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增长法则
搜索文档
企业十大增长黄金法则
麦肯锡· 2025-10-30 14:11
文章核心观点 - 过去15年企业营收增长难度显著增加,全球大型公司增长率降至2008年前的一半 [2] - 营收增长是驱动企业绩效的关键引擎,年均增速每提高5个百分点,股东总回报率(TSR)能提升3至4个百分点,相当于十年间市值增加33%至45% [2] - 在增长速度与盈利能力两方面都跑赢同行的企业,股东回报率平均高出行业水平6个百分点 [2] - 企业需遵循十条核心增长法则以实现高质量增长,掌握法则越多回报越丰厚,但精于三条及以上法则的企业不到一半,能做到五条以上的仅8% [3] 增长法则详解 优势先行 - 高投资资本回报率(ROIC)意味着企业商业模式具备竞争优势,能形成"增长-回报"良性循环 [5] - 某百货连锁企业ROIC比资本成本高出5个百分点,凭借此优势将门店从约900家扩张至1500余家,实现年均营收增长9%和年均股东回报率29% [5] 顺势而为 - 持续聚焦或加码高增长、高盈利板块布局的企业,股东总回报率可额外提升1至2个百分点 [7] - 市场选择需精准,高增长行业内部存在增长乏力子领域,成熟行业中也潜伏着快速增长细分赛道 [8] - 以电信服务为例,行业整体年均增速仅1.6%,但增长最快的公司年营收增幅达21%,最慢的每年下滑9% [8] 拒绝平庸 - 增速跑赢所在行业可带来约5个百分点的额外股东回报率;若盈利能力也优于同行,优势可再增加1个百分点 [9] - 以零售企业为例,两家公司年均增长率同为4%,但增速超越行业水平的企业股东回报率达17%,低于行业水平的企业仅1% [9] 深耕核心 - 核心业务健康度是企业增长基石,样本企业83%的营收增长来自核心主业 [10] - 在核心业务增速低于行业中位数的企业中,仅六分之一能在整体增长率上跑赢同行 [10] 突破边界 - 企业平均80%增长来自核心主业,20%来自次要行业或全新领域探索,但行业差异明显:工业企业三分之一的增长来自新领域 [13] - 向关联领域拓展的企业,年均股东回报率平均比同业高出1.5个百分点 [13] - 某全球轮胎制造商通过切入新业务领域,使新业务贡献总营收75%,年均增速较同业快2.4个百分点 [13] 不懂不做 - 通过提升业务组合关联度实现增长的企业,年均股东回报可额外增加1个百分点;若新领域与核心业务高度相似,优势可放大到2个百分点 [15] - 业务相似度决定企业是否是资产的"天然持有者",从而释放最大价值 [15] - 通用磨坊收购品食乐后,因业务高度重叠,在采购、生产和分销环节降低成本,将运营利润提升约70% [15] 本土称雄 - 本土市场是企业的"基本盘",本土市场增速低于行业中位数的企业中,不足两成能在整体增长上跑赢同行 [19] - 本土利润率低于平均水平却实现超同业增长的企业不足20% [19] - 一家日本空调制造商通过切入北美和中国市场,成功填补了本土增长缺口 [19] 得本土者得天下 - 企业总增长中约一半来自海外市场,但中国和北美等高增长地区,海外市场贡献率不到三成 [20] - 布局海外的企业年均股东回报率比同行高出1.9个百分点:本土增长强劲者通过国际化可再添2.6个百分点的年回报;本土增长停滞者仅多带来1.3个百分点 [20] - 在国际市场立足需具备可跨地域复制的竞争优势,本土称雄的企业更能从全球化中获益 [20] 系统并购 - 并购贡献了约三分之一的营收增长,系统性收购者(每年围绕同一主题完成至少两笔中小型收购)长期表现跑赢其他并购策略的同行 [23] - 即使剔除了增速影响,系统性收购者依然胜出 [24] - 某欧洲出版集团过去十年完成逾60笔收购进军数字媒体,如今数字资产贡献超七成营收 [24] 以退为进 - 成功实施"以退为进"策略的企业(集中剥离增长乏力板块,将资金投入新领域),年均超额股东回报率比增长波动大或依赖大并购的企业高出5个百分点 [27] - 一家澳大利亚综合企业持续剥离保险等业务,将资金投向新兴机会,2009年至2019年年均股东回报率超过10%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