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国学
搜索文档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即将在上海举办,大会官方海报发布
央视网· 2025-10-10 16:49
大会概况 - 本届大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多个部委和高校协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承办 [3] - 大会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设有五个平行分论坛探讨不同议题 [3] - 大会邀请约500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探讨交流 [3] 大会核心议题与目标 - 分论坛议题涵盖文明的赓续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分析、多学科视域下的中国学知识体系、数智时代的机遇挑战以及青年与学科未来 [3] - 大会旨在从学术层面贯通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深入交流中华文明的赓续和创新,探讨中国道路的文明内涵和世界意义 [3] - 目标是在更深层次、更广层面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达成中国学发展共识 [3] 大会成果与配套活动 - 会上发布世界中国学发展倡议并推出世界中国学研究推荐书目 [3] - 重要配套活动包括“从文明城市到城市文明”展览和“上海城市文化历史考察” [3] -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会刊《中国学(中英文)》已在上海创刊并举行发布仪式 [3] 学术期刊发展举措 - 《中国学(中英文)》杂志的创办是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和深化中外学术交流的重要举措 [4] - 期刊将依托世界中国学大会优势,拓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包容的中国学国际学术生态 [4] - 该刊将助力上海建设文化高地和打造中华文化窗口,吸引更多全球学者关注研究中国 [4]
东西问·中国学|张西平:“中国学”具有怎样的世界性意义?
中国新闻网· 2025-10-10 15:04
世界中国学大会背景 -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将于2025年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1][3] 西方中国研究的起源 - 西方对中国的学术化研究源于地理大发现后中西文明直接碰撞交流的需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通过殖民扩张抵达中国周边[4] - 西方传教士主动学习儒家文化、研究中国典籍,开启了对中国文化的系统性观察,同时中国典籍如《明心宝鉴》《洗冤录》《论语》等经翻译传入欧洲,引发伏尔泰、莱布尼茨等启蒙思想家的关注[4] 世界中国学诞生的必然性 - 中国在20世纪下半叶迅速崛起,用4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200年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5] - 中国拥有延绵数千年不曾中断的文明、独特的哲学和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56个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等独特国情[5] - 当今中国已完全融入世界,是全球逾150个国家(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往来涉及对一国文化传统、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认知需求[5] 世界中国学与汉学的关系 - 汉学隶属于西方区域文明研究框架下的“东方学”体系,将中国与埃及、印度等古文明并置,其贡献在于提升了全球对中国的认知,也让中国意识到“本土学问的世界性”[9] - 国外汉学研究在部分领域具有先发优势,如敦煌文献研究起步早于国内,学者多语言能力助力周边国家关系研究[9] - 世界中国学与汉学的接轨以尊重汉学历史传统为前提,以平等对话为路径,吸纳汉学研究成果,构建覆盖古今、包容全球的中国研究体系,形成“名虽异、实相融”的紧密对接[9] 世界中国学研究体系的构成 - 世界中国学研究体系由三种力量构成:外国研究中国的传统汉学家群体、中国本土研究自身历史与当代议题的学者、专门研究“海外中国学”的学者[13] - 这三类学者的对话有助于在互动中明确中国文明定位,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全球视野,避免“盲目对话”或“单向输出”[13] 回望历史中国的意义 - 16至18世纪的中西“蜜月期”是全球化开启过程中少有的两大文明平等互鉴阶段,为当下缓解西方对中国崛起的焦虑、重启平等对话提供史实支撑[17] - 回望历史可打破片面史观,长期中西关系叙事多聚焦1840年后不平等关系,还原完整历史脉络可让西方正视曾向中国学习的过往,也让中国客观看待自身文明贡献与不足[21] - 历史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根基,从周朝“敬德保民”到当代“为人民服务”的世俗传统,从明清西学东渐到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包容特质,理清这些脉络能证明中国道路的历史合理性[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