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铭记历史
icon
搜索文档
铭记历史,夯实和平与团结的基石(国际论坛)
人民日报· 2025-11-17 06:10
历史不应只停留在教材文字或纪念仪式之中,而应成为激励后人前行的不竭精神力量。和平从来不是一 劳永逸的成果,而是一项需要持续建构的事业 不久前,我在法国巴黎主持了"中法对话:珍爱和平"研讨会。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 是法中关系开启"新甲子"和欧中建交50周年的特殊时刻。我们有必要重申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历史 记忆不仅属于史学研究,更奠定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团结精神与和平理念的根基。铭记历史,正是为 了更好地开创未来。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毅然挺身抵御日本侵略者,付出了巨大民族牺 牲。超过3500万人伤亡,大量城市化为废墟,社会遭受深重创伤。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牵制了日军大 量兵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赢得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叙事中, 承认中国的历史地位,不仅是对无数受难者与抗争者的公正评价,更是为了提醒世人:最终的胜利是各 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晶。 铭记历史,也是为了警惕错误、防范危险。历史早已证明,遗忘往往滋生极端主义,也会酿成新的悲 剧。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曾警示: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当今世界,分裂言论增多,冷战思 维回潮,人 ...
中国记者节丨这一次,镜头转向我们自己
央广网· 2025-11-08 14:43
新闻行业的工作内容与挑战 - 记者在武汉渡江节期间,面对当地2025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在正午室外进行报道,相机因高温罢工,手机也两次触发温度过高保护,最终用冰水瓶降温完成拍摄[3] - 记者在泰山之巅进行国庆升旗仪式直播,克服了信号传输、设备架设和信号测试等难题[5] - 记者在报道7月底北京洪灾时,日均驾驶300余公里,10余次辗转于多个乡镇,并成为首位深入失联村(琉璃庙镇双文铺村)的媒体记者[15] - 记者在2025年海南台风季多次冲向风圈中心,在风暴中保持冷静,在废墟中记录灾后重建[24][25] - 记者在直播高考首日时,体会到新闻的要点是字字斟酌的严谨、大方得体的从容,以及传递信息的责任[32] 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与价值 - 消费投诉平台记者通过曝光套路与骗局,推动监管部门查处,获得消费者感谢,感受到推动社会向好的踏实感[6] - 记者关于“小区儿童游乐区建设不达标”的报道,帮助当事人搭建了与相关方沟通的桥梁,推动了问题解决,并收到了手写感谢信[10] - 法治频道记者通过普法内容传播,切实帮助他人维权,见证法治种子在更多人心中扎根发芽[13] - 记者在洪灾报道中,当被困群众对镜头说出“谢谢央广网的关注 我们都平安”时,感到身心疲劳瞬间消散[15] - 记者对《我的母亲》作者及热爱读书的农民工的采访报道,在抖音平台收获30万+点赞和数千条评论,获得认可并在反馈中认识不足加速成长[7] 媒体技术应用与内容传播效果 - 记者在武汉高温报道中,拍摄的视频刚发出时还捏着把汗,但热度一路攀升,登上热搜,评论区充满“辛苦”“注意防暑”的留言,老同学也私信提及在热搜上刷到[3] - 记者对热点人物的采访报道在抖音平台收获30万+点赞[7] - 财经记者采访权威专家和企业掌门人,话题涵盖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机器人、具身智能、中美经贸关系走势等,报道出乎意料地收获“热搜”“热榜”[12] - 记者在贵州见证“世界第一高桥”横跨天堑,桥旅融合让游客纷至沓来,沿线农特产品、民宿、文创焕发新生[16] - 记者在南昌安义县直播非遗米粉,时长约40分钟,这是其当年参与的第4场直播,状态变松弛,效果获得认可[20] 记者职业成长与个人突破 - 一位自称I人的记者在武汉高温报道中首次新闻出镜,专注于做好报道,传递最真实的室外温度,忘了自己的性格特点[3] - 记者开始从幕后走到镜头前,参与部门大半部分的直播和出镜工作,尽管作为社恐人士感到不易,但最终做到了,并在农民丰收节直播中获得认可[19][20] - 编辑出身的记者开始接触老龄事业,参与“老龄盛典·银发榜样”主题报道,进行写提纲、扛相机、面对面深度交流等挑战[33] - 新入职的摄制成员第一次独自出差拍摄制作《当"瓷娃娃"想要站起来》,对记者职业产生新体悟,感受到内容生产应怀敬畏之心,并受一线前辈鼓舞[35] - 记者通过高考直播实战,从“新闻新人”迈出坚实一步,深刻体会到直播的真正重量[32] 行业覆盖与专题报道领域 - 财经记者采访领域覆盖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机器人、具身智能、中美经贸关系走势以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12] - 记者报道海洋领域,涉及LNG加注从“华南首船”走向“全域覆盖”、“海基二号”模型、深海装备、智能航道、无人船艇、深海机器人、绿色甲醇船舶等,展现海洋新质生产力[21] - 记者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探访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记录当地从烟尘漫天到竹海摇曳的蜕变,以及农家乐从门可罗雀到宾客盈门的变化[28] - 记者报道法治领域,接触法律专家、基层“法律明白人”与广大网民,聆听“网络暴力”等深刻警示,也见证暖心普法的及时回应[13] - 记者报道老龄事业,采访新中国第二批女飞行员苗晓红奶奶,记录其“60岁是闯的年纪,80岁也是”的精神[33]
