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搜索文档
外交部副部长苗得雨会见新当选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多边事务研讨班代表
快讯· 2025-07-02 22:25
外交活动与多边合作 - 外交部副部长苗得雨会见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研讨班外方代表,包括巴林、哥伦比亚、刚果(金)、拉脱维亚和利比里亚5国外交官及联合国秘书处官员 [1] - 苗得雨祝贺5国当选2026至2027年度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强调安理会成员应优先考虑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分歧 [1] - 中方愿以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为契机,同安理会成员一道,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 [1] - 研讨班代表感谢中方举办此次研讨班,认为该平台有助于新当选安理会成员熟悉工作并加强对话交流 [1] - 研讨班代表期待同中方在安理会加强沟通合作,共同捍卫多边主义和国际法,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努力 [1]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了人民”
人民日报· 2025-07-01 06:36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 成立104年来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推动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1] - 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1] - 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1]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 [1] - 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建成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2] - 干部深入一线,政策深入田间地头,凝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识 [2][3] 国际社会的观察与评价 - 肯尼亚联合民主同盟总书记奥马尔希望学习中国脱贫经验,认为真正的发展是帮助最脆弱的人走向富裕 [2] - 多米尼加驻华大使戈麦斯指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心心相印是其成功秘诀 [2] - 巴西247新闻网总编辑莱昂纳多·阿图什赞赏中国以公众利益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2]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治理 - 民主贯穿国家政治生活各领域,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2] - 尼泊尔学者凯沙布·乔希观察到中国基层政府既贯彻中央精神又反映民众声音 [2] - 西班牙学者埃迪·桑切斯认为中国民主过程具有示范意义 [3] 作风建设与自我革命 -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 [4] - 尼泊尔前驻华大使利拉·马尼·鲍德尔认为作风建设提升了治理能力和民众信任 [4] - 巴基斯坦顾问沙基尔·拉迈赞赏中国共产党高效务实的工作态度 [4] 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影响 - 美国广播公司前副总裁哈维·佐丁指出中国从贫穷落后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5] - 蒙古国学者巴特尔夫强调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发展有清晰愿景和长期规划 [5] - 巴西教授埃万德罗·卡瓦略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希望 [5] 国际合作与全球南方国家发展 - 中国推动与发展中国家共享经验,体现负责任大国担当 [6] - 埃及翻译家侯赛因·伊斯梅尔赞赏中国践行多边主义,助力全球南方国家共同发展 [6] - 巴西学者马科斯·皮雷斯认为非中合作是全球南方国家团结合作的典范 [6]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音乐会在西班牙举行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6-26 10:41
纪念活动 - 旅西侨界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音乐会 [1] - 音乐会地点位于西班牙马德里大区拉斯罗萨斯市文化中心音乐厅 [1] 外交关系 - 中国驻西班牙大使姚敬强调中国坚定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 - 2024年是中西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 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且各领域合作持续深化 [2] - 拉斯罗萨斯市市长指出旅西华人已成为当地经济、文化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文化交流 - 中西艺术家共同表演舞蹈《茉莉花》和小提琴齐奏 [5] - 音乐会包含小提琴二重奏《我爱你中国》和弗拉门戈舞等中西文化融合节目 [7] - 百余位中西观众体验两国文化交融的情感共鸣 [7]
东盟区域国别研究 广西高校唱主角
广西日报· 2025-06-25 09:49
