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台风探测
icon
搜索文档
万米高空“追风者”如何精准测量台风数据?
央广网· 2025-09-29 14:27
央广网北京9月29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白杰戈)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7-9月的台风多发季即将结束,今年生成和登陆 我国的台风数量都比常年同期偏多。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星期内,先后有"桦加沙"和"博罗依"两个台风影响华南地区。尤其是"桦加沙"的威力,更让我们意识 到提前预报预警的重要性。 在"桦加沙"登陆前,粤港澳大湾区的机场已经陆续有大量航班取消,航空公司甚至将飞机转飞到内地机场"避风"。而与此同时,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 队的定翼机两次起飞,逆向前进,从上万米的高空直击"桦加沙",抵近暴风眼,探测台风的各项数据,为香港天文台的预报预警提供支持。28日,承担这项 任务的机组结束休整回到工作岗位,接受了中国之声的专访。 "桦加沙"是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的最强台风,也让台风探测任务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承担这次任务的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机长陈永炽告诉中国 之声,"桦加沙"结构完整而广阔,飞机起飞不久已经处于环流云层内,只能靠仪表数据飞行。以往他们的任务通常飞到一万米高空,这一次需要再飞高一千 多米,尽量避开冰雹、湍流等强对流区域。 陈永炽表示:"挑战比较高。因为'桦加沙'的结构很完整,其环流非 ...
去揭开台风的“秘密”(科技视点·一线探创新)
人民日报· 2025-08-25 06:40
核心技术突破 - 研发临近空间超低气压传感器,大小如指甲盖,适应20-100千米高空低温低压极端环境[4] - 飞艇平台最大直径20多米、长度100多米,可在台风上空临近空间长时间停留,承载200公斤以内载荷系统[5][8] - 通过飞艇投放探空仪实时采集温度湿度风速气压数据,反演分辨率达50-100米级别的数字台风模型[5][7] 研发历程与验证 - 高动态湿度传感器历经4年迭代优化,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开展材料攻关[8] - 2022年完成首次系统集成测试,飞艇在临近空间验证80天连续飞行可行性[9] - 2024年底在江苏盐城运动平台完成全套系统性能验证[9] 协同创新体系 - 七大关键设备由北京理工大学牵头,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及天恒长鹰科技等企业共同研发[12] - 2017年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实施艇载探空仪释放试验,突破飞艇气象应用技术[11] - 2025年1月获批成立临近空间环境特性及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系该领域唯一国家级平台[12] 应用前景拓展 - 填补现有台风探测手段局限,解决探空气球无法探测内核、卫星过顶时间有限、地基雷达精度不足等问题[4] - 临近空间环境数据可优化卫星火箭等飞行器设计,支撑航空航天事业发展[13] - 有望揭示台风生成演化突变机制,推动我国台风精准探测与预报进入领先行列[10]
用自主研制的科学利器抵近追踪、持续探测 去揭开台风的“秘密”(科技视点·一线探创新)
人民日报· 2025-08-25 06:05
核心技术突破 - 研发临近空间超低气压传感器 大小如指甲盖 采用特殊设计适应20千米至100千米高度极端低温低压环境[1] - 开发四大核心部件系统 分别承担精细探测 信息传输 飞行控制和同化模拟功能[2] - 高动态湿度传感器历经4年迭代优化 通过仿真测试再设计流程实现穿云过程中快速精确采集湿度数据[5] 探测平台创新 - 采用超大型飞艇作为探测母舰 最大直径20多米 长度100多米 可在临近空间长时间停留[2] - 飞艇载荷系统严格控制在200公斤以内 探空仪采用硬质泡沫材料实现极致轻量化[5] - 通过飞艇投放探空仪 结合抵近外测与直接内测方式 实现多要素长过程精细化直接探测[2] 实验验证进展 - 2022年完成探测仪器首次系统集成 同年实现飞艇在临近空间持续飞行80天验证平台可行性[6] - 2023年底在江苏盐城运动平台上完成全套系统性能验证 为高空探测奠定基础[6] - 当前正进行模拟舱测试 在低温低压环境中连续一周验证10个探空仪数据有效性[3] 协同研发体系 - 由北京理工大学牵头 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及天恒长鹰等企业共同攻关[8] - 团队涵盖七大关键设备研发 包括飞行控制器系统 艇载气象雷达 浮空气象感知节点等[8] - 2024年1月获批成立临近空间环境特性及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 系该领域唯一国家级平台[9] 应用前景拓展 - 探测数据可反演分辨率达100米甚至50米级别的数字台风 显著提升台风预报精度[2] - 技术成果不仅服务台风预报 还可为卫星火箭等飞行器设计提供临近空间环境数据支撑[10] - 飞艇平台技术源于应急通信和对地观测领域 2017年与中国气象局联合试验后拓展至气象应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