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
搜索文档
会整活的中国地方文旅,在海外火了
吴晓波频道· 2025-11-22 09:44
国际传播战略与机构发展 - 全国已建立85家以“国际传播中心”命名的地方传播机构,其中省级国际传播中心达35家[17] - 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在YouTube、Facebook、X、TikTok等平台开设账号总数超过100个,总订阅量约3740万[3][31] - 机构主要由财政支持,由省委宣传部主管,依托省级报业和广电集团,并逐步向市、县下沉[21] 地方国际传播实践案例 - 重庆国际传播中心运营的iChongqing账号在Facebook订阅量达910万,为全国最高[31] - 浙江省探索“故事转化”“借嘴说话”“平台联动”三大传播策略,通过国际友人合作和央地协同提升影响力[27] - 海南文昌国际传播中心由新华社与地方媒体共建,芒果TV与老挝国家电视台合作共建东南亚区域传播中心[23][24] 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与内容特征 - 2025年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前十为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深圳、西安、重庆、南京、厦门,其中南京、厦门排名显著提升[32][34] - 地方账号内容集中于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和美食,如Hangzhou Feel(39万粉丝)聚焦动漫与体育赛事,ShanghaiEye(52.8万粉丝)主打新闻资讯[36] - 洛阳INS账号发布的小刀收割豌豆苗视频播放量达1.2亿次,但多数内容反响平淡,存在“爆款偶发”现象[37] 民间内容创造成效 - 网红陈睿通过模仿特朗普在抖音及Instagram积累超200万粉丝,其内容被CNN等国际媒体报道,带动重庆旅游热度[5][6][11] - 李子柒在YouTube凭借东方生活美学吸引近3000万粉丝,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以文化元素实现全球传播[41][42] - 国产AI模型DeepSeek通过产品性能引发国际讨论,形成技术创新的自然传播[42] 国际传播挑战与瓶颈 - TikTok平台仅覆盖7个地方账号,存在年轻受众群体覆盖短板[31] - 地方账号普遍面临“宣传色彩浓、互动少”“依赖财政输血、市场化能力弱”等问题,可持续性不足[38] - 内容更新不稳定、选题分散,品牌辨识度低,爆款依赖偶然性[38]
聚焦“十五五”规划建议|鼓励更多文化企业和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新华社· 2025-10-29 01:09
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核心目标,关系国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和国际影响力[1] - 完善国际传播体制机制,构建多层次、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让世界更好倾听和读懂中国[1] - 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推进国际传播工作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研究不同国家和区域的历史文化、受众偏好和媒介习惯[1]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 广泛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鼓励更多文化企业和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2] -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坚持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质量“引进来”并重,推动富有人文底蕴、反映时代气象、具备国际视野的文化产品走出国门[2] -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交流活动,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注入强劲动力[2]
海南首本国际传播类期刊《南海传播》获批
海南日报· 2025-10-21 08:58
期刊更名与定位 - 《海岸生活》期刊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更名为《南海传播》,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46-1093/G0 [1] - 该期刊由海南日报社主管主办,定位为国际传播类专业期刊,将以季刊形式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1] 期刊宗旨与目标 - 期刊旨在关注国际传播发展前沿,聚焦区域国别研究和传播,深化国际传播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1] - 期刊将宣介国际传播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成果与经验,助力推进我国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促进国际人文交流与合作 [1] 行业意义与影响 - 《南海传播》的获批填补了省级国际传播类专业期刊的空白,是海南省目前唯一一本新闻传播类专业期刊 [1] - 该期刊将为国际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实务发展搭建高水平的交流平台 [1] - 期刊的创办标志着海南国际传播工作从实践探索迈向实践与理论双向赋能的新阶段,与12月18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岛封关运作启动的背景相呼应 [1]
多国华文媒体聚焦兰州 沉浸式探访“黄河之都”
中国新闻网· 2025-10-19 17:57
