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评机构市场化转型

搜索文档
无强制评级后信评格局生变: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数量倒挂,灰色操作模式初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5 21:29
债券市场评级政策变化 - 自2021年起债券市场已连续三年无强制评级要求 [1] - 监管取消强制评级后仅保留企业主体评级报告披露要求 除非发债本息清偿顺序劣后 [3] - 2024年新发行公司类信用债中无债项评级占比达63.74% 较2021年59.85%上升 [4] 评级机构业务结构变化 - 2024年四季度主体评级承揽量同比增加64.81%至2787家 超过当季债项评级2744只 [1] - 新世纪评级等四家机构出现主体评级数量超过债项评级的"倒挂"现象 [1][5] - 短期融资券无债项评级占比高达99.22% 因短债分析更注重现金流预测而非信用基本面 [4][5] 评级收费模式调整 - 取消强制评级后发行人综合成本未显著下降 因存续期需每年支付主体评级费用 [2][7] - 个别机构将集团内多个主体打包评级收取高额费用 推高发行人主体评级结果 [2][9] - 主体评级报告费用远高于跟踪评级 长期发行人总费用不减 [7] 评级质量与监管动向 - 2024年交易商协会鼓励发行人选择两家及以上评级机构进行交叉验证 [8] - 存续债券发行人中有17.10%采用双评级 其中6.42%存在评级结果不一致 [9] - 安融评级所评发行人主体级别高于其他机构占比最高达23.25% [9] 评级机构业务转型 - 头部机构加强国际业务 包括主权评级和熊猫债评级服务 [10] - 信评机构增强投研能力建设 为投资人提供咨询服务 [10] - 联合资信指出短融债项评级价值降低 因评级报告对债项着墨不多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