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搜索文档
跨越2500余年,孔子思想在海外落地生根、焕发新生
大众日报· 2025-09-29 09:16
跨越2500余年,孔子思想在海外落地生根、焕发新生 跨越山海,与孔子"相遇"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多元文明对话与共鸣的当下,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孔子思想,不再是束之高阁 的古老经典,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哲学,是连接不同文化、回应时代课题的宝贵资源。 "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传承不能只'述古',还要'开新'。"陈清明希望未来能和中国有关 机构有更多交流,让印尼年轻人能亲身体会孔子思想的魅力,"'仁'的种子,需要一代代人亲手播撒。" 马来西亚:把孔子的智慧当作理解现实的工具 对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而言,儒家文化从不是遥远的典籍,而是融入日常的习惯。 每年岁末,他总会翻开那本边角微卷的《论语》,用一两天时间"温故知新"——这个习惯,一坚持就是 三十多年。 "别人迎新是扫屋子,我是洗涤心灵。"莫顺宗说,儒家重视自省,读《论语》的过程,就是回顾一 年得失、校准人生方向的过程。年轻时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只觉是抽象的年龄刻度,如 今历经岁月沉淀,才懂孔子对人生阶段的智慧洞察"句句都对"。 莫顺宗的教学生涯,见证了儒家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承发展。8年前,他在课堂上讲儒家思想,学 生常常质疑:" ...
专访埃及汉学家阿齐兹:从书海中读懂“上合主张”
中国新闻网· 2025-08-29 17:42
文化传播与交流 - 埃及汉学家阿齐兹专注翻译中国作品 出版40余部译作包括《日出》《论语》《老子》等经典典籍和现代文学 [2] - 阿齐兹在华求学工作近20年 回国后撰写《中国的尝试》等著作并编著《中国作家小辞典》等工具书 为阿拉伯世界提供了解中国的窗口 [2] - 阿齐兹翻译鲁迅 郭沫若 老舍 沈从文 余华 莫言等中国名家著作 将反映中国社会的作品介绍给阿拉伯读者 [2] 文明对话与理念 - 阿齐兹认为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均强调和谐 进步和发展 二者具备无限对话潜能 [1] - 中国文化蕴含"和合"理念 超越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 流淌于中华文化脉络并体现在"尊重多样文明"的上海精神中 [1] - 中国古代哲学核心关注"人" 孔子讨论个体社会作用及社会和谐 这些命题具有超越时间的价值 [3] 上合组织发展 - 上合组织已成为幅员最广 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组织 中国作为创始成员国将其作为外交优先方向 [3] - 2022年埃及加入上合组织成为对话伙伴 对话涵盖政治关系 经贸往来及文化交融与文明互鉴 [1] - 上合组织通过多边合作将和平与发展愿景转化为具体实践 影响力不断提升且重要性日益凸显 [1] 全球治理主张 - 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智慧 以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为目的 以多边合作为路径 以"和合"为追求 [3] -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全球治理实践 主张不同文明交相辉映和多元共生 [3] - 上合组织承载发展中国家对国际合作新模式的期盼 期待天津峰会协调立场凝聚共识 为动荡世界注入稳定发展力量 [3]
(上合天津峰会)专访埃及汉学家阿齐兹:从书海中读懂“上合主张”
中国新闻网· 2025-08-29 13:38
