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 Bubble 深度讨论:万亿美元 CapEx,Dark GPU,广告电商如何带飞 AI|Best Ideas

文章核心观点 - AI领域当前存在关于“泡沫”的广泛讨论,但文章通过分析巨额资本开支、算力需求、商业化前景和技术演进路径,认为AI是一场真实且长期的生产力革命,当前市场更可能高估短期影响而低估长期价值,离真正的泡沫尚远 [4][13][57] 关键问题1:OpenAI的1.4万亿CapEx意味着什么? - OpenAI计划建立30GW计算资源,对应资本投入约1.4万亿美元,并设定了2027年达到1000亿美元营收的目标,其从百亿到千亿美元的营收增长速度前所未见 [5][8] - 测算显示,即使OpenAI在2033年实现4000亿美元收入并在2029年现金流转正,最多仅能拿出约2000亿美元现金,存在约1.2万亿美元的融资缺口,而Mag 7公司2024年经营现金流总和约6402.66亿美元,加上现金储备亦不足以填补此缺口 [10][11][12] - OpenAI的巨额计划与市场是否存在泡沫需区分看待,Mag 7公司自2023年以来大规模提升CapEx且大部分投资回报率均有所提升,同时标普500公司CapEx占现金流比例平均约46%,处于健康区间,科技巨头年自由现金流约5000亿美元,具备缓冲能力 [13][16] 关键问题2:为什么算力投入规模还在扩大? - 英伟达披露Blackwell加Rubin芯片在未来五个季度订单金额达5000亿美元,即每季度约1000亿美元需求,远超其最近季度467亿美元的收入;阿里云亦表示未来十年数据中心能耗将提升10倍,对应年化CapEx增长近30% [24][25] - 模型竞争远未停止,SOTA模型更新周期从2023、2024年的半年缩短至2025年的不足一个月,头部实验室为追求能力提升和探索新范式将持续投入算力,训练投入的ROI虽可能下降,但只要边际进步持续且无参与者愿意落后,需求就难以用传统商业逻辑衡量 [26][27] - 推理侧算力需求前景乐观,AI应用落地已被初步验证,随着Agent工具使用能力增强和多模态应用爆发,需求将增长;尽管芯片进步带来成本下降,但推理成本因用户倾向使用最新模型及Reasoning等功能消耗更多Token而被抵消,导致市场未明显感知成本下降 [30][32] 关键问题3:LLM时代的“暗光纤”指标出现了吗? - 当前市场找不到闲置的GPU,以AWS Spot Instance价格衡量的GPU空闲率在10月份约为5%,表明算力供应仍然紧张,与互联网泡沫时期97%光纤闲置的“暗光纤”现象有本质区别 [37][38] - 更准确的泡沫观察指标应是巨额CapEx投入后所创造的增量收入是否合理,而非硬件是否闲置;若出现问题,代表性企业可能出现万亿级别债务违约,而当前生态复杂度远高于1999年 [39] 关键问题4:AI能增长到什么程度? - AI商业化预期核心在于用户渗透率和单用户Token使用量的双重指数增长:美国AI渗透率约40%,中国不足20%,全球其他地区仅5-10%,存在巨大提升空间;同时,Deep Research、Agent等模式使单次查询Token使用量激增,有用户非编程类支出在过去6个月增长约20倍 [43][44] - AI产品商业模式主要有订阅制、按量收费及广告/电商:订阅制面临提价困难,按量收费的逻辑受“AI使工作贬值”挑战,广告和电商则存在创造增量与抢夺存量的争论,但ChatGPT等平台query量增长及精准化潜力可能激发增量市场 [45][46][48][49][50] - AI对企业端的降本增效作用显著,如美国失业人数同比增加65%,企业缩减招聘,以及阿里云AI相关业务同比增长达100%,远高于传统云服务10%的增速,表明B端价值释放是支撑CapEx的重要基础 [41][42] 关键问题5:AI进步的“黑天鹅”是什么? - AI发展的潜在黑天鹅是出现全新模型机制,以远低于Transformer的成本实现更优效果,从而颠覆现有技术体系;但只要Transformer加强化学习的主线能持续演进,AI就难以被称为泡沫 [51][52] - 对当前技术路径能否抵达AGI存在分歧,有观点认为其面临类似自动驾驶的瓶颈,需依赖大量数据标注;而Sam Altman等则基于未来1-2年模型能力质变(如Online learning)的预期进行决策,若此乐观预期成立,则泡沫更难发生 [52][53][55] - 从资本市场角度看,英伟达P/S倍数低于30倍,投资决策仍相对理性,泡沫更多可能出现在技术被大众广泛接受且叠加降息环境的后期,例如OpenAI上市前后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