活动概况 - 兰州国际传播交流宣传周联动融合采访活动于10月19日在甘肃省兰州市启动 [1][3] - 活动为期一周 参与媒体代表来自加拿大 新西兰 韩国 德国 爱尔兰 马达加斯加等国家和地区 [1] 活动内容与行程 - 采访团将深入兰州市城关区 西固区 榆中县 永登县 皋兰县及兰州新区进行探访 [3] - 探访重点包括黄河水源地保护区的生态守护实践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案例 兰州文化魅力以及乡村振兴下的县域发展新貌 [3] 媒体反馈与传播价值 - 韩国《新华报》副社长隋兴国表示要将兰州守护黄河水源的生态答卷带到韩国 [6] - 加拿大《天时周刊》中国分社社长许鹏计划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和社交媒体向加拿大民众传播兰州文化底蕴与城市活力 [6] - 海外华文媒体能以更贴合海外认知习惯的叙事方式传递兰州的生态故事 文化魅力 产业活力与乡村蝶变 [6] 活动目标与影响 - 活动旨在多维度全方位向海内外展示兰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形象与新故事 [3] - 通过海外华文媒体的传播为兰州招商引资 旅游开发 对外合作创造更有利环境 推动对外开放与省会城市高质量发展 [8]
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寄语青年记者: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中国新闻网· 2025-10-19 12:20
公司历史与传承 - 国际新闻社(国新社)于1938年由周恩来指示,由记者范长江和出版先驱胡愈之等在武汉筹办,同年11月在桂林设立总社[3] - 国新社当时向国内外150多家新闻机构供稿,在国民党的舆论封锁中传递社会真相[3] - 国新社是中国新闻社(中新社)的前身,中新社传承了国新社的红色基因[5] 行业传播策略与影响 - 战时的舆论战场与军事战场同样重要,通过让世界了解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况以争取国际支持[3] - 媒体先辈们坚持实事求是、及时传播的原则,报道老百姓的真实情况、国内抗战进展及日本侵略者行径,向国际社会传递真实声音[5] - 在新时代,公司以不断创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提高国际传播能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变化[5]
中新网上网30周年!各界专家共话创新网络外宣
中国新闻网· 2025-09-28 09:21
中国新闻网上网30周年发展历程 - 中国新闻网于1995年在香港率先“触网”,是亚洲最早进入网络世界的中文媒体之一,30年来实现了从传统通讯社供稿模式向全球化、全媒体、综合性新闻门户的转型 [2] - 公司坚守“以新闻立网”的初心,将服务党和国家大局、展现时代变迁作为根本职责,并坚定“以网络架桥”的使命,坚持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2] - 公司未来将持续“向新”,完成从“内容供应商”到“价值引领者”的角色升级,并“向智”打造新一代智媒平台,“向未来”构建适配数智时代的新质传播力 [3] 网络外宣的创新策略与技术应用 - 应积极运用AI等技术手段赋能网络外宣,提升传播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并推动作品在地化、精准化传播,例如将内容与电商平台、车载系统等服务类型智能体相结合 [6] - 网络外宣需打破对大型平台的依赖,着力培养中国社媒、视媒、电商等标杆品牌,在国际新媒体版图中构建流量破局、战略布局的新范式 [10] - 探索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结合,本土化叙事与国际化表达结合,以适应新媒体传播生态,让国际社会感受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内涵 [11] 国际传播的多元主体协同 - 智库机构和主流媒体应在选题策划、内容制作、阐释传播等领域深入合作,共同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溯源研究、学理研究和案例研究,形成更多有传播力的成果 [6] - 留学人员具备跨文化交流的独特优势,创新网络外宣应借助其力量,搭建国际传播平台,通过更鲜活的网络载体传播中华文化 [7] - 微博等平台的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场景并存,能通过多元主体如游戏创作者、文化学者、媒体等构成网络外宣的“最佳场景”,在复杂事件上取得共识 [11] 国际传播的内容与平台建设 - 国际传播需补齐“硬件”短板,即“造船出海”建立自主可控的平台,同时在“软件”上加大内容供给,增加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科技等主题的报道 [8][9] - 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的叙事过程中,应不局限于小角度、小故事,要站在不同群体寻找更多切口和模式,增强对外传播的自塑能力和传播自信 [9] - 国际传播应基于区域国别研究,在议题设置、寻找文化共鸣、构建中国叙事体系上下功夫,并将国际化传播转变为在地化传播,利用本地化的声音和媒介 [9]
3项国际传播项目在北京大学启动
北京青年报· 2025-09-01 02:00
项目启动 - 北京大学启动三个国际传播项目 包括斯诺国际学者项目 国际友人研究数据库建设项目 新时代斯诺全球媒体采访计划项目 [1][2] - 斯诺国际学者项目每年选择1-2名海外专业人士 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平台开展学术研究和国际传播活动 [3] - 国际友人研究数据库建设项目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国际友人开展研究和展示传播 [3] - 新时代斯诺全球媒体采访计划项目每年设定特定主题 组织全球媒体和专业人士来华采访交流 [3] 历史背景 - 抗日战争时期包括斯诺在内的大批国际友人来华 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 [1] - 斯诺夫妇协助发起一二·九学生运动并争取张学良支持 后者发起西安事变改变中国抗战历史 [2] - 《红星照耀中国》让西方世界认识毛泽东并首次让中国民众了解毛泽东领导的革命队伍 [2] 学术建设 - 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1993年成立 系统开展斯诺文献整理和学术研究 [2] - 研讨会通过主旨演讲和专题分享等形式回顾国际友人在抗战国际传播中的重要贡献 [1] - 人文交流中以共同记忆人物构建平台 需要代代重复推陈出新的人文交流活动 [2]
