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金与估值:中美科技是否见顶?

本轮行情底层驱动逻辑 - 行情核心驱动力是投资者风险偏好的系统性提升,而非企业盈利增长或流动性宽松[3][6] - 风险偏好提升源于三大关键因素:中美关系阶段性缓和注入确定性溢价、9.3阅兵等事件彰显大国地位提供信心锚、DeepSeek技术突破与科技巨头加码资本开支推动中国科技资产系统性重估[6][7] - 即便A股上市公司整体盈利增速仍处下行通道,市场估值中枢在风险偏好推动下持续抬升,形成盈利与估值背离[3] 资金行为特征分析 - 长线资金作为“压舱石”持续流入,四大沪深300ETF自2024年初以来累计净流入接近5800亿元,在市场调整时不离场、上涨时不追高[8][9] - 机构与散户入场节奏相对克制,万得全A市场成交额从4月日均1.2万亿提高至11月日均2.1万亿左右,机构更多分阶段小步快走加仓而非快速大幅抬升仓位[9] - 散户定价权在起始阶段超过机构,2025年7月后散户净流入率与指数同步,即便机构净流入率明显回落指数也未大幅下跌[11][15][17] ETF市场结构变化 - 股票型ETF总规模截至9月底已升至约3.7万亿元,占全A总市值和自由流通市值比重比年初提高,但未出现放量式扩张[21][23] - ETF内部结构由宽基向行业与主题产品加速倾斜,规模指数ETF份额占比从去年底75.69%下降至9月底67.74%,主题与行业ETF合计份额占比从20.77%上升至28.46%[23][25] - 7–9月前五十大ETF累计资金流入约1157亿元,资金流入边际未明显放缓,主题ETF资金支持处于扩散强化期而非消退期[25][26] 泛科技主线行情特征 - 万得科技大类成交额占比为35%,处于历史10年75%分位数,但市值占比仅累计扩张23%,远低于白酒81%和新能源62%的膨胀幅度[30][32][35] - AI产业链纵深广阔,向上延伸至周期性行业,中间涵盖算力基础设施,向下直达应用层面,受益标的范围大幅扩展[32] - 行情扩散充分而非过度集中,投资者从卡脖子攻关、产业链安全、未来产业布局等多维度配置,降低系统性泡沫化风险[32][35] AI产业阶段与中美对比 - 美股AI主题演绎经历概念驱动期、产业链齐涨期、业绩兑现期三个阶段,2025年进入业绩为王阶段[36][37] - 美国AI核心资产呈现高位拥挤特征,但在业绩高增和超大规模回购托底下,风险形态是高位震荡而非系统性崩塌,2025年美国企业股票回购总额授权超1.2万亿美元同比激增15%[38] - A股市场AI行情大致对应美国第二阶段,硬件环节已充分演绎,应用层面刚刚起步,下一阶段关注点将转向业绩表现及商业化落地程度[39] 中期配置主线 - 港股科技龙头AI投入加大,估值合理且分红回购增强,头部平台有能力将AI能力落到产品和商业化上[42] - AI技术革命垂类应用包括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手机、PC、车载等端侧场景中具备系统集成能力和品牌能力的企业[42] - 创新药与医疗AI在集采政策利好真正研发能力企业、国内临床资源与AI技术结合加快新药研发背景下,关注高质量管线和国际化能力龙头[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