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汉学
icon
搜索文档
青年汉学家 “汉学+青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19 07:20
受访者供图 班超正在教孩子们说中文。 受访者供图 马西在长春师范大学为学生上课。 受访者供图 日前,以"创新引领 数智赋能——让中文零距离"为主题的2025世界中文大会在北京举行。与会青年汉 学家以汉学为桥,既在学术研究中探寻文明的共通之处,也在日常相处中书写民心相通的篇章。 本报记者专访了3位青年汉学家,听他们讲述与汉学结伴、与中国同行的故事。 但家人、朋友、同事对他学习中文这件事并不理解,几乎全是不赞成的声音:"为什么要学那么难的语 言""学中文有什么用"……当时,他在一家IT公司工作,收入不错。看到他利用午休时间写中文作业, 带马克西米利亚诺的前辈甚至有些生气——觉得他不应该在单位"做没用的事"。 挑战无处不在。马克西米利亚诺在孔院上中文初级班时,还有数十位同学一起学习。到高级班时,只剩 他和另一位同学还在坚持。 马西:我的家就在东北 2014年,工作5年的马克西米利亚诺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获得了赴中国吉林大学学习中文的机 会。为了这次机遇,他准备辞职。"当时大家觉得我太疯狂了,放弃那么好的工作。幸运的是,单位保 留了我的职位。"即使是今天回忆那时的情景,他仍能感受到当时所承受的压力。 16年前的一 ...
东西问|短评:为何说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
中国新闻网· 2025-11-14 15:03
汉学的源起与属性 - 汉学是一门研究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及其相关领域的博大学问,其理路与旨归深刻揭示了“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1] - 汉学研究的根本原料与核心议题源自中国,包括思想智慧、艺术审美、语言文字、典章制度等,从甲骨卜辞到经史子集、从司马迁史笔到李杜诗篇、从金石篆刻到石窟壁画[3] - 中国传统学问中的训诂、注疏、考据、辨伪等方法直接影响了汉学的展开路径,成为其得以切入建立的抓手与基石[3] 汉学的世界性价值 - 汉学所专注的内容为人类提供思想启迪,其蕴含的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等价值理念是超越时空的全人类共同精神财富[5] - 中华文明的智慧成果愈发超越单一文明范畴,是从独特文明经验中产生和汲取具有世界性、普遍性智慧的思想源泉[5] - 汉学是一门全球性事业,由遍布海内外的研究者共同构成探索主体,其发展源于中国而惠及世界[5] 汉学的演进与发展 - 汉学在特殊与普遍的辩证统一中接续发展,演进的历程表明越能深入中国便越能打动世界,使其迸发生机与活力[6] - 当今汉学研究已从早期西方“东方主义”视角,演变为中外学者共同参与的互学互鉴、交流合作的新格局[6] - 推动汉学发展既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世界的贡献,汉学正于融通民族与世界的进程中收获新发展[6]
和音:与汉学结伴 和中国同行
人民日报· 2025-11-14 12:19
全球汉学与中文学习热潮 - 国际中文学习者和使用者累计超过2亿人 [2] - 已有80多个国家把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2] - 学中文、用中文的风潮在海外持续升温 例如中文与直播、电商等技能组合成为东南亚青年职业培训热门选择 [2] 中华文化IP的全球影响力 - 中文歌曲、影视剧、游戏、网络文学、短剧等中国文化IP正走近越来越多海外人士 [2] - 中华文化通过多样形式圈粉全球 例如南非少年为听懂电影《哪吒》学中文 西班牙博主用天津话推广煎饼果子 [2] - 多国留学生走进中国如福建南平进行沉浸式研学 [2] 中国对外开放与人员往来增长 - 今年上半年來华外国人入出境数量同比增长30.2% [3] - 其中免签入境外国人达1364万人次 同比增长53.9% [3] - 中国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 促进更多外国友人亲身体验中国文化 [3] 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与倡议 - 世界中文大会、世界中国学大会、世界汉学家大会等对话平台吸引力影响力不断扩大 [3] - 平台成为中外语言互通、理解互信、文明互鉴的桥梁 [3] - 中国践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为文明交流互鉴搭建平台注入动能 [3]
习近平复信青年汉学家 向世界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新华社· 2025-11-14 09:05
事件概述 - 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青年汉学家,赞赏他们在促进汉学研究和文明互鉴方面的作用,并勉励其继续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 [1] - 2025世界中文大会将于11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来自51个国家的61名青年汉学家将应邀参会 [1] 核心观点 - 汉学被定义为源自中国、属于世界的全人类共同精神财富 [1] - 希望青年汉学家加强研究阐释,向世界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1] - 鼓励青年汉学家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1] 相关活动 - 近期,61名青年汉学家给习近平主席写信,分享了从事中国研究的经历和体会 [1]
与汉学结伴,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新华社· 2025-11-14 00:42
行业宏观背景 - 2025世界中文大会将于11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 [1] - 近期有来自51个国家的61名青年汉学家应邀参会并给国家主席写信 [1] 行业使命与发展方向 - 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1] - 汉学作为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相互理解的载体,搭建了交流对话的平台 [2] - 当代汉学的使命是让世界理解中国,并参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 - 汉学应提炼并传播中国文化中关于和谐、包容与多元共生的理念,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2] - 中华文明蕴含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中国智慧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3] 行业创新与技术进步 - 科技发展为汉学研究提供更多可能,行业正探索以人工智能理解并表达中国传统文化 [3] - 行业采用数字书画、智能非遗等创新手段为汉学发展注入数字动能 [3] - 海外机构联合打造以中国美食、传统节日等为主题的系列视频,在生活化场景中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3] 人才培养与平台建设 - 行业将聚焦培养精中文、通文化、懂中国的青年汉学家 [4] - 行业计划创新实施新汉学计划,为世界汉学繁荣发展搭建广阔平台 [4] - 教育机构将办好世界中文大会,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更大力量 [4] - 院校将充分发挥优势,深度解码中华文明,培养更多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 [3]