《南京照相馆》在韩国主要城市的200余家影院上映
第一财经· 2025-11-06 13:26
电影《南京照相馆》市场反响 - 电影于2025年11月5日在韩国主要城市的200余家影院正式上映,引发韩国观众强烈共鸣[3] - 韩国发行商首席执行官表示影片制作精良,对历史事件的描写真实细腻,预期将引起热烈反响[4] - 电影国内票房超过30亿元,成为2025年暑期档票房冠军,并将代表中国内地角逐第98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5] 出品方中国电影财务表现 - 公司第三季度营收为12.12亿元,同比增长35.61%[5] - 公司第三季度净利润为1.77亿元,同比增长1463.17%[5] 电影创作背景与特点 - 导演申奥表示电影具有文化属性、娱乐属性和文献属性,旨在通过文艺工作端正历史观[4] - 电影选择以吉祥照相馆为核心场景,从普通人的视角展现战争的残酷[4]
一串雨花石手链串起1937历史记忆
南京日报· 2025-10-27 08:22
话剧《生命》项目概况 - 原创话剧《生命》于10月26日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明故宫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排演启动仪式 [3] - 该项目是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打造的“思政课” [3] - 话剧排演启动后将进入为期两个月的紧张排练阶段,预计年内正式与观众见面 [6] 话剧内容与主题 - 话剧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为背景,通过艺术表达展现绝境中的人性光辉 [4] - 剧中核心意象为一串妈妈留下的雨花石手链,其被日军抢走后由哥哥望中夺回并因此献出生命,最终在国际友人帮助下回到妹妹望华手中 [4] - 剧中“数到80,我就来找你”的约定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代背景相呼应 [3][4] - 创作初心并非重述苦难,而是让观众透过角色悲欢触摸生命的重量与温度,展现“活着的力量” [4] 项目参与与影响 - 演职人员招募发布后,有200余名南航学子积极报名参与 [5] - 该项目是纪念馆首次与高校共同原创的作品,纪念馆提供了珍贵历史资料与专业指导以确保内容扎根真实历史 [5][6] - 导演期望通过这场沉浸式、情景式的“思政课”教学创新,引导青年学子在演绎中感悟历史、坚定信念 [6] - 学生演员表示通过从历史课本到舞台表演的转变,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理解,并将“别忘记”三个字牢记于心 [5][6]
必须说出的真相(寻访)
人民日报· 2025-10-27 06:19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彭竹英奶奶的个人经历,记录了日军侵华战争期间对平民造成的深重苦难,特别是使用毒气弹等武器导致平民伤亡和“慰安妇”制度的暴行 [1][2] - 受害者经历长达数十年的身心创伤,在晚年通过公开讲述和参与国际申诉等活动,致力于让世人铭记历史并寻求正义 [3] - 尽管战争带来永久伤害,但幸存者最终选择直面历史,并在生活中寻找意义,体现了生命的韧性 [3][5] 历史事件与个人遭遇 - 1938年7月日军进攻时,彭竹英一家七口从洞庭南路逃往虾子山躲避,遭遇飞机投掷炸弹,两位亲人因高烧、拉肚子在几天内离世,彭竹英眼睛开始模糊 [1] - 日军在虾子山地区使用毒气弹,导致树木掀翻、泥土飞溅并伴有难闻气味 [1] - 1944年5月日军“扫荡”期间,双目失明的彭竹英未能逃离村庄,被日军抓到据点遭受折磨,导致双脚浮肿,约一个月后才被附近老百姓发现送回家 [2] - 彭竹英的姐姐彭仁寿14岁时被日军发现,为保全村50多名男女老少不被烧房而主动走出,先后两次被带至“慰安所”遭受折磨,最后被日军在肚子上捅了一刀丢弃 [2] 战后生活与心理影响 - 彭竹英因双目失明只能做简单活儿,后与一打鱼汉生活,丈夫于2005年离世后她独自生活 [2] - 战争经历导致其长期做噩梦,感到心头压着巨石喘不过气,但因羞耻感从未向丈夫讲述遭遇 [3] - 2018年7月彭竹英在姐姐彭仁寿的鼓励下决定公开讲述秘密,随后感到轻松,并开始参与南京国家公祭日、支持韩国幸存者李容洙国际申诉等公益活动 [3] - 彭竹英向一位反战的日本年轻人表示不怪他个人,但指出其长辈欠她一个道歉 [3] 城市变迁与个人记忆 - 彭竹英记忆中的岳阳古街有从湖面吹来的清爽风,慈氏塔上落满鸥鸟,水天一色,每年农历五月岳阳楼边湖面有赛龙船活动 [3] - 通过收音机,彭竹英了解到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正在进行改造 [3] - 文章结尾描述维修后的岳阳楼和慈氏塔更为坚固,湖水与天空一样蓝 [4][5]
