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情绪与做空压力 - 对冲基金反馈认为小米在短期内是共识性的做空/卖出标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股价催化剂 [1][5][9] - 对冲基金对小米的空头押注在过去一周激增53%,且在过去两周内由养老基金和对冲基金主导的卖盘占据主导地位 [3][9] - 市场情绪转向谨慎与年初的乐观情绪形成鲜明对比,自7月初高点以来公司股价已下跌超过25% [7] 目标价与盈利预测下调 - 高盛研究团队将小米12个月目标价从66港元下调至56.5港元,降幅超过10% [5][19] - 盈利预测被下调,将2025-2027年收入预测下调2-4%,2026-2027年调整后净利润预测下调9-10% [20] - 目标价下调的主要原因是对核心业务的估值倍数从21倍EV/NOPAT下调至18倍,以及小米汽车的DCF估值从870亿美元下调至800亿美元 [19] 智能手机业务面临压力 - 存储芯片价格上涨给智能手机业务的毛利率带来压力 [1][5][10] - 高盛预测智能手机毛利率将在2026年温和下降至约10%(2025年下半年约为11%) [13] - 高盛对智能手机出货量预测转为谨慎,预测2026年出货量为1.73亿部,同比仅增长1% [13] AIoT业务增长放缓 - AIoT业务增速放缓至个位数,高盛模型预测其2025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6%和0%,2026年全年同比增长为9% [1][14] - 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受中国市场高基数效应影响,特别是电视品类出货量已面临同比下滑 [14] - 海外市场的加速扩张成为潜在增长抵消因素,海外AIoT收入增速有望从2025年第三季度开始超越中国市场 [15] 电动汽车业务挑战 - 电动汽车二期工厂延期影响了市场情绪和交付预期 [1][5][9] - 公司为2026年交付的订单提供最高1.5万元人民币的购车税补贴,预计将在2026年上半年产生约30亿元人民币的财务影响 [16] - 高盛维持其交付量预测基本不变,预计2025年交付390,000辆,2026年交付800,000辆,并建议投资者关注月度产量的逐步增长而非产能的突然跳升 [16][17] 业务结构与长期前景 - 得益于AIoT和互联网服务业务不断增长的利润贡献,到2026年,这两项业务预计将占公司核心毛利润的77%,智能手机业务波动对公司整体核心净利润的影响已大大减弱 [13] - 高盛研究团队仍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强调当前股价下风险回报状况极具吸引力,牛市估值为67.4港元(较当前价格上涨56%),熊市估值为39.0港元(下跌10%) [21][22] - 公司在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机器人等新领域的投资被视为潜在的股价催化剂,将强化其"人车家全生态"的叙事 [21]
重磅!彭博:高盛称做空小米已经成为对冲基金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