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
搜索文档
中新网上网30周年!各界专家共话创新网络外宣
中国新闻网· 2025-09-28 09:21
中国新闻网上网30周年发展历程 - 中国新闻网于1995年在香港率先“触网”,是亚洲最早进入网络世界的中文媒体之一,30年来实现了从传统通讯社供稿模式向全球化、全媒体、综合性新闻门户的转型 [2] - 公司坚守“以新闻立网”的初心,将服务党和国家大局、展现时代变迁作为根本职责,并坚定“以网络架桥”的使命,坚持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2] - 公司未来将持续“向新”,完成从“内容供应商”到“价值引领者”的角色升级,并“向智”打造新一代智媒平台,“向未来”构建适配数智时代的新质传播力 [3] 网络外宣的创新策略与技术应用 - 应积极运用AI等技术手段赋能网络外宣,提升传播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并推动作品在地化、精准化传播,例如将内容与电商平台、车载系统等服务类型智能体相结合 [6] - 网络外宣需打破对大型平台的依赖,着力培养中国社媒、视媒、电商等标杆品牌,在国际新媒体版图中构建流量破局、战略布局的新范式 [10] - 探索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结合,本土化叙事与国际化表达结合,以适应新媒体传播生态,让国际社会感受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内涵 [11] 国际传播的多元主体协同 - 智库机构和主流媒体应在选题策划、内容制作、阐释传播等领域深入合作,共同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溯源研究、学理研究和案例研究,形成更多有传播力的成果 [6] - 留学人员具备跨文化交流的独特优势,创新网络外宣应借助其力量,搭建国际传播平台,通过更鲜活的网络载体传播中华文化 [7] - 微博等平台的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场景并存,能通过多元主体如游戏创作者、文化学者、媒体等构成网络外宣的“最佳场景”,在复杂事件上取得共识 [11] 国际传播的内容与平台建设 - 国际传播需补齐“硬件”短板,即“造船出海”建立自主可控的平台,同时在“软件”上加大内容供给,增加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科技等主题的报道 [8][9] - 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的叙事过程中,应不局限于小角度、小故事,要站在不同群体寻找更多切口和模式,增强对外传播的自塑能力和传播自信 [9] - 国际传播应基于区域国别研究,在议题设置、寻找文化共鸣、构建中国叙事体系上下功夫,并将国际化传播转变为在地化传播,利用本地化的声音和媒介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