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田一码

搜索文档
无人机巡田,数字化赋码
南京日报· 2025-05-28 11:05
无人机技术在耕地保护中的应用 - 南京市高淳区漆桥街道投用首个无人机机巢,用于"一田一码"试点工作,无人机可飞行十公里并自动返航充电[1][2] - 无人机拍摄的高清影像通过系统自动比对,能快速发现抛荒、动土等情况,比人工巡查效率更高[2] - 无人机将依托机巢进行自动巡航,全覆盖试点区域农田,提升农田管理效率[2] "一田一码"试点工作进展 - 南京市在3个街道开展试点,涉及耕地12.2万亩,包括漆桥街道、永宁街道和龙袍街道[3] - 试点工作包括建立动态联合监测体系和闭环处置机制,采用"高清影像自动检测+无人机辅助识别+人工核查"方式[2] - 各部门协同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农业农村部门负责高标准农田和标准化菜地调查,林业部门负责林草湿普查,规划资源部门负责耕地现状补充调查[3] 耕地资源整合与优化 - 试点区域正在摸清耕地、林地等资源底数,为智慧化平台建设打下基础[3] - 计划将零星分散、耕作条件不便、坡度25度以上的地块调出永久基本农田范围[4] - 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原则,探索耕地与林湿地的置换方式,解决国土空间配置冲突[5] 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 - 5月底完成摸底调查后将进入数据上图和信息入库阶段,优化"智慧耕保"数字化管理系统[6] - 系统将为每块农田生成二维码作为"数字身份证",扫描可查看地块信息及管控要求[6] - 二维码管理遵循"空间不变,码不变"原则,全程可溯源,方便基层工作人员查询[6] 未来工作计划 - 规划资源、农业农村和林业部门将建立会商研判、日常联络等工作机制[7] - 构建"技防+智防+人防"立体监测体系,实现问题快速处置和结果更新[7] - 3个街道将在8月底前完成试点,年底前向全市涉农板块推广"一田一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