余篇Nature子刊在内的数百篇学术论文 [15] - 另一位联合发起人为清华大学信息学院助理教授,15岁考入清华,多次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15] - 核心团队成员毕业于清华、北大、上交、港中大、UCLA等高校,曾在快手、Momenta、商汤等企业构建过超千万级用户的AI产品,具备机器人与大模型双重背景 [12] - 团队融合智驾产业落地经验和清华前沿实验室技术资源,是国内探索世界模型方向的先锋 [16]
锦秋基金被投企业宇树科技发布第四款人形机器人H2,机器人“天命觉醒”
锦秋集· 2025-10-20 17:26
以下文章来源于APPSO ,作者发现明日产品的 APPSO . AI 第一新媒体,「超级个体」的灵感指南。 #AIGC #智能设备 #独特应用 #Generative AI 「Jinqiu Spotlight」 追踪锦秋基金与被投企业的每一个光点与动态, 为创业者传递一线行业风向。 锦秋基金已完成对宇树科技投资。 锦秋基金,作为12 年期的 AI Fund,始终以长期主义为核心投资理念,积极寻找那些具有突破性技术和创新商业模式的通用人工智能初创企业。 今天,锦秋基金被投企业——宇树科技发布第四款人形 机器人 H2 。 和前代 H1 相比,H2 无论是在运动流畅性、还是仿生特征上,都有了相当大的升级。 H2 身高 180 cm、重量 70 kg,引入仿生人脸与 31 个关节的高自由度控 制,动作敏捷、姿态优雅,跃升为"真人级"人形机器人标杆。 有网友在评论区里说, 「我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像人的仿生机器人。科幻小说正在成为现实。」 人与机器人之间的边界已经不再仅是工具 vs 被工具,而可能变为"伙伴"或"协作者"关系 —— 未来,人类如何与机器人共处,也将成为智能时代的必答题。 宇树科技为大家带来新的产品思考,以下 ...
Andrej Karpathy :AI 智能体的十年战争、强化学习的困境与“数字幽灵”的觉醒
锦秋集· 2025-10-20 15:00
当全世界都在高喊"智能体元年"的口号时,Andrej Karpathy 却冷冷地给出了另一种判断: "这不是智能体的元年,而是智能体的十年。" 这位前 T esla AI 总监、OpenAI 早期成员,在两小时的访谈中解释道—— 智能体并非一项技术,而是一种 社会化的智能 。 在他看来,当前 AI 智能体距离真正的可用,还 缺失四 个关键模块: 多模态感知、记忆系统、持续学习与行动接口。 这些不是一年能补齐的功能,而 是一场为期十年的系统工程。 这场对话发生在 The Lunar Society 播客,由主理人 Dwarkesh Patel 主持。节目开篇时,Karpathy 以一贯的平静与理性,拆解了当下最热的 AI 概念 ——从智能体(Agents)、强化学习,到人类学习机制的局限。他没有讲产品路线,而是讲认知架构;没有谈模型参数,而是谈"智能"本身的定义。 整场访谈的关键词,是 "反思(Reflection)" 。 Karpathy 认为,AI 的下一个阶段不是更大的模型,而是 能反思自己的模型 。它们需要像人一样,能 在输出后回顾过程、总结偏差、甚至从错误中自我修正。他提出的"AI 做梦""数字幽灵" ...
来锦秋,实际上手体验机器人遥操!
