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际传播
icon
搜索文档
海南国际传播中心东盟联络中心在马来西亚挂牌
海南日报· 2025-08-02 08:35
海南国际传播中心东盟联络中心成立 - 海南国际传播中心东盟联络中心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正式挂牌成立,旨在搭建海南与东盟之间的国际传播、经贸合作、文化互鉴和智库协作桥梁 [2] - 该中心由海南省委宣传部指导、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牵头建设,将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市与东盟主流媒体协同合作 [2] - 同步揭牌的"陆海新通道东盟经贸驿站"将为东盟企业对接海南自贸港政策、拓展合作空间提供务实服务 [2] 区域文化合作倡议 - 10家中马机构联合发起《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区域文化合作(吉隆坡)倡议》,呼吁通过文化交融、开放协作和青年共创为区域文化繁荣与经贸联动注入新动能 [3] - 倡议机构包括海南国际传播中心、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光华日报社、南洋商报社等媒体机构,以及经贸促进组织和高校 [3] 具体合作项目 - 海南国际传播中心与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签署《风从海上来》合拍片协议 [3] - 与光华日报、南洋商报达成战略合作,深化内容共创、财经智库研究与国际传播网络构建 [3] - 与马来西亚美兰大学签署青年人才培养协议,共建"海南自贸港人才实践基地" [4] - 海风国际影视基地东盟创作中心、广西国际传播中心(马来西亚)国际联络站等机构同步揭牌 [4] 未来发展计划 - 海南国际传播中心将以东盟联络中心为支点,携手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市,持续深化与东盟的务实合作 [4] - 依托海南自贸港作为中国面向东盟重要门户的区位优势,以及东盟作为海南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合作基础 [4] - 推动自贸港开放活力与东盟发展潜力双向奔赴,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4]
《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现状与案例》征稿启事
环球网资讯· 2025-07-14 13:47
出版物概述 - 环球网与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联合组建智能国际传播课题组,计划于2025-2026年出版《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现状与案例》,系统梳理智能技术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成果与创新范式 [1][3][4] - 出版物由独立研究报告和精选行业案例两大板块构成,旨在为从业者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方法 [4] 案例征集细节 - 征集对象覆盖政企、高校、商业团体及个人,要求案例需实际应用智能技术于国际传播领域 [5][21] - 案例提交形式包括3000字图文文档或完整材料压缩包,需包含背景、实践、成效等要素,强调真实性、创新性和典型性 [7][8][24][25] - 征稿截止时间为2025年8月31日,入选案例将获出版物标注、赠书及行业论坛邀请机会 [6][22][26] 技术应用方向 - 聚焦七大智能技术领域:AI内容生成、智能翻译、虚拟形象、沉浸式互动、大模型智能体、智能分发、舆情监测 [9][27][32][36][37] - 具体应用场景包括:AI生成多语种宣传素材、虚拟数字人海外推广、VR跨文化导览、大模型驱动的舆情分析系统等 [28][30][34][35][38] 案例评估标准 - 课题组基于创新性、代表性和实践价值筛选案例,非评选活动,符合主题的真实案例均有机会收录 [6][23] - 案例需无版权争议,入选后将由课题组编辑修改后出版 [16][38]
连续三年引燃海南“村VA”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发展逻辑
海南日报· 2025-07-02 09:18
赛事概况 - 2025年"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村VA")吸引32支来自全省11个市县的乡镇球队参与,形成"山海+体育+文旅"的夏日狂欢[1] - 赛事连续三年爆火,成为海南乡村振兴的亮眼"IP",并擦亮海南九人制排球赛名片[1][2] 群众参与与基层活力 - 海南排球文化底蕴深厚,文昌被誉为"排球之乡","村村有球场,人人会打球"是当地真实写照[2] - 参赛球员来自各行各业,包括渔民、养殖户、装修师傅、老师、学生等,草根本色赋予赛事强大生命力[2] - 海南省政府连续两年将"村VA"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通过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为赛事提供保障[2] - 赛事坚持大众路线,不设门槛不收门票,观众涵盖从几岁孩子到头发花白的老人,激发全民参与热情[3] 