东盟区域国别研究联盟成立背景 - 广西大学牵头联合41家高校及机构组建东盟区域国别研究联盟 旨在服务中国—东盟战略合作 推动高校深度参与周边外交[4] - 联盟成立基于国家战略需求 东盟是我国周边外交优先方向 占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地区地位[6] - 广西凭借陆海相连地缘优势 承担面向东盟开放使命 2024年对东盟贸易达4000亿元 口岸通关货物总值突破1.2万亿元[7][8] 广西高校的核心优势 - 广西高校已建立10个中国—东盟技术创新学院 17个现代工匠学院 覆盖东盟10国 在桂东盟留学生6500人占全国67%[8] - 广西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始于1995年 形成经济引领与AI赋能的特色研究 广西师大越南研究保持国内领先[11] - 高校通过多语种优势构建东盟学科群 持续产出资政报告 形成区域研究品牌效应[11] 联盟研究方向与规划 - 研究重点包括东盟国别差异跟踪 经贸合作深化动力分析 以及域外大国政策对中国—东盟关系影响[12][14]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将依托大数据平台 开展东盟国别事件预测研究 建设国家级数据服务中心[14] - 联盟计划通过课题攻关 学术资源共享 创新中国—东盟+研究模式 涵盖气候变化 数字治理等全球议题[14][15] 学术研究基础建设 - 区域国别学于2022年升级为一级交叉学科 高校通过基地建设推动学科发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已成立研究共同体[10] - 研究需具备国际视野与东南亚情怀 重点分析东盟外向型经济特征 服务国家战略决策需求[12]
国际人士高度评价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发言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20 08:24
中国-中亚峰会核心成果 -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中国-中亚精神",擘画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蓝图,推动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1][3] - 中亚各国高度评价"中国-中亚精神",认为其具有历史意义,将增强中亚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5][11] - 中国与中亚五国签署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从战略高度指明未来合作方向 [7][8] 经济合作进展 - 中国对乌兹别克斯坦投资总额持续增长,中吉乌公路促进中亚商品出口 [10] - 塔吉克斯坦与中国在经济领域全面合作,当地民众对合作成果高度认可 [8] - 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建立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10] 国际影响与评价 - 巴基斯坦赞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为其实现共享发展与互利共赢 [13] - 德国智库指出中国与中亚合作有利于解决经济发展、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 [15] - 泰国前政要认为"中国-中亚精神"赋予"一带一路"新时代内涵,推动全球和平稳定 [17]
苏州绣娘与沙特艺术家金针对话
苏州日报· 2025-06-20 05:51
中沙刺绣文化交流活动 - 沙特文化部遗产委员会首次组织12位沙特艺术家访华 在苏州与中国绣娘共同刺绣 生活 创作[1] - 活动以刺绣为纽带 既是文化交流实践 也落实中沙合作共识 沙特文化部遗产委员会CEO称刺绣是文化共通的桥梁[1] - 两国艺术家举行"起针"仪式 发布共创作品《四象·双源》 融合中国四象图腾与沙特几何图案[1] 艺术合作细节 - 苏绣非遗大师卢福英曾于2018年赴沙特交流 认为沙特刺绣风格充满沙漠文化的粗犷张力[2] - 沙特艺术家开启网络直播 通过社交平台全球分享艺术交流过程 旨在传播至更多国家和年轻人[2] - 未来12天将共同完成《四象·双源》系列作品 并考察苏州丝织 缂丝 香囊制作等非遗技艺[2] 未来合作规划 - 2025年中沙建交35周年 此次民间合作为艺术层面融合提供实践案例[2] - 苏州非遗代表团将于11月赴沙特参加"沙特国际手工艺周" 展示共创成果并延续合作[2]
东西问丨阿依达尔·阿姆列巴耶夫:为什么说“上海精神”是上合组织的“发展密码”?
中国新闻网· 2025-06-19 16:27
上合组织特点 - 上合组织以"多元性"和"多边性"为核心特点 多元性体现在尊重不同文明 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多边性体现在协商一致的决策机制和多层次合作框架 [4] - 2024年阿斯塔纳峰会首次采用"上海合作组织+"模式 增强国际对话平台的包容性和灵活性 [4] "上海精神"内涵 - "上海精神"包含互信 互利 平等 协商 尊重多样文明 谋求共同发展 倡导和谐共存 契合亚洲及全球多国文化传统 [6] - 该理念与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相契合 强调平等协作和团结互信 为应对全球挑战提供合作框架 [6] 上合组织发展历程 - 最初聚焦安全合作 通过"上海五国"机制解决边界问题 后扩展至打击"三股势力"和跨国犯罪 维护地区稳定 [8] - 合作领域逐步拓展至经济 文化等多维度 依托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机制深化全方位合作 [8] - 新成员国加入和组织规模扩大进一步丰富了"上海精神"的思想内涵 [9] 当前国际形势下的作用 - 上合组织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提供建设性方案 促进不同文明和发展模式交流互鉴 [11] - 需应对国际秩序深刻变化的挑战 协调成员国共同愿景 避免地缘政治对抗蔓延 [12] 哈萨克斯坦的期待 - 期待上合组织成为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防范热点冲突风险 [13] - 希望制定符合共同利益的社会经济发展项目 注重务实合作成效 [13]
外媒聚焦:中国—中亚峰会为双方共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新闻网· 2025-06-17 23:19
峰会概况 -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举行,中国和中亚五国领导人出席[1] - 峰会聚焦深化区域一体化合作,涵盖高层对话、人文交流、能源合作与产业投资[1][2] 合作领域 - **能源与工业**:哈萨克斯坦能源部长指出论坛推动哈中在能源、工业、科技与教育领域的深层次合作[1] - **数字经济与农业**:中国与中亚在数字经济、农业、教育、文化等关键领域合作势头强劲[2] - **人文交流**:举办"睦邻友好携手共进"人文活动,强调潜力与经济实力结合推动多边合作升级[1][2] 战略意义 - 中亚国家将与中国关系视为基于共同战略和务实利益的多层次合作,有助于地区稳定与经济现代化[2] - 元首外交成为加强伙伴关系的重要力量,中国与中亚合作模式强调相互尊重与共同发展[2] - 峰会倡议"世界需要一个稳定、繁荣、和谐、联通的中亚",目标开启合作"黄金三十年"[2]
循驼铃古道赴现代化新程:习近平主席推动深化中国-中亚合作的故事
新华网· 2025-06-15 20:21