锦秋集· 2025-10-16 19:34
文章核心观点 - 遥操作技术是具身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 深度融合人机互动、数据收集与机器人学习[1] - 星尘智能将于2025年10月17日在北京举办沟通会 展示其基于遥操作技术的软硬件一体平台及新品[6][10] - 活动旨在提供深度体验 展示机器人如何通过遥操作进行模仿学习和强化学习 以加速行业应用与商业化落地[10][11] 遥操作技术的重要性 - 遥操作技术帮助机器人掌握模仿学习 通过模拟人类操作模式快速掌握新任务技能[2] - 遥操作系统为机器人强化学习提供丰富场景 使机器人能根据环境反馈自动调整和优化行为策略 提升自主决策能力[2] 星尘智能公司背景 - 星尘智能是绳驱AI机器人的定义者 业界首个量产绳驱AI机器人的公司[8] - 公司独特的绳驱传动设计模仿人类肌腱的运动与力控方式 使机器人能兼顾高表现力与高安全性 适合复杂灵巧操作和人机交互场景[8] - 其Astribot S1机器人已在科研、商业服务、文娱演出及工业等多个领域落地应用 结合AI大模型推动行业商业化[8] - 锦秋基金于2024年领投公司A轮融资 并于2025年继续追投A+轮融资[7] 沟通会核心亮点 - 活动将系统解析星尘智能"本体-数据-模型"技术闭环 包括绳驱传动本体性能优势、遥操作数据采集价值及DuoCore具身智能模型的快慢协同与元技能迁移能力[12] - 现场将首发两款新品:超远程遥操作系统支持第一人称精准操控和第三人称高动态控制双模式 传输延迟低且适配全人群 商业化半身产品则聚焦场景化需求以降低应用门槛[14] - 活动将提前披露公司参加国际顶级机器人会议IROS的计划 包括技术成果展示和行业观点分享[14] - 现场展示机器人如何在人类互动中收集反馈并优化行为 以及在复杂环境中执行任务并快速自我调整的能力[11]
当美国AI基建大跃进引发泡沫讨论,中国创业者该如何看?
锦秋集· 2025-10-15 23:58
AI基建投资热潮 - AI、资本、能源与地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重新绑定,引发美国股市狂欢与增长[1][2] - 市场出现类似2000年光纤时代的特征:股价暴涨、土地升温、电力短缺,分析师开始讨论AI基建是否成为新泡沫[2] - 全球AI基建热潮可能代表AI"工业化"的起点,但也意味着不可预知的风险,中国早期AI创业者应冷静看清周期[5] 主要合作与投资动态 - OpenAI与NVIDIA计划部署10千兆瓦级系统,NVIDIA可能向OpenAI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8] - OpenAI联手Oracle、软银在全球新增五个AI数据中心,价值5000亿美元、容量10千兆瓦[8] - OpenAI"Stargate"计划吸引三星与SK集团加入,两家公司提供高带宽内存及半导体技术支持[8] - OpenAI与AMD达成战略合作部署6吉瓦算力规模GPU,AMD出让10%股权,协议价值超600亿美元[8][17] - OpenAI与博通合作部署10吉瓦规模自研AI加速器,博通承担芯片制造与封装工作[8] - OpenAI发布新五年规划,试图兑现累计1万亿美元投资承诺[8] - 贝莱德、Nvidia、xAI和微软组成的财团以400亿美元收购德克萨斯州Aligned数据中心[8] - CoreWeave和Poolside计划在德州建立500英亩天然气动力数据中心,Poolside以140亿美元估值融资20亿美元[8] - 英国云提供商Nscale与微软签署140亿美元协议,在德州部署10.4万块Nvidia GB300芯片,在葡萄牙部署12,600个GPU[8] 行业风险分析框架 - 最高风险集中在"全力押注者"(第一象限),尤其是CoreWeave和xAI SPV债务工具,这些实体90%-100%依赖AI行业繁荣,若市场波动可能在12-24个月内面临重大倒闭风险[15] - OpenAI存在"被迫重组"可能性,但凭借"大而不倒"地位仍能获得持续资金支持[15] - 