体育与文化融合 - 赛事期间融入海南民族文化元素,如"非遗展演"和民族风情美食摊位,丰富排球"全家福"[4] - 各参赛队伍将地域文化符号与排球运动结合,如潭牛镇天赐良鸡队上演"鸡宴上菜仪式",文教镇书香队手持书法画卷亮相[4] - 海南方言频繁运用,儋州调声和海南话解说增强观众亲切感,展现地方文化独特魅力[5] 产业赋能与乡村振兴 - 赛事展现浓厚"乡土味",同步举办村歌、村秀、村集和"千人村宴",让球迷感受乡村"烟火气"[7] - 今年赛事选址对接文昌"4+1"主导产业,打造"排球+产业"示范带,将体育赛事转化为消费场景[7] - 自2023年创办以来,"村VA"累计吸引现场观众超120万人次,全网曝光超13亿次,创造旅游综合收入5亿元[7] 国际化传播 - 赛事围绕"一镇一品"理念打造流动赛场集市,推介乡村美景与特色好物,具有浓郁海岛特色[9] - 吸引来自俄罗斯、日本、英国等12国的外籍博主组成的"海南旅游国际推荐官"观球团,并组建九人"海外队"[9] - 68场赛事全程直播覆盖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丹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升海南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9]
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幕,首日都有哪些精彩活动?
新京报· 2025-06-19 18:38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概况 - 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于6月18日开幕,主题为"促进文明传承发展 推动交流互鉴共赢",共有80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多家展商参展,22万种中外精品图书亮相 [1][3] - 与去年相比新增智利、塞浦路斯等9个国家参展,爱思唯尔、企鹅兰登、施普林格·自然等全球知名出版公司参展 [3] - 香港馆以"漫步香港:非遗与城市记忆"为主题,展出逾500件出版及文创产品,并设立"世界华语文学节"永久会址 [8][10] 重点活动与新书发布 - 中国作家馆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为主题,发布《中国文学新力量丛书》并签约西班牙文版版权,涵盖军旅、科幻等多元题材 [13][17] - 第三届雪漠作品国际学术论坛探讨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路径,其作品被评价为"跨文化对话的精神桥梁",已在29个语种实现版权输出 [18][20][22] -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通过生活细节解读经典礼仪,被评价为"抗AI性"强的原创内容 [29][31][34] 行业合作与技术趋势 - 2025北京国际出版论坛聚焦"新质生产力与全球出版合作",探讨AI技术对版权保护、内容创作的变革,呼吁加强"一带一路"出版合作 [26][27][28] - "怪物大师"IP启动跨次元开发,漫画、动画及周边产品同步推进,该系列累计发行2500万册 [38][40][42] - 联合国副秘书长梅丽莎·弗莱明发布纪实文学《汪洋缀星》,展现难民题材的全球共鸣价值,中英文版同步推广 [35][37]
全省唯一!日照这一案例成功入选
齐鲁晚报网· 2025-06-13 09:58
网络文明国际交流案例 - 日照市《借力洋网红让日照故事跨文化出圈》案例入选"2025年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城市典型案例",为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1] - 该案例从全国27个省(区、市)提报的60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最终20个优秀案例入选[3][7] - 案例通过外籍网络大V群体(如"洋女婿"雷哥)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日照特色,内容被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国内媒体及美国《洛杉矶时报》国际媒体转载[6] 传播策略与成效 - 以"海鲜美食""绿道骑行""乡村大集"等本土特色为切入点,通过共鸣、共振、共情方式打造国际认知标签[6] - 雷哥系列报道成功将日照城市形象推向国际,显著提升城市美誉度[6] - 活动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指导,《中国网信》杂志主办,体现权威背书[3] 入选案例地域分布 - 覆盖黑龙江、湖南、湖北、上海、重庆等20个地区,涵盖文旅、非遗、中医药等多领域[7] - 典型案例包括哈尔滨亚冬会故事、浏阳烟花非遗、南阳仲景文化出海等[7] 城市网络文明建设 - 日照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明建设,创新国际传播方式[6] - 通过培育外籍网络大V群体,以生动故事促进跨文化交流,落实核心价值观传播[6] - 案例展示城市在融入强省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方面的实践成果[6]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文博会概况 - 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共设置8个展馆,展出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和超过12万件文化产品 [1] 中国话语体系构建方法论 -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需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既要解决国内新时代发展难题,也要回应全球治理挑战 [2][3] - 需运用辩证思维处理三组核心关系:继承传统文化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本土特色与世界视野的关系、理论总结与实践检验的关系 [4][5][6] 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 推动文化实践创新需通过文艺创作、文化交流、文化产业升级等载体,重点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打造国际文化品牌 [8] - 传播实践创新需运用新技术构建多渠道对外传播格局,挖掘中国实践素材增强叙事亲和力 [8] 人民主体性体现 - 文化创造需以人民为中心,通过群众文化活动激发创作活力,展现人民生产生活与精神追求 [9][10] - 人民群众应作为文化传播主体,通过民间交流推动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 [10]
借力人工智能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
新华日报· 2025-06-05 07:17
人工智能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 - 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 [1] - 人工智能技术为破解国际传播困境、构建新型国际传播体系提供了技术可能性,推动内容生产从"人力依赖"迈向"智能生成",传播方式从"全体覆盖"迈向"精准触达",平台格局从"单极垄断"迈向"多极重构" [1] - 全面探索人工智能助力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的实践路径,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增强文化软实力 [1] 技术基础建设 - 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加大资源投入,开展深度攻关,引导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国际领先的内容生成模型 [2] - 研发多模态内容生成系统,依据输入主题、风格和受众特征,快速生成适配的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素材 [2] - 优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高机器翻译的精准度、流畅性与文化适应性,打破语言交流壁垒 [2] - 构建全球信息国际传播大数据平台,整合多源异构数据,运用数据挖掘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深度分析海量数据 [2] - 加快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迭代升级,建立稳定、安全的全球内容分发网络,推动5G、物联网等新型通信技术的应用 [2] 传播策略革新 - 创造"国际化—智能化"双轮驱动机制,鼓励TikTok、快手国际版等平台优化基础算法、内容生态、用户服务 [3] - 推动传统媒体向智能化转型,整合智能写作、智能编辑、多模态传播等技术 [3] - 深化传播平台与国际组织、海外媒体、文化机构的协同合作 [3] - 打造"主流平台—垂直领域"全域传播网络,优化内容标签和发布时间,提高中国相关内容在TikTok、YouTube等平台的推荐权重 [4] - 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虚实融合的具象化叙事载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符号 [4] 治理架构完善 - 内容生产应秉持真实性原则,建立事实核查与溯源机制,算法设计应秉持公平性原则,构建算法审计与伦理审查机制 [5] - 建立"检测—识别—阻断"三位一体技术防御链,开发虚假信息溯源、深度伪造鉴别、算法黑箱破解等关键技术 [5] - 加快制定专项立法,明确智能传播主体的权利义务、算法责任、数据权益等核心法律问题 [6] -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质量要求,促进国际智能传播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6]
教育早餐荟 | 清华大学成立两所研究院;豆包旗下AI智能体耳机升级
北京商报· 2025-05-20 09:27