文化传播与翻译成就 - 埃及汉学家阿齐兹专注翻译中国作品 出版40余部译作包括《日出》《论语》《老子》等经典与现代文学 [2] - 阿齐兹在华求学工作近20年 回国后撰写《中国的尝试》等著作并编著《中国作家小辞典》等工具书 [2] - 其首部译作《日出》为阿拉伯世界首部从中文直译的戏剧作品 发行后引起极大反响 [2] 文明对话与理念传承 - 阿齐兹认为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均强调和谐与发展 具备文明对话的无限潜能 [1] - 中国古代哲学核心关注"人"的概念 与现代中国"一切为了人民"理念形成自然传承 [3] - 中国文化中的"和合"理念超越冷战思维 融入上合组织"尊重多样文明"的上海精神 [1] 上合组织发展与中国角色 - 上合组织已成为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组织 中国作为创始成员国将其作为外交优先方向 [3] - 2022年埃及加入上合组织成为对话伙伴 重点关注文化交融与文明互鉴领域 [1] - 中国通过上合组织提出构建命运共同体倡议 以多边合作路径增进各国民生福祉 [3] 全球治理与区域合作 - 上合组织通过多边合作将和平发展愿景转化为具体实践 影响力不断提升 [1] - 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的智慧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实践 主张文明多元共生 [3] - 发展中国家期待上合组织建立国际合作新模式 回应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我读|在思想和生活之间:《陈绛口述历史》释读
新浪财经· 2025-08-27 14:32
知识人思想形成背景 - 出生于1929年福州名门望族,家族明清两代共出进士二十一名、举人一百一十名,伯祖父为溥仪太傅陈宝琛[3] - 父亲陈懋丰为清末最后一批秀才,日本大学商科毕业,经营钱庄营利,传授儒家经典并整理数百句古文警句要求背诵[3] - 1930年代知识界普遍信仰主义,脱离新文化运动个人觉醒观念,转向集体行动和全局性主义[3] 早期教育与阅读结构 - 暑期系统背诵《四书》《五经》,偏爱《庄子》的逍遥游理想,赞赏其排除个人得失的自然生活态度[4] - 广泛阅读中国文学名著包括《三国》《红楼》《水浒》,以及《三侠五义》《花月痕》等通俗小说[4] - 接触林语堂主办的《论语》《宇宙风》《语丝》等性灵文学杂志,感染个人主义美学立场[4] - 唯一左翼关联阅读为巴金"激流三部曲",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组织松散学社[4] 高等教育与思想发展 - 1949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经济系,该校被誉为"东方哈佛",强调英语教育与通识教育[5] - 经济系课程涵盖银行货币学、财政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及经济思想史,系主任赵绍鼎提供怡和洋行等企业实习案例[5] - 选修历史系"世界史"(采用Hayes and Moon的Modern History教材)及英文系"英诗选"(采用《英美诗选》教材)[6] - 参加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读书联谊会",与孟纪青等成员研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传播新华社消息[6] 职业经历与学术研究 - 1949年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受教于许涤新(讲授《广义政治经济学》)、胡曲园(马克思主义哲学)、漆琪生(《资本论》)等学者[7] - 1950年代任职上海统战部,参与工商界动态研究会议记录,接触荣毅仁、刘鸿生等上层资本家企业资料[8] - 1957年调入社科院经济所"改造组",负责纺织工业局调研,参与撰写《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红皮书)[12] - 1966年因政治运动中断研究,1969年下放黑龙江,著作至1980年才正式出版[15] 学术贡献与晚期成果 - 1977年调回复旦大学后研究洋务运动,编纂《轮船招商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中国家谱资料选编・经济卷》等著作[16] - 翻译郝延平《近代中国商业革命》、刘广京《李鸿章评传》、费正清《赫德日记》等英文学术著作[16] - 思想呈现复合性特征,融合儒家文化、西方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兼具革命参与者和反思者双重身份[17]
中国的“和”蕴含深刻的世界性(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4 06:22