微软、亚马逊等超大规模科技企业处于"堡垒阵营",对AI企业投资相较于自身现金流规模较小,且投资往往以云服务收入形式回流(循环融资)[15] - NVIDIA虽财务属"堡垒阵营",但存在系统性风险,被归为"发牌者",收入高度依赖AI行业繁荣,对客户1000亿美元股权投资意味着若客户倒闭将同时面临收入损失和股权缩水[15] - AMD等企业进行"生死押注",虽目前属投资级,但一次重大AI业务失败(如MI450芯片项目失利)就可能使信用评级从投资级降至垃圾级[15] 关键交易分析 - AMD为获得OpenAI的GPU采购承诺出让10%股权,这是CEO Lisa Su的重大冒险,因过去2.5年NVIDIA几乎占据AI数据中心增量收入的100%[22] - 预计今年NVIDIA营收将是AMD的10倍(NVIDIA 2100-2300亿美元 vs AMD 330亿美元)[22] - NVIDIA成功得益于整合软件、网络和代码设计的生态系统,现在算力单位已是整个数据中心而非单一芯片[22] - 若MI450芯片性能达标,AMD仅从OpenAI就可能获得1500亿美元增量收入,但该芯片能否与NVIDIA竞争"远未可知"[22] - AMD股价大幅上涨意味着OpenAI可能"近乎免费"获得大量GPU[22] - 每瓦性能是关键竞争因素,即便竞争对手芯片定价为零,超大规模企业仍会选择NVIDIA,因电力是当前稀缺资源[22] 市场需求与规模争议 - 算力需求未来将"极为庞大",未发明的新应用将推动需求增长,类似早期互联网基础设施催生社交网络和视频服务[22] - 杰文斯悖论适用:随着每token成本下降,AI将在更多效率低下场景中得到应用,进一步推高需求[22] - 与互联网泡沫时期光纤闲置不同,"如今全球不存在闲置的GPU",表明当前GPU供应能被需求即时消化[22] - 每个吉瓦规模数据中心需要约500亿美元投资(包括芯片、土地、电力和建筑设施)[30] - OpenAI、Elon Musk旗下企业正计划将数据中心规模扩大至10吉瓦,意味着单个数据中心投资规模可能达5000亿美元[30] - 若资本支出达数万亿美元,在硬件使用寿命(约20年)内,运营支出可能高达"数十万亿美元"[30] 供应链与能源制约 - 制约AI行业增长的不是制造下一代芯片的能力,而是能源投入和原材料投入[23] - 掌控关键供应链要素(如电力和特定组件)的企业将崛起并占据主导地位[23] - OpenAI与存储芯片制造商达成协议锁定了高带宽内存未来产能,使得Sam Altman能够"分配产能配额"并借此获得"收益分成"[23] - 对"电力"的掌控使供应商摆脱线性、低利润角色,开始要求获得AI企业股权增值收益[30] 循环交易争议 - "循环交易"指供应商向买方提供信贷或进行股权投资,买方再利用这些资金购买该供应商硬件的财务安排[25] - 此类交易在许多其他行业中是"标准操作且被广泛接受",如汽车OEM向经销商提供"库存贷款"[31] - 从合规角度(符合GAAP、证券法)来看,这些企业的操作是"合规的",有专业顾问团队且必须遵守Sarbanes-Oxley法案[31] - 核心担忧是英伟达实际上在向买方提供信贷支持,关键问题在于交易是否具有"经济实质"[27][31] - 与英伟达2025-2027年将产生的4500亿美元现金流相比,其当前对各企业的投资"微不足道",这些"小额股权投资"为行业生态系统提供润滑[31] - 相互关联的投资很常见,只要"产品存在终端需求"就具备合理性,AI行业并不缺乏需求[31] 财务可持续性质疑 - OpenAI预计2025年营收127亿美元,但若保持当前支出比例将产生286亿美元成本,净亏损约159亿美元[100] - OpenAI估值5000亿美元对应39.4倍营收倍数,而微软为12.7倍,谷歌为6.2倍[101] - OpenAI需实现394亿美元年营收才能以微软倍数验证5000亿美元估值合理性,当前存在267亿美元营收差距[101] - OpenAI预计要到2029年才能实现现金流为正,2025-2029年现金消耗累计估计为1150亿美元[105] - 