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赛事规则

搜索文档
机器人赛事规则如何制定?独家对话裁判代表张继东
新京报· 2025-08-18 07:10
赛事规模与背景 - 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运动会,来自16个国家280支队伍共500余机器人参与[1] - 赛事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等联合主办,北京国资公司承办并完成服务保障[1] - 产生26枚金牌,为科技与体育融合的视觉盛宴[1] 规则制定创新 - 赛事规则制定无经验可借鉴,全部从零开始摸索[1] - 武术规则采用"10+X"评分体系,基础分10分外加动作附加分,突破人类赛事10分上限[3] - 规则制定集结各方面专家紧急研讨,为21个主体项目及5个外围项目制定标准[7] 技术挑战与突破 - 机器人需自主完成包括拳法、腿法、器械模拟的整套武术动作,表演时间不超过10分钟[3] - 下肢联动协调是重大技术难点,目前上肢动作流畅但下肢动作尚未完美表现[3][4] - 武术动作需要编程师同步控制左右肢体差异化动作,单个动作需重复多次才能保持稳定[4] 裁判体系构建 - 裁判阵容包括国家级以上武术裁判和国际级技术代表,属行业顶级配置[6] - 裁判需针对机器人动作特点调整评判标准,重点关注基本功力、功法、节奏和力点[3] - 提供文字版、照片和视频技术标准供参赛队伍参考,要求充分沟通[6] 未来发展方向 - 随着程序员对中华武术理解加深和编程技术提升,未来能打造更完美的武术功夫[6] - 2025年将制定更详细、更贴合科技发展水平的赛事规则,使赛事更加公平公正[6] - 北奥集团通过此次规则制定积累经验,有利于在未来相关赛事中继续发挥影响力[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