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空间环境

搜索文档
去揭开台风的“秘密”(科技视点·一线探创新)
人民日报· 2025-08-25 06:40
核心技术突破 - 研发临近空间超低气压传感器,大小如指甲盖,适应20-100千米高空低温低压极端环境[4] - 飞艇平台最大直径20多米、长度100多米,可在台风上空临近空间长时间停留,承载200公斤以内载荷系统[5][8] - 通过飞艇投放探空仪实时采集温度湿度风速气压数据,反演分辨率达50-100米级别的数字台风模型[5][7] 研发历程与验证 - 高动态湿度传感器历经4年迭代优化,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开展材料攻关[8] - 2022年完成首次系统集成测试,飞艇在临近空间验证80天连续飞行可行性[9] - 2024年底在江苏盐城运动平台完成全套系统性能验证[9] 协同创新体系 - 七大关键设备由北京理工大学牵头,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及天恒长鹰科技等企业共同研发[12] - 2017年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实施艇载探空仪释放试验,突破飞艇气象应用技术[11] - 2025年1月获批成立临近空间环境特性及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系该领域唯一国家级平台[12] 应用前景拓展 - 填补现有台风探测手段局限,解决探空气球无法探测内核、卫星过顶时间有限、地基雷达精度不足等问题[4] - 临近空间环境数据可优化卫星火箭等飞行器设计,支撑航空航天事业发展[13] - 有望揭示台风生成演化突变机制,推动我国台风精准探测与预报进入领先行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