李集雅的学术背景与成就 - 首位将《论语》和《中庸》翻译成意大利语的汉学家,40余年致力于汉学研究及中意文化交流 [3] - 1982年进入威尼斯大学学习中文,1984年赴北京语言大学进修,1985年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接触《庄子》等典籍 [4] - 1992年起在威尼斯大学教授汉语、中国哲学等课程,2020年成为该校首位女性校长 [4] 翻译工作与文化传播 - 翻译《论语》《中庸》时注重汉字结构解析,如“仁”由“人”和“二”组成,强调人际关系内涵 [5] - 著作《儒家》向意大利读者系统介绍儒家思想脉络,认为其是全球性哲学与生活方式 [6] - 计划将《山海经》及中国志怪小说引入威尼斯大学课程,以多样性文学吸引学生 [9] 对“和”理念的现代诠释 - “和”涵盖和谐、包容、可持续发展,体现环境、经济与社会多维度平衡 [7] - 认为“和而不同”是解决当代文明冲突的关键,倡导差异共存而非绝对一致 [7] - 指出中国经典如《大学》的“止于至善”为当代政治思想提供源头活水 [7] 中意文明共鸣与教育实践 - 强调意大利与中国共享家庭价值观和友善传统,文化亲近性显著 [8] - 威尼斯大学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合作学生交流项目,促进实地文化体验 [10] - 主张语言学习不可替代,中文专业学生需从大二学习文言文以深入理解中国文化 [9][10] 未来人文交流展望 - 呼吁年轻人成为当代“马可·波罗”,通过交流续写中意友谊 [10] - 高校责任包括经典文本教学,如精读《论语》《中庸》选段 [9] - 认为AI时代仍需语言学习,因语言承载思维方式差异 [9][10]
“尼山”共识:不同文明之间急需加强交流互鉴
经济观察网· 2025-07-10 09:27
文明交流与互鉴 - 来自全球560余位中外嘉宾参与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探讨不同文明"和合共生"之道 [1] - 论坛主议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聚焦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挑战 [1] - 各国专家学者形成共识 不同文明之间急需加强交流与互鉴 [2] 东西方文明特性 - 东方文明(中国 印度)具有和平特性 以包容 非侵略性思想为核心 [4] - 中国儒家思想在印度教育体系中有广泛传播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流传甚广 [3] - 德国曾对中国儒家思想形成研讨热潮 但当前相关德文书籍和文献已非常稀少 [4] 文明交流现状 - 中国对外国文学翻译数量与外国对中国文学翻译数量的比率约为70:1 显示中外了解程度不平衡 [5] - 英国大学中文系学生数量少于德文 法文 但学生对中国文化 烹饪 艺术文字兴趣浓厚 [7] - 全球有200多个主权国家和6500多种语言 文化多样性显著 [6] 文明交流方式 - 文明交流应融入教育体系 开设大中小学课程 建立研究机构和学者互访机制 [7] - 国际法应从西方单一文明法转变为多元文明共同书写的法律体系 [8] - 需通过政府支持 机构推动和个人往来等多层次方式促进文明交流 [7] 儒学发展前景 - 儒学发展分为三期:从曲阜到中国 到东亚 再到走向世界应对西方文明挑战 [8] - 当前处于儒学第三期起点 需对西方文明挑战做出创造性回应 [8] - 儒家思想是区域历史经验总结的升华 具有超越意识形态和政治的普遍性 [8]
倾听尼山2025 | 刘延常:博物馆的文化积淀与未来
经济观察网· 2025-07-01 13:10
论坛概况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2025年7月9日至10日在山东曲阜举办 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2][3] - 论坛设置六大分议题 包括"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文明走向""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等 汇集全球专家学者探讨文明互鉴 [2] - 尼山论坛创立于2010年9月 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和文明交流平台 本届聚焦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关系 [2] 齐鲁文化与儒学价值 - 齐鲁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从周代齐 鲁两国文化发展而来 战国时期形成"邹鲁之风"的儒学传播氛围 [6] - 儒家学说以"仁""礼"为核心 思孟学派传承脉络清晰 汉代独尊儒术后成为传统文化主体 具有世界层面的东方文化价值 [5][6] - 考古发现证实鲁国推行周礼制 出土文物如32 8厘米战国玉璧(现存山东博物馆)体现礼乐文明传播 [9][10] 博物馆职能与创新 - 山东博物馆建筑面积8 29万平方米 设计融合"天圆地方"理念与趵突泉意象 馆藏40余万件文物 含1万余片甲骨文等重要藏品 [10][11] - 数字化展陈成效显著 已推出30多个线上展厅 裸眼3D运河体验等科技项目 2025年将新增900平方米数字展厅与南北极探索中心 [12][13] - 2024年"五一"假期接待13 7万人次 年观众量超300万 未来将强化公共服务与社区美育 推动博物馆融入日常生活 [13][14] 考古发现与研究 - 丹土遗址发掘揭示大汶口至龙山文化三叠城址 证实海岱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关键地位 [15] - 会泉庄遗址发掘填补东夷文化研究空白 出土1008件红褐色素面陶片 明确商文化与东夷文化边界 [15] - 考古成果与博物馆展陈紧密结合 如鲁国故城出土文物实证周礼传播 强化儒学历史渊源阐释 [9][10] 文化传播与推荐 - 重点推荐《史记》《论语》及《齐鲁瑰宝:百件文物看山东》 通过文物与经典展示山东文化脉络 [16] - "海岱日新"通史展系统呈现山东60万年人类史 1万年文化史及3000年齐鲁文化史 为馆内核心展览 [11] - 明鲁王朱檀墓出土文物展等专题展览热度高 结合数字化手段提升观众互动体验 [11][12]
今天我们如何读古籍(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6-19 05:53
古籍阅读的难点 - 文字难通: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对现代人晦涩难懂,常出现"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却不懂"的情况 [2] - 古籍难选:存世古籍超过20万种,仅《四库全书》就收录3400余种约8亿字,选择难度大 [2] - 古今认知差异:古籍中的伦理纲常、宇宙观念等与现代社会存在较大距离 [2] 古籍的价值 - 传统文化载体:包含从《论语》的哲学思考到《史记》的历史智慧等古人智慧结晶 [3] - 语言艺术典范:《左传》用700多字完整展现权谋与人性,《庄子》通过寓言阐释自然之道 [3] - 研究方法启示:戴震采用"一字穷源"的考据方法,为现代研究提供方法论参考 [3] 现代阅读辅助工具 - 工具书支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帮助解决文字障碍,目录学著作辅助书籍选择 [3] - 系统性引导:工具书如同"渡河之筏"跨越文字障碍,目录学类似"导航软件"指引书海航行 [3] 阅读意义与方式 - 人文价值:古籍蕴含跨越时空的人文智慧,实现与古代智者的精神对话 [4] - 自我认知:通过古籍阅读帮助在现代社会洪流中确立文化身份与方向 [4]
静心阅读 充实成长之路(读书日特别报道)
人民日报· 2025-04-23 06:11
AI阅读工具市场发展 - 个性化荐书和梳理阅读大纲是AI工具为青少年阅读带来的主要便利 [2] - 约60%受访青少年担心AI工具会导致阅读碎片化难以形成知识体系 [2] - 89.9%受访青少年认可深度阅读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2] 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融合 - 数字阅读需与传统阅读结合以守住文化内核和素养 [2] - 数字时代需持久聚焦的主题阅读和经典文本反复阅读 [5] - 纸质文本的批注式阅读有助于建立完整知识体系 [5] 阅读方法与实践 - 朗读法感受音韵之美 默读法便于思考 精读法适合钻研经典 略读法快速了解内容 速读法获取关键信息 [7] - 制定阅读计划并按比例阅读文学 科普 历史等不同类型书籍 [8] - 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强调先有目标再读书 [10] 人文教育与科技发展 - 科学巨匠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人文底蕴对科技发展至关重要 [4] - 西湖大学筹建通识教育中心覆盖文学 历史 哲学 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4] - 数字时代知识易走向片面化扁平化碎片化 但需严肃精准系统的知识 [5] AI工具的局限性 - AI仅是工具 其效果取决于使用者的素质和提问题的能力 [9] - 文学核心的感性特质和历史阅读的情绪连接无法被AI替代 [10] - ChatGPT对古籍解读能力有限 纸质阅读更立体深刻 [10] 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 阅读是想象力的重要源泉 可博采众长并形成个人思维判断 [3][4] - 阅读不仅获取知识 更在于获取智慧形成价值 [5] - 阅读滋养生命并汲取力量 如种子在合适时机遇到春天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