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特稿|循驼铃古道赴现代化新程:习近平主席推动深化中国-中亚合作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史霄萌 张继业 夏日的西安,中国-中亚友谊林内,六株石榴树并肩挺立,青翠枝叶掩映下,果实初结。 2023年5月,习近平主席同中亚五国领导人齐聚这座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之城",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成 功举办。峰会结束后,六国元首共同种下六株石榴树。如今,石榴树生机盎然,中国同中亚国家伙伴关 系蓬勃发展。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即将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习近平主席将同中亚五国领导人再次聚 首,为深化各领域合作谱写新篇章。 优先方向 2023年举行的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是中国-中亚机制下的首次元首会晤,具有里程碑意义。会上,习近 平主席与中亚五国元首共同决定,正式建立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峰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与中 亚国家双方轮流举办。 2024年,作为首届中国-中亚峰会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在西安正式启动。 2013年,习近平主席就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中亚时就明确表示:"发展同中亚各国的友好合作关 系是中国外交优先方向。"习近平主席指出,中亚是亚欧大陆的中心,处在联通东西、贯穿南北的十字 路 ...
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访谈录)
人民网· 2025-06-10 06:3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与发展 -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1]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回应了"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世界"的人类重大课题,凝聚了各国人民建设美好未来的最大公约数 [1] - 12年来该理念在理论层面不断丰富发展,在实践层面持续稳步推进,取得丰硕成果 [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 - 人类社会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紧密团结,共存概念从未如此重要 [2] - 该理念是对现有国际格局和全球治理方案缺失的深刻反思,有助于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2] - 从人文角度看,该理念彰显对全人类的整体关怀,具有历史纵深和科学前瞻性,并强调实践导向 [3] 对国际关系原则的继承与发展 - 继承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权平等原则、联合国宪章精神、万隆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4][5] - 超越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区域法"特性,具有全球视野,融入中国理念和价值 [5] - 对主权、人权、民主、自由等原则进行了合理化改造与时代化创新 [5] 三大全球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 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从三个维度指明人类社会前进方向 [6] - 全球发展倡议正值评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关键时期,中国为减贫目标作出重大贡献 [6] - 全球安全倡议帮助各国塑造安全心态,中国是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第一大维和出兵国 [7] - 全球文明倡议是对"文明冲突论"的有力回应,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7]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 - 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五通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9][10] - 具体项目包括比雷埃夫斯港、佩列沙茨大桥、中欧班列、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 [10][11] - 打破了西方主导的经济合作模式,考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落差动能" [12] 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 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和路径 [12] - 只有推动新型国际关系,才能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真正落实到国际社会日常运行中 [12] - 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不合理不公正成分的干扰 [12] 文明交流互鉴的作用 - 文明对话国际日的设立旨在消除歧视偏见、增进理解信任、促进民心相通 [14] - 文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 [15] - "和而不同"是人类文明传播和发展的规律,中国理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精神一致 [15]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支撑 -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 [16] - 与西方推行的所谓"普世价值"形成鲜明对比,避免加剧世界分裂和对抗风险 [17] - 这些价值经过历史检验,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性价值,相互间具有内在联系 [18] 建设"五个世界"的总目标 - 包括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五个方面 [18] - 与"五位一体"总体框架相对应,为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生态发展提供遵循 [20] - 需要采取共同举措和行动,摒弃零和博弈思维,强调合作共赢理念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