“这是一堂震撼人心的历史课”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3 06:54
活动概况 - 活动于9月17日在香港爱国教育支援中心举办,主题为“鉴往知来·复兴中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史料展 [1] - 活动由江苏省海外联谊会、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指导,香港江苏青年总会、澳门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等联合主办 [1][2] - 活动展映了37分钟版《马吉影像》核心片段,这是该版本在香港的首次展映 [2] 《马吉影像》历史与意义 - 《马吉影像》由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用16毫米摄影机秘密拍摄,是揭露日军暴行的唯一动态影像 [2] - 影像真实记录了侵华日军的残暴罪行,例如12月16日上海路妇女跪求日本士兵不要杀害其儿子和丈夫,以及成千上万平民被捆绑驱赶到江边、池塘边遭机枪扫射、刺刀砍杀等暴行 [3] - 1991年,马吉影片被发现并公之于世,日本每日放送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国内第一部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纪录片《验证南京大屠杀》,片中使用了马吉影片镜头超过10分钟 [5] - 1991年,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创会会长邵子平在大卫·马吉家中挑选出13个装有相关胶片的纸盒,剪辑制成一套时长37分5秒的“一吋盘”影像 [7] - 2019年,37分钟版《马吉影像》在美国被寻获,后入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7] - 《马吉影像》作为《南京大屠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8] 活动反响与教育意义 -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黄锦良表示这是一堂震撼人心的历史课,应从中吸取力量,扛起复兴中华的担当 [3] - 江苏省政协委员、香港江苏青年总会会长李荔认为《马吉影像》为香港青年提供了鲜活的教材,帮助青年理解民族苦难并汲取力量 [3] - 江苏省委统战部一级巡视员李卫华指出铭记历史是为了守护真相、汲取教训,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4] - 日本记者加登英成强调南京大屠杀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要把真实的历史留给下一代 [5][7] 其他爱国教育活动 - 9月18日,香港理工大学举办“致敬国家丰碑”国情教育宣讲活动,通过讲述大国重器故事(如CR450动车组样车发布、深中通道、蛟龙号完成300次深潜)和展示山东舰航母编队访港等内容,激发香港青年爱国热情 [9][10] - 活动包括诗歌朗诵《月光下的中国》和演唱《狮子山下》、《歌唱祖国》等环节,现场观众挥舞国旗,气氛热烈 [9][10] - 活动期间举行了《南京条约》史实展主题征文比赛颁奖仪式,该史实展已在香港107所中学巡展,今年征文比赛收到有效文稿1057篇 [11] - 香港特区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组长李慧琼和全国政协委员、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均表示此类活动是对青少年的生动爱国主义教育,旨在培养家国情怀,鼓励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11]
德国学者揭露日军在华人体实验的专著在法兰克福书展首发中英文版
新华社· 2025-10-16 16:13
书籍发布事件 - 《1932-1945年日本生物战部队在中国进行的医学人体实验》(中英文版)于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举行首发式 [1] - 本书作者为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全球卫生研究院院长蒂尔·贝尔尼希豪森 [1] - 该书通过对多国历史文献的学术剖析,客观讲述二战期间日本生物战部队进行人体实验的历史 [1] 书籍内容与评价 - 作者指出日本的细菌武器研究骇人听闻,其人体实验完全与医学伦理背道而驰 [1] - 该书被评价为对日本侵华战争史实真相的澄清,对于敦促有关国家正确认识历史具有特殊价值 [1] - 该书的出版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庄重致敬 [2] - 书籍出版被视为海内外出版同仁共同践行“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使命的体现 [2]
用歌声传递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心声
人民日报· 2025-10-09 06:11
