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Sora做社交,ChatGPT上广告,OpenAI正在复刻早期的Facebook?

核心观点 - OpenAI正从理想主义研究实验室转型为以增长和参与度为导向的商业巨头,其战略路径显著受到Meta模式的影响 [1][3] - 公司面临高估值(半万亿美元)下的巨大商业化压力,推动其在用户增长、广告业务和产品社交化方面进行战略转向 [4][8] - 内部存在对文化转变和商业化步伐的担忧,但增长需求正驱动公司复刻经典互联网变现模式 [5][9] 高管团队与文化转变 - OpenAI员工构成显著"Meta化",约3000名员工中有近20%(约630人)曾供职于Meta [5] - 多名关键领导职位由前Meta高管担任,包括应用部门CEO Fidji Simo(前Facebook负责人)、CTO Vijaye Raji等 [5] - 内部员工工作组曾就公司文化是否"过于Meta化"进行调查,部分员工对内容审核、用户隐私等社交媒体难题保持警惕 [5] 用户增长与参与度战略 - 产品战略明确转向用户增长,目标是将ChatGPT周活跃用户做到10亿,并通过"牙刷测试"使其成为每日必用产品 [6] - CEO Sam Altman反复强调提升用户使用频率,希望用户从月度使用转向每周甚至每日使用 [6] - 产品团队推出功能以提高粘性,例如在回答后主动建议后续任务,并提升查询股价、体育比分等日常任务的准确性 [6] - 在模型"后训练"阶段已开始强调参与度指标,引发部分员工对沦为"参与度农民"的担忧 [7] 广告业务与商业化探索 - 公司对广告业务态度明显软化,CEO从去年称广告为"最后手段"转变为认可某些广告(如Instagram广告)能为用户增加价值 [3][8] - 应用部门CEO Fidji Simo在内部会议上确认公司正在研究广告及其潜在益处 [8] - 用户焦点小组访谈发现,部分用户已假设ChatGPT回答基于赞助排名,这成为引入广告的论据之一 [8] - 由前Meta员工Irina Kofman领导的"战略倡议"团队正探索广告业务,重点研究基于用户"记忆"(记住的信息)展示广告,与Meta精准投放模式高度相似 [8] 公司运营与财务压力 - 员工规模在两年内增长近四倍,从约800人增至约3000人 [8] - 今年上半年营收已飙升至43亿美元,面对投资者期待,需找到可持续且规模化的收入来源 [8] - 为支撑数月前达成的半万亿美元估值,公司承受巨大商业化压力,加速向成熟科技巨头转型 [4][8] 内部制衡与产品生态 - 公司内部存在复杂心态,部分员工欢迎前Meta员工带来的商业纪律,认为对快速发展必要 [9] - 公司设立"防火墙"保护研究文化,核心研究部门由首席研究官Mark Chen领导并直接向CEO汇报,将搬入独立办公室 [9] - 即便追求增长,公司也推动防止用户过度沉迷的功能,如长时间使用后提示休息,反映在商业成功与健康产品生态间的平衡尝试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