教育行业动态 - 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举办多场专场招聘会 包括面向2025届河南地区高校毕业生的网络招聘活动以及全国工商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开展的"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行动 [1] - 清华大学成立新华国际传播研究院和新质生产力研究院 新华国际传播研究院依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设 加强与新华社在政策咨询、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合作 [2] - 北京房山中学宏志班2025年计划招生10人 面向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房山区应届初中毕业生 提供"四免一补"政策 [3] 科技行业动态 - 字节跳动豆包旗下AI智能体耳机Ola Friend升级 新增直接语音唤起独立英语学习智能体Owen的功能 Owen专为英语口语交流及学习场景设计 [4]
丰富中国话语 创新中国叙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05 06:31
国际传播软实力提升 - 中国软实力排名位居世界第二 在Brand Finance 2025年全球软实力指数报告中较去年再提升1位 在8大软实力支柱中的6项及2/3具体指标上实现增长 [12][13] - 国际传播需加强"极具吸引力的生活方式""全球受欢迎的旅游胜地"等薄弱环节 提升非物质层面的企业品牌和国家文化传播 [13][14] - 建议构建多元主体协同体系 政府部门、媒体、企业、团体及个人共同参与文化交流 [13] 侨胞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 海外侨胞作为"传者"和"使者" 可拓宽传播渠道 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创新表达方式 [14][15] - 中国侨联通过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四海同春"慰侨演出等活动 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15][16] - 需提升涉侨文化交流质效 如"亲情中华"艺术团演出和中医暖侨服务 增强文化自信 [16] 跨文化叙事策略 - 中国叙事需阐释思维方式 如共建"一带一路"体现万物互联理念 和平外交政策反映"以和为贵"传统 [17][18] - 应讲好脱贫攻坚、新质生产力发展等实践案例 世界银行预测"一带一路"将助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 [18] - 医疗援非累计派遣超2万人次 诊治患者超2亿人次 体现"真实亲诚"政策理念 [18] 话语体系构建 - 文明型话语需结合优秀传统文化 国家型话语应突出政策主张 治理型话语强调治理有效性和获得感 [19][20] - 创新型话语需展现中国方案对全球挑战的贡献 如科技合作与危机应对 [20] - 需连接政策与个体故事、历史与当代语境 提升共情力 [20] 技术赋能国际传播 - AI、短视频等技术改变内容分发形式 如小红书海外用户增长、DeepSeek科技论坛出圈 [21][22] - 人民日报海外版通过AI绘画大赛、冬奥短视频活动探索算法精准传播 实现多级"涟漪"效应 [23] - 建议利用数据挖掘分析 丰富叙事语料库 推进中外舆论场生态交融 [22] 企业国际化传播实践 - 中交集团主导编制ISO国际标准 填补挖泥船耙臂显示系统空白 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24][25] - 中企可通过绿色发展、人才培养等议题讲好履责故事 如共建"一带一路"民生工程 [25] - 建议打造海外社交账号矩阵 开展科普研学活动 以文化纽带传播企业形象 [25]
澳门国际传播周聚焦人工智能与媒体未来
新华网· 2025-04-29 09:38
活动概况 - 第十一届澳门国际传播周以"人工智能与媒体未来"为主题,于4月28日在澳门科技大学开幕,汇聚来自香港、澳门、内地及新加坡的学者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媒介实践及文化叙事 [1] - 活动由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 [1] 主办方观点 - 澳门科技大学校长李行伟指出澳门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既是技术接受者,也是文化创新和传播方式重构的实验室,希望通过活动探讨如何利用AI扩大文化话语影响力并重塑全球传播地位 [1] -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勇慧强调研究议题涵盖中国话语体系、国家形象传播、智慧技术赋能等领域,需结合传统文化挖掘与技术回应,并运用新技术让中国故事更生动地呈现 [1] 合作与宣言 - 开幕式上院校代表宣读"'讲好中国故事'澳门宣言",由澳门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9所高校联合发起,旨在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 [2] - 澳门科技大学同日启动与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战略合作,未来将在学术交流、师生互访及产学研结合方面深化协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