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让科技成果不再“沉睡”,力合科创做对了什么?

公司战略与“十四五”期间变化 - 公司战略路径更加清晰,从提供基础服务的孵化器升级为构建完整产业创新生态的赋能者,明确了“双一流”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并超额完成重组三年业绩承诺 [5] - 公司产业链条更加完善,持续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链条,参与设立全国首支概念验证、中试基金及深圳首支种子子基金,并向产业链最前端延伸,同时在全国扩大网络布局,深度链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创新高地 [5] - 公司产业聚焦更加精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疗等硬科技领域,“十四五”期间累计孵化企业近2000家,新增投资企业100多家,培育上市企业8家 [6] 科技投资业务的差异化优势 - 公司科技投资专注于科技领域,以科学方式开展投资活动,并以科学有效方式培育企业,在孵化体系中发挥杠杆与支点的重要作用 [7] - 通过投资锁定和挖掘科技成果转化价值,与科研团队形成利益共同体,并通过技术赋能、团队赋能、架构规划等方式进行系统性赋能,对接契合产业发展需求的赛道 [8] - 科技投资是公司开展科技创新服务的核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随着企业发展,其价值可能实现数倍增长,形成价值的锁定、挖掘与放大体系 [8] 早期硬科技项目评估标准 - 评估项目时重点关注技术的原创性与壁垒,是否解决行业真问题,技术护城河是否足够高,能否避免同质化竞争 [10] - 评估项目时关注团队的综合能力,包括技术背景、工程化经验及市场意识 [10] - 评估项目时关注产品的市场可行性,技术指向的产品是否有明确市场需求和合理成本结构,以及项目与公司产业生态的协同性 [11] 科技成果转化的赋能手段 - 公司基于近三十年实践经验,深入理解科技成果转化内在规律,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方法论,项目存活率较高且单个项目成长倍数可观 [11] - 公司打造了懂科技、懂产业并具备投资与赋能能力的专业团队,能够精准识别和发掘潜力科技资源 [12] - 公司与多所高校建立系统化合作,参与建设多个国家级及省市级创新平台,为转化项目提供稳定来源,并通过多维度评估筛选优质项目进行系统性赋能 [12] 在AI与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布局 - 公司在AI大模型、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比市场趋势“早半步”,已开展针对性早期投资与探索,并运营大湾区首个人工智能垂直孵化器深圳模力营AI生态社区,该社区构建五大平台,目前已有超500家企业申报,形成四大板块 [13] - 公司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全面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挖掘顶尖人工智能创业团队,从源头保障项目质量与创新力 [13] - 公司将联合发起设立人工智能与具身机器人产业基金,为相关领域优秀企业提供资本支撑 [13] - 在选择赛道企业时着重关注“技术深度”与“产业结合度”,已成功培育出追梦每刻、生境科技、零次方、迈特芯等代表性企业 [14] “十四五”后最具增长潜力的板块 - 公司最具增长潜力的板块之一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批量化和规模化,将秉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理念,扩大业务规模,使更多项目在体系中获得投资、孵化、赋能并快速成长 [15] - 另一增长潜力板块是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服务,在人工智能、具身机器人、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培育属于公司自己控股的产业体系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