中外嘉宾共话"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讲好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故事"
新华社· 2025-08-31 14:57
研讨会背景与主题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于8月30日在北京大学举办 聚焦"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讲好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故事"主题 [1] - 中外嘉宾涵盖国际传播及斯诺研究领域 包括埃德加·斯诺亲属、学术机构代表及国际组织负责人 [1][2] 历史贡献与国际友人作用 - 抗日战争期间埃德加·斯诺等国际友人向世界传播真实中国形象 其夫人海伦·斯诺补充《红星照耀中国》素材并撰写《红色中国内幕》 [1] - 斯诺家族代表埃瑞克·福斯特强调历史资料收集对国际传播的奠基作用 [1] 国际传播策略与方法 - 中国民航大学专家提出利用歌曲、展览、戏剧、电影等多媒介形式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贯通 以飞虎队案例说明史料故事化对共情传播的效能 [2] - 英中了解协会代表强调数智化时代需结合原始资料研究与前沿技术 明确区分AI生成内容与真实影像的界限 [2] 学术项目与平台建设 - 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与中宣部国际传播局联合主办 同步启动"斯诺国际学者"项目、"国际友人研究"数据库及"新时代斯诺"全球媒体采访计划 [2] -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张国际传播需突破"欧洲中心论"框架 构建全球化二战叙事视角 [1]
让海外网红讲好中国故事
经济观察报· 2025-08-30 20:56
海外网红兴起与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 - 海外网红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用镜头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在国际上产生深刻影响[1] - 海外网红借助社交媒体传播力量向全球受众讲述中国故事 成为独特跨文化交流现象[2] - 中国成为全球互联网内容创作最活跃市场之一 抖音 快手 B站 微博等平台为外国创作者提供展示舞台[3] 海外网红受欢迎原因 - 外国人身份讲述中国带有新鲜感和稀缺性 第三方评价更易被接受和信任[4] - 表达方式符合互联网传播逻辑:短小精悍 轻松幽默 贴近生活 使用多语种突破语言障碍[4] - 中国社会巨大发展为海外网红提供源源不断内容素材 形成人与故事双重吸引力[4] 热潮背后的社会反响 - 海外网红视频常登热搜引发网友讨论 被认为有效国际传播方式[5] - 引发对"外国人声音"过度依赖的质疑 产生利与弊讨论[5] - 海外网红兴起为中国故事打开新窗口 让世界听到更多元声音[5] 国际化传播的新优势 - 拥有天然国际化视角 熟悉海外受众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8] - 表达方式更为生活化和轻松 通过日常细节展示中国故事[8] - 提升中国国际形象亲和力 打破西方媒体固化刻板印象[8] - 与官方媒体形成互补 使国际传播更具层次和多样性[8] 潜在风险与现实困境 - 存在舆论风险与政治不可控性 言论触碰敏感议题可能引发舆论塌方[9] - 价值冲突与不良言论问题 缺乏深入理解可能夸大歪曲甚至贬低中国现实[9] - 国内舆论场存在对"崇洋媚外"反感 外国网红更易获得关注和资源支持[9] - 海外网红传播受众为全球用户 各国舆论环境与文化背景存在巨大差异[9] 善用海外网红独特优势 - 帮助海外网红更好理解中国 通过培训交流文化体验营主题参访提供系统知识储备[12] - 给予海外网红更大舞台和更好资源 通过官方与社会机构支持扩展国际平台影响力[12] - 引导海外网红进行多元化内容创作 关注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转型等议题[12] - 建立必要风险预警与舆论引导机制 形成灵活舆论应对策略[13] 加强中国人自身讲述能力 - 增强叙事自信 转变"外国人说更有效"心理 认识中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的不可替代性[14] - 提升内容创作者国际化素养 鼓励学习国际传播表达方式掌握外语理解不同文化价值取向[14] - 推动平台建设与国际合作 加强与YouTube TikTok Instagram等平台合作打造专属传播专区[15] - 注重青年群体培养 通过高校课程青年交流项目国际志愿活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青年叙事者[15]
看芭蕾舞动中国神话
苏州日报· 2025-08-30 07:20
艺术创作与团队构成 - 苏州芭蕾舞团推出年度原创芭蕾舞剧《鹊之桥》,旨在以芭蕾艺术冲破时空阻隔与东西方文化壁垒 [1] - 艺术总监谭元元领衔国际顶尖主创团队,明确以西方芭蕾演绎东方故事与江南神韵的创作方向 [2] - 主创团队集结香港芭蕾舞团编导胡颂威与麦静雯、作曲家田汨、舞美设计胡艳君、服装设计阳东霖等业界专家 [3] - 演出由苏芭首席演员敖定雯、主要演员胡江等携手美国费城芭蕾舞团首席梁泽程构成三组不同卡司 [3] 艺术特色与创新表达 - 剧目在传统基础上融入穿越题材,将中国古典舞、古典芭蕾与现代芭蕾三者有机结合 [4] - 服装设计突破古典服饰与芭蕾体态的冲突,通过剪裁与材质运用保留交领等古典符号 [5] - 舞美设计汲取江南景致元素,以水蓝色灯光、月洞门、小桥等营造舞台视觉效果 [4] 文化战略与国际传播 - 该剧是苏州芭蕾舞团实践“东方表达、国际传播”艺术理念的重要举措,计划于9月19日赴意大利、法国巡演 [6] - 出品方苏州文化投资发展集团今年以来积极打造新剧,包括舞剧《牡丹亭》、音乐剧《新唐伯虎点秋香》等,探索经典作品的当代化改编与创新表达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