与汉学结伴,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主席复信激励广大青年汉学家和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新华社· 2025-11-14 00:15
汉学发展的意义与使命 - 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3] - 汉学是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相互理解的载体,为各国学者搭建交流对话平台[3] - 中华文明蕴含的思想与智慧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需要世界各地学者共同理解与诠释[3] - 当代汉学使命是让世界理解中国,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4] - 中华文明蕴含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中国智慧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4] 汉学研究的实践与创新 - 大量来自全球南方国家的新一代汉学家打破了以往西方国家的知识垄断,展现学术领域真正的多边主义特质[3] - 科技发展为汉学研究提供更多可能,探索以人工智能理解并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内在意涵与美学逻辑[4] - 使用数字书画、智能非遗等创新手段为汉学发展注入数字动能,助力中国智慧走向世界[4] - 在海外从事中华文化传播的中国学者联合本土师生打造以中国美食、传统节日为主题系列视频,在生活化场景中展示中华文化魅力[4] 汉学人才培养与平台建设 - 充分发挥学院优势,深度解码中华文明,培养更多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4] - 聚焦培养精中文、通文化、懂中国的青年汉学家,创新实施新汉学计划[5] - 办好世界中文大会,为世界汉学繁荣发展搭建广阔平台[5] - 2025世界中文大会将于11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近期有51个国家的61名青年汉学家应邀参会[3]
北京外国语大学谢韬:强调“当代性”的中国学更符合时代需要|聚焦世界中国学大会
国际金融报· 2025-10-15 19:57
大会概况 -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于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1] - 大会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 [1] - 大会设有五个平行分论坛 议题涵盖文明的赓续与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分析 多学科视域下的知识体系 数智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以及青年与学科未来 [1] 中国学的定义与推广 - 中国学的核心是当代中国与世界 其推广将助力中国的国际传播 [1] - 中国学区别于传统汉学 传统汉学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经典 聚焦历史中国 而中国学更多聚焦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 [3] - 中国学并非独立学科 而是从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角度对当代中国开展综合性研究 [3] - 国内多所高校如清华 北大 复旦 北外 上外等都在积极推进中国学建设 并推出了一系列面向留学生的中国学学位项目 [3]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 - 中国式现代化的规模与速度是史无前例的 在一个拥有超十亿人口 国土面积巨大的国家展开 用了不到八十年的时间便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耗时百余年的进程 [1]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前提和保障 是其设计者和实施者 并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稳定 [2] - 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其首要目标是提升人民福祉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 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意义 - 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意义的政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包括为一些现有理论提供更多支持 挑战一些流行假设 以及启发新的概念和理论 [2] -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是讲好当代中国的故事 而要讲好当代中国的故事 首先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 [3]
我与中国的学术之缘|白乐桑:汉字的独特性、诗性和美学吸引我学习汉语
环球时报· 2025-10-12 09:53
汉字与汉语学习的独特性 - 汉字因其独特性、诗性和美学价值是吸引学习者选择汉语的重要原因 [2] - 正规的中文第二语言教育历史最悠久的机构诞生在法国,可追溯至1814年法兰西工学院设立中文教授职位 [2] - 汉字不仅仅是记录口语的符号,其本身是中文独有的学术单位,每个汉字都承载了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 [3] - 汉字教学可以独立成学,课程可持续一年甚至更久,远超常规拉丁字母语言教学所需时间 [3] 汉学研究的范畴与演变 - 汉学是一门涉及中国方方面面的学问,早期汉学家多为传教士,研究领域涵盖园林、建筑、文学、礼仪等 [4] - 至20世纪中叶,"汉学"演变为"Chinese Studies",强调专业化和系统化,分支涵盖甲骨文研究、儒家经典、现代文学、中国烹饪等众多领域 [4] - 汉学研究呈现跨学科延伸趋势,例如中国饮食文化与烹饪史、中国电影、文学等文化现象被纳入教学和研究 [7] 中文教育的全球化发展 - 全球范围内汉学和中文教育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以法国为例,巴黎大学中文系学生从五六十年前的6人增长至当前汉字课程大班常超过百人 [6] - 基础教育中越来越多学校从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开设正规中文课程,高等教育中商学院也因汉语的实用价值和就业潜力开设汉语课程 [6] - 法国在1994年首次承办汉语水平考试并每年举办至今,中文教学在法国逐渐发展成新兴研究领域,并于1997年获得欧洲第一个中文教学博士生导师资格 [5][7] 学术交流与学科建设 - 法国教育部曾发起"中文国际班"项目,涵盖小学、初中和高中,需与中国教育部门紧密合作以确保课程内容 [5] - 学术交流对汉学研究至关重要,不同国家的视角和观点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汉学,并在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以推动学科发展 [8] - 学术研究越来越专业化,例如法国有三位到四位甲骨文研究者,去年一位法国汉学家出版了史上最全面、最专业的《诗经》译本 [6]
东西问·中国学|张西平:“中国学”具有怎样的世界性意义?