历史背景与组织起源 - 1945年日本战败后,千余名日本战犯被送往中国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中国政府采取管理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他们进行改造 [1] - 1956年日本战犯副岛进获释归国前收到中国工作人员赠送的牵牛花种子,嘱咐其"建设和平而幸福的家庭",副岛进回到日本后在自家庭院栽培繁育了这种牵牛花 [1] - 1957年归国日本战犯成立"中国归还者联络会"(中归联),副岛进将牵牛花新结出的种子送给成员,牵牛花作为"宽恕之花"成为该组织标志之一 [2] - 2002年春"抚顺奇迹继承会"正式成立并迅速发展为日本全国性组织,延续历史记忆与和平使命,成员根据副岛进故事创作出版绘本《宽恕之花》 [5] 合唱团成立与活动 - 2010年日本作词家大门高子萌生创作组曲《再生的大地》的想法,2011年完成其中章节《抚顺的牵牛花》并联合日本民间各界友好人士发起成立"再生的大地"合唱团 [2] - 合唱团成员约50人,来自日本南至广岛、北至北海道地区,团员平均年龄超过70岁,部分成员是当年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的日本战犯后代 [2] - 自成立以来合唱团在日本演出数十场,多次自费赴中国交流演出,演出地点包括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陈列馆、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 [3] - 合唱团通过歌声增进日中双方相互理解,在日本和中国的演出成为两国人民心中难忘的记忆 [3] 和平传承与历史资料 - "中归联"和平纪念馆保存约2.4万份资料,包括45名战犯亲笔写下的罪行供述书以及他们看过的读物和证言录像录音,纪念馆玻璃门上展示鲜艳的牵牛花照片 [5] - 纪念馆事务局局长芹泽升雄表示牵牛花不仅象征对侵略战争的深刻反思,也代表中国人民的宽容与善意,纪念馆成立是为了向下一代传承宝贵的证言和资料 [6] - 合唱团成员平井惠美子指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犯下滔天罪行,战后80年来日本自卫队规模不断扩大,这种走向值得高度警惕,必须吸取战争教训珍惜和平 [6] - 日本中国友好协会副会长田中义教表示日本必须认真反省对中国所犯下的战争罪行,希望通过歌声传递和平友好信念,坚持与中国友好相处加强交流合作 [6]
这繁华盛世如您所愿
辽宁日报· 2025-10-05 08:01
活动主题与内容 -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围绕"重走抗联路,奋进新征程"主题设置"我和国旗同框"打卡点吸引游客 [1] - 馆内通过历史照片、旧物如破旧棉衣和生锈马刀以及锈迹斑斑的旧物无声诉说历史 [1][1] - 研究部部长周浩的国庆课堂讲述国旗国徽国歌诞生历程并以动漫形式再现抗联巾帼英雄赵一曼的故事 [1] 游客参与与反响 - 假期里"我和国旗同框"打卡点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 [1] - 游客周春阳与家人参与活动高举女儿触摸国旗并表达自豪之情 [1] - 游客在讲解员和红领巾宣讲团小讲解员讲述故事时反应强烈如小观众屏息凝神游客付迪擦拭眼角 [1] - 游客周春阳在一双破旧的靰鞡鞋前驻足良久感慨行军作战环境的恶劣 [1]
《世界记忆 和平愿景——约翰·拉贝等德国人士见证的南京大屠杀》展览在德国柏林开幕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9-30 16:50
展览概况 - 主题为《世界记忆 和平愿景——约翰·拉贝等德国人士见证的南京大屠杀》的展览于9月29日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幕 [1] - 展览通过110余幅历史图片、22件(套)实物展品、视频音频资料及2处场景互动装置进行展示 [1] - 展览内容分为“二战中的南京大屠杀暴行”、“人道主义救援”、“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景”三个部分 [1] - 展览预计从11月17日持续展出至12月19日 [4] 主办与承办方 - 展览由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指导 [4] - 主办方包括中国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柏林中国文化中心 [4] - 承办方为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五洲传播中心 [4] 主要参与人士及观点 -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杨琤琤强调铭记历史、珍视和平以及延续与拉贝家族的百年情谊 [1] -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副主任何文波指出展览旨在通过文化记忆桥梁凝聚超越时空的精神共识 [1]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表示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就是捍卫国际公平正义 [1] - 约翰·拉贝曾外孙克里斯托夫·赖因哈特分享了其寻根之旅及中国人民对拉贝的铭记 [4] 社会反响与历史意义 - 展览现场吸引众多观众,德国柏林普鲁士协会名誉主席福尔克尔·恰普克留言赞誉约翰·拉贝为英雄 [4] - 德国前驻华大使埃尔温·维克特之子提到《拉贝日记》出版使南京大屠杀及人道救助行动重新引发公众讨论 [4] - 展览被定位为德国民众及各国观众深入了解历史、思考和平、促进友谊的重要平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