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论语》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的“和”蕴含深刻的世界性(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4 06:22
李集雅的学术背景与成就 - 首位将《论语》和《中庸》翻译成意大利语的汉学家,40余年致力于汉学研究及中意文化交流 [3] - 1982年进入威尼斯大学学习中文,1984年赴北京语言大学进修,1985年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接触《庄子》等典籍 [4] - 1992年起在威尼斯大学教授汉语、中国哲学等课程,2020年成为该校首位女性校长 [4] 翻译工作与文化传播 - 翻译《论语》《中庸》时注重汉字结构解析,如“仁”由“人”和“二”组成,强调人际关系内涵 [5] - 著作《儒家》向意大利读者系统介绍儒家思想脉络,认为其是全球性哲学与生活方式 [6] - 计划将《山海经》及中国志怪小说引入威尼斯大学课程,以多样性文学吸引学生 [9] 对“和”理念的现代诠释 - “和”涵盖和谐、包容、可持续发展,体现环境、经济与社会多维度平衡 [7] - 认为“和而不同”是解决当代文明冲突的关键,倡导差异共存而非绝对一致 [7] - 指出中国经典如《大学》的“止于至善”为当代政治思想提供源头活水 [7] 中意文明共鸣与教育实践 - 强调意大利与中国共享家庭价值观和友善传统,文化亲近性显著 [8] - 威尼斯大学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合作学生交流项目,促进实地文化体验 [10] - 主张语言学习不可替代,中文专业学生需从大二学习文言文以深入理解中国文化 [9][10] 未来人文交流展望 - 呼吁年轻人成为当代“马可·波罗”,通过交流续写中意友谊 [10] - 高校责任包括经典文本教学,如精读《论语》《中庸》选段 [9] - 认为AI时代仍需语言学习,因语言承载思维方式差异 [9][10]
“尼山”共识:不同文明之间急需加强交流互鉴
经济观察网· 2025-07-10 09:27
文明交流与互鉴 - 来自全球560余位中外嘉宾参与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探讨不同文明"和合共生"之道 [1] - 论坛主议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聚焦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挑战 [1] - 各国专家学者形成共识 不同文明之间急需加强交流与互鉴 [2] 东西方文明特性 - 东方文明(中国 印度)具有和平特性 以包容 非侵略性思想为核心 [4] - 中国儒家思想在印度教育体系中有广泛传播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流传甚广 [3] - 德国曾对中国儒家思想形成研讨热潮 但当前相关德文书籍和文献已非常稀少 [4] 文明交流现状 - 中国对外国文学翻译数量与外国对中国文学翻译数量的比率约为70:1 显示中外了解程度不平衡 [5] - 英国大学中文系学生数量少于德文 法文 但学生对中国文化 烹饪 艺术文字兴趣浓厚 [7] - 全球有200多个主权国家和6500多种语言 文化多样性显著 [6] 文明交流方式 - 文明交流应融入教育体系 开设大中小学课程 建立研究机构和学者互访机制 [7] - 国际法应从西方单一文明法转变为多元文明共同书写的法律体系 [8] - 需通过政府支持 机构推动和个人往来等多层次方式促进文明交流 [7] 儒学发展前景 - 儒学发展分为三期:从曲阜到中国 到东亚 再到走向世界应对西方文明挑战 [8] - 当前处于儒学第三期起点 需对西方文明挑战做出创造性回应 [8] - 儒家思想是区域历史经验总结的升华 具有超越意识形态和政治的普遍性 [8]
倾听尼山2025 | 刘延常:博物馆的文化积淀与未来
经济观察网· 2025-07-01 13:10
论坛概况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2025年7月9日至10日在山东曲阜举办 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2][3] - 论坛设置六大分议题 包括"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文明走向""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等 汇集全球专家学者探讨文明互鉴 [2] - 尼山论坛创立于2010年9月 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和文明交流平台 本届聚焦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关系 [2] 齐鲁文化与儒学价值 - 齐鲁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从周代齐 鲁两国文化发展而来 战国时期形成"邹鲁之风"的儒学传播氛围 [6] - 儒家学说以"仁""礼"为核心 思孟学派传承脉络清晰 汉代独尊儒术后成为传统文化主体 具有世界层面的东方文化价值 [5][6] - 考古发现证实鲁国推行周礼制 出土文物如32 8厘米战国玉璧(现存山东博物馆)体现礼乐文明传播 [9][10] 博物馆职能与创新 - 山东博物馆建筑面积8 29万平方米 设计融合"天圆地方"理念与趵突泉意象 馆藏40余万件文物 含1万余片甲骨文等重要藏品 [10][11] - 数字化展陈成效显著 已推出30多个线上展厅 裸眼3D运河体验等科技项目 2025年将新增900平方米数字展厅与南北极探索中心 [12][13] - 2024年"五一"假期接待13 7万人次 年观众量超300万 未来将强化公共服务与社区美育 推动博物馆融入日常生活 [13][14] 考古发现与研究 - 丹土遗址发掘揭示大汶口至龙山文化三叠城址 证实海岱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关键地位 [15] - 会泉庄遗址发掘填补东夷文化研究空白 出土1008件红褐色素面陶片 明确商文化与东夷文化边界 [15] - 考古成果与博物馆展陈紧密结合 如鲁国故城出土文物实证周礼传播 强化儒学历史渊源阐释 [9][10] 文化传播与推荐 - 重点推荐《史记》《论语》及《齐鲁瑰宝:百件文物看山东》 通过文物与经典展示山东文化脉络 [16] - "海岱日新"通史展系统呈现山东60万年人类史 1万年文化史及3000年齐鲁文化史 为馆内核心展览 [11] - 明鲁王朱檀墓出土文物展等专题展览热度高 结合数字化手段提升观众互动体验 [11][12]
今天我们如何读古籍(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6-19 05:53
古籍阅读的难点 - 文字难通: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对现代人晦涩难懂,常出现"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却不懂"的情况 [2] - 古籍难选:存世古籍超过20万种,仅《四库全书》就收录3400余种约8亿字,选择难度大 [2] - 古今认知差异:古籍中的伦理纲常、宇宙观念等与现代社会存在较大距离 [2] 古籍的价值 - 传统文化载体:包含从《论语》的哲学思考到《史记》的历史智慧等古人智慧结晶 [3] - 语言艺术典范:《左传》用700多字完整展现权谋与人性,《庄子》通过寓言阐释自然之道 [3] - 研究方法启示:戴震采用"一字穷源"的考据方法,为现代研究提供方法论参考 [3] 现代阅读辅助工具 - 工具书支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帮助解决文字障碍,目录学著作辅助书籍选择 [3] - 系统性引导:工具书如同"渡河之筏"跨越文字障碍,目录学类似"导航软件"指引书海航行 [3] 阅读意义与方式 - 人文价值:古籍蕴含跨越时空的人文智慧,实现与古代智者的精神对话 [4] - 自我认知:通过古籍阅读帮助在现代社会洪流中确立文化身份与方向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