要实现1250亿美元营收目标,需要5.21亿付费用户(按每月20美元计算),而当前ChatGPT付费用户仅1000万-1500万[104][106] - OpenAI毛利率为-125%,而传统SaaS企业毛利率为70%-80%[108][110] - 2025年上半年美国GDP增长的96%来自AI相关资本支出,若支出停止经济增长将接近衰退水平[122] - 无新增融资情况下,OpenAI现金仅能维持约12个月,需在2026年前筹集300亿-500亿美元才能维持运营[126]
我们想“冒充”雷军做个英文播客,测了6款AI播客产品后发现…
锦秋集· 2025-10-14 18:39
文章核心观点 - AI播客生成工具在信息整合、多语言生产和风格转译方面已具备较强能力,但在模仿特定人物声音、建立真实情感连接和处理复杂角色互动方面存在明显局限 [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 测试工具概览 - 测评涵盖6款海内外AI播客生成工具:ListenHub、NotebookLM Podcast、豆包网页播客、腾讯混元AI播客、Skywork、Monica AI [9] - 工具主要支持将文本、网页、文档转化为双人对谈式音频,多数具备多语言支持功能 [9] - 价格策略多样,部分工具提供免费额度,会员起价从$9/月至$24.9/月不等 [9] 测评维度与场景设计 - 测评围绕生成效率、声音与对话自然流利程度、内容相关度与更新度、功能丰富性四大核心维度展开 [5] - 设计四个具体应用场景:模仿雷军英文演讲、生成三人圆桌播客、科普台风知识、学术报告脱口秀改编 [11][27][41][53] 场景一测评结果:人物声音模仿 - 多数产品无法模仿雷军声音,仅能生成标准播音员效果 [14][16][18] - 豆包网页播客和腾讯混元AI播客生成速度极快,几乎无需等待 [20] - ListenHub和豆包网页播客内容质量最佳,完全覆盖演讲主题且关键数据无误 [23] - 腾讯混元AI播客出现明显信息传达错误,Skywork存在凭空增量信息问题 [24][25] 场景二测评结果:多角色互动 - 无任何工具能成功模仿三位企业家的声音,多数采用双主持人模式简化处理 [32] - ListenHub在自然度、情感层次和功能完整性上表现最均衡 [33] - Skywork是唯一理解并执行"三人圆桌会议"设定的产品 [35] - 豆包网页版生成速度快但内容深度不足,腾讯混元AI错误率较高且机器感重 [34] 场景三测评结果:专业信息传达 - 除腾讯混元AI外,各产品均能完整复述台风科普核心信息 [47] - ListenHub、Skywork、NotebookLM在信息整合和脚本可视化方面表现优异,但生成时间较长 [48] - 豆包具备最快生成速度和紧张感呈现,但功能相对单一且存在轻微信息遗漏 [49] 场景四测评结果:风格化改编 - 多数产品能将专业论文压缩并解释清楚,差异主要体现在幽默感把控和生成速度 [60] - Skywork在本环节表现亮眼,加入大量幽默与通俗易懂元素 [62] - NotebookLM提供互动模式,允许用户与主持人交流以理解晦涩知识 [62] AI播客能力边界总结 - 已具备能力:快速信息整合(如2万字稿90秒生成15分钟播客)、跨语言内容生产、多风格内容转译 [66][67][68] - 核心局限:无法捕捉独特个人表达方式、难以建立真实情感连接、复杂角色扮演能力不足(除Skywork外) [70][72][73] - 当前价值主要体现在降低知识消费门槛、覆盖长尾需求、实现个性化定制和提升内容生成效率 [75][76][77] 行业应用前景 - AI播客适合长尾内容、浅层了解内容及复杂内容的"试听版"场景 [82] - 终局并非替代真人,而是重新定义内容生产和消费的效率边界 [83] - 工具适用性取决于具体场景,不存在完美解决方案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