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中美人工智能公司正遵循两条不同发展路径:以英伟达、OpenAI为代表的美国企业走“高成本、高支出、高预期”的规模效应路线,而以DeepSeek、MiniMax、Kimi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则专注于“效率、性价比与商业化”的务实路线[6] - 中国AI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正以远低于美国同行的资本投入实现接近的性能水平,其“模型投资回报率”堪称美国的百倍,潜藏巨大爆发潜力,当前估值可能被严重低估[6][24][29] - 全球AI竞争进入下半场,叙事主轴正从“规模的极限”转向“效率的极限”,中国企业的务实路径可能更具可持续性[30] 中美AI发展路径对比 - 美国AI模式:以英伟达、OpenAI为代表,依赖资本密集型投资和前沿模型迭代,维持规模效应叙事,但高估值与实际回报脱节引发泡沫担忧[6][9][10] - 中国AI模式:以DeepSeek、MiniMax、Kimi为首,秉持效率、性价比与商业化务实路线,通过精准控制实现最大化输出,降低单位智能成本[6][17] - 资本投入差距:2023至2025年间,中国主要云厂商资本开支总额1240亿美元,比美国同行少82%,但最先进大模型性能仅落后约10%[10] 中国AI企业的技术突破 - DeepSeek R1推理模型在数学和编码基准上比肩当时最先进模型,成本仅为后者的约3%,引发对“昂贵智能”必要性的质疑[13] - MiniMax M2在同等智能水平下API定价仅为Claude Sonnet 4.5的8%,推理速度快近一倍,日token调用量已远超OpenAI,比肩谷歌[18][22] - 中国开源模型在全球开发者社区迅速崛起,MiniMax M2在OpenRouter平台调用量突破800亿,位居开源模型前列[22] 商业模式与商业闭环 - MiniMax年化订阅收入达1亿美元,均为用户直接付费订阅,海外用户愿意为视频生成、模型、音频等服务付费,构建健康商业闭环[29] - 中国AI企业实现“模型ROI”百倍于美国,如MiniMax M1训练成本仅54万美元(使用512块H800 GPU,历时三周),几乎是OpenAI同等规模模型训练成本的零头[24] - 多模态技术布局重要性显现,MiniMax在语音、视频、文本三个模态均实现突破,顺应谷歌Veo 3、OpenAI Sora 2等技术融合趋势[28]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中国AI企业的效率路径促使行业反思高资本支出模式的长期可持续性,放大对硅谷巨额投入的质疑[24] - 全球AI竞争焦点从“规模极限”转向“效率极限”,中国企业“有限理性”的发展模式——在约束中追求最优解,形成可持续增长曲线[29][30] - 中国AI公司估值存在低估可能:MiniMax最新估值40亿美元,而OpenAI估值达5000亿美元,凸显估值差距[29]
黄仁勋是否说过“中国会赢”,也许已经不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