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微软中国CTO韦青:警惕“朋友圈AI”神话,重视苦活、脏活、累活
微软微软(US:MSFT) 混沌学园·2025-11-12 19:58

文章核心观点 - AI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真正的挑战在于回归以人为本的初心,技术的起点是人而非技术本身[3][8] - 成功实现AI落地需要系统化建设,不能只追求最终的智能效果,而忽略文化、人才、流程、数据等基础要素[4][5][31] - 当机器智能日益强大时,人类更应坚守和发挥基本功、初心、常识和本分,实现“把人的还给人,把机器的交给机器”[5][8] 能力建设:初心、常识与本分 - 技术的初心是让机器理解人,而非人去理解机器,使人能集中精力处理真正应关注的话题[12][13] - 在信息过载时代,企业需反思信息技术真正的本意,防止技术被滥用,保持以人为本的初心[11][13] - 尊重常识意味着认识到演示不等于产品,从演示到成功产品可能需要十年之功,存在巨大鸿沟[16][17] - AI模型本身不是产品,只是产品的一部分,用户最终关心的是产品能否解决问题,而非底层技术[18] - 技术落地存在“次第论”,从“有”技术到“有用”的落地成本约是技术本身成本的两倍,需匹配组织流程和标准[22] 五个馒头理论:AI落地的系统化路径 - 第五个馒头(智能)的涌现效应依赖于前四个馒头(文化、人才、流程、数据)的系统化积累,整体不等于个体之和[31][33][34] - 第一个馒头“文化”是创新的核心,需要建立允许试错、持续修正的文化,创新是一个通过不断试探和更新来提高成功概率的过程[36][38][39][43] - 创新落地依靠“三错法”:认偏、知偏、纠偏,组织需设置可承受的容错冗余度,奖一错、防二错、罚多错[42] - 第二个馒头“人才”需要具备终身学习和成长型思维,探索阶段要存同求异以涌现新想法,执行阶段要存异求同以高效推进[44][45][46] - 技术人才需建立扎实根基,从第一性原理理解算法,评判标准包括能用费曼学习法讲清概念及不用框架推导算法[47] - 第三个馒头“流程”是衔接人才、组织、数据与智能的关键节点,需重构为“人能理解,机器能处理”的数字化反馈链[48][49][50] - 流程智能化会产生“逆康威定律”效应,技术能力提升会反塑组织形态,最终形成“人在环中”的人机文化[49][50] - 第四个馒头“数据”必须带有企业自身的独特性和品味,数据决定模型上限,是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的关键[52][53] - 第五个馒头“智能”的价值体现在“用”的阶段,企业需内部贯通数据标准,实现“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高效组织[54][56] - 微软AI产品演进经历了从“AI for Data”的物理叠加,到“Data with AI”的化学重构,最终内化为不提AI的“Tech for Human”常态[57][58] AI改革的心法与做法 - 心法强调实证大于空谈,产生方法的方法大于具体方法,旧范式无法产生新结果,需警惕“彼之蜜糖,汝之砒霜”[63] - 具体做法应从小处、易处着手,重视数据完备和认知统一的领域,没有数字化就不会有智能化[64] - 需警惕“朋友圈AI”神话,重视文化、思维、人才、流程等基础工作的艰苦积累,抵抗高估短期、低估长期的倾向[64][65] - AI落地本质是复杂的巨系统工程,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做机器的主人翁[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