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星巴克中国变了,要加入价格战了吗?

战略合作与扩张计划 - 星巴克与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成立合资企业,博裕持股60%,交易估值约40亿美元[2] - 计划将中国门店从8000家逐步扩展至2万家,重点下沉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2] - 引入本土资本旨在借助中国资本的优势推动业务扩张,而非不看好中国市场[2] 星巴克面临的增长挑战 - 过去26年构筑的增长飞轮(品牌溢价、高效顾客体验、门店规模化扩张、丰厚利润)面临本土玩家涌入的全方面围剿[3] - “第三空间”价值被稀释,从“唯一”变成“之一”,M Stand、喜茶等提供类似舒适环境,库迪和瑞幸甚至去除了社交空间[3] - 品牌符号价值减弱,本土新茶饮通过高频联名抢走消费者注意力,门店规模扩张和价格战也降低了其稀缺性和溢价感知[4] - 产品层面陷入被动,瑞幸和库迪改变了消费者对咖啡的认知(“奶茶化”),本土强大供应链快速追平了星巴克的产品品质护城河[4] 星巴克的价值重塑举措 - 在“第三空间”方面进行创新,打造非遗概念店、“星子自习室”,并与小红书合作将1800多家门店改造为“兴趣社交空间”,以重塑空间独特性[5] - 延展品牌符号价值,邀请五月天出任“夏日大使”,通过个人故事、品牌精神与消费者情感共振,创造文化共鸣[5] - 提升会员体验,与东方航空合作推出联合会员计划,为高价值会员提供免费机上Wi-Fi、赠饮咖啡等稀缺场景权益,增强会员体系排他性[5] - 产品本土化创新,推出真味无糖系列抓住健康需求,打造“非咖”产品吸引茶饮人群并拓展消费时段,并将部分非咖产品价格拉入20元区间[6] 财务表现与战略验证 - 中国区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增长势头,同店销售额和同店交易量均实现同比增长,门店经营利润率保持两位数并连续四个季度环比提升[11] - 交易量和利润率同步增长,证明核心客群依然愿意为品牌和体验支付高溢价,坚持价值战的策略成功[11] - 引入资本是为了给增长飞轮注入“中国速度”,借助本土资源巩固品牌核心价值,而非品牌降级,目标是打造“更快的、更懂中国市场的星巴克”,而非“更便宜的星巴克”[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