中国新闻网· 2025-10-10 15:04
世界中国学大会背景 -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将于2025年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1][3] 西方中国研究的起源 - 西方对中国的学术化研究源于地理大发现后中西文明直接碰撞交流的需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通过殖民扩张抵达中国周边[4] - 西方传教士主动学习儒家文化、研究中国典籍,开启了对中国文化的系统性观察,同时中国典籍如《明心宝鉴》《洗冤录》《论语》等经翻译传入欧洲,引发伏尔泰、莱布尼茨等启蒙思想家的关注[4] 世界中国学诞生的必然性 - 中国在20世纪下半叶迅速崛起,用4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200年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5] - 中国拥有延绵数千年不曾中断的文明、独特的哲学和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56个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等独特国情[5] - 当今中国已完全融入世界,是全球逾150个国家(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往来涉及对一国文化传统、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认知需求[5] 世界中国学与汉学的关系 - 汉学隶属于西方区域文明研究框架下的“东方学”体系,将中国与埃及、印度等古文明并置,其贡献在于提升了全球对中国的认知,也让中国意识到“本土学问的世界性”[9] - 国外汉学研究在部分领域具有先发优势,如敦煌文献研究起步早于国内,学者多语言能力助力周边国家关系研究[9] - 世界中国学与汉学的接轨以尊重汉学历史传统为前提,以平等对话为路径,吸纳汉学研究成果,构建覆盖古今、包容全球的中国研究体系,形成“名虽异、实相融”的紧密对接[9] 世界中国学研究体系的构成 - 世界中国学研究体系由三种力量构成:外国研究中国的传统汉学家群体、中国本土研究自身历史与当代议题的学者、专门研究“海外中国学”的学者[13] - 这三类学者的对话有助于在互动中明确中国文明定位,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全球视野,避免“盲目对话”或“单向输出”[13] 回望历史中国的意义 - 16至18世纪的中西“蜜月期”是全球化开启过程中少有的两大文明平等互鉴阶段,为当下缓解西方对中国崛起的焦虑、重启平等对话提供史实支撑[17] - 回望历史可打破片面史观,长期中西关系叙事多聚焦1840年后不平等关系,还原完整历史脉络可让西方正视曾向中国学习的过往,也让中国客观看待自身文明贡献与不足[21] - 历史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根基,从周朝“敬德保民”到当代“为人民服务”的世俗传统,从明清西学东渐到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包容特质,理清这些脉络能证明中国道路的历史合理性[21]
经学今古文之争的实质:起于西汉的经学被系统性混入伪学、伪史
搜狐财经· 2025-07-14 11:17
今古文之争的起源与演变 - 今古文之争的根本问题源于两汉时期经学体系的系统性矛盾,这一矛盾在清朝考据学盛行后才充分暴露[1] - 西汉初期五经尚未完全文字化,主要依赖口耳相传的"师法"制度确立权威性,文字化过程在西汉末期基本完成[6] - 西汉末期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文献整理工作,学术权威判断标准从师法转向文献证据,为考据学诞生创造条件[8] 晚清学者的关键贡献 - 廖平首次系统总结今古文矛盾并提出"刘歆伪造古文经"的阴谋论解释,其《今古学考》被康有为扩展为《新学伪经考》[1] - 康有为未经授权大幅改编廖平理论并出版《新学伪经考》,导致"伪经说"广泛传播并与甲午战败形成共振效应[1] - 蒙文通继承廖平研究提出"文化三系说",将矛盾归因于儒家/法家/道家文化体系差异,该理论与现代考古学发现吻合[2][4] 历史各时期的处理方式 - 东汉郑玄尝试统一经学但未能根本解决矛盾,类似表面统一军阀的模式[9] - 魏晋至宋明时期佛教兴起导致经学衰退,理学成为主流后经学矛盾被忽视[9] - 清代学者为反对理学空谈重建经学,专注两汉文献研究形成"汉学",意外揭露郑玄掩盖的矛盾[10] 矛盾本质的理论发展 - 蒙文通理论将经学矛盾转化为文化冲突问题,认为中国文明是多元文化融合产物[2][4] - 现代观点结合考据学证据提出西方文化冲击可能是矛盾根本原因,将问题提升至中西文化冲突层面[10] - 五经体系矛盾至今未获明确解释,但考古学进展为传统文化复兴提供新基础[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