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行业去明星化

搜索文档
谁在“挖走”公募明星基金经理?
经济观察网· 2025-07-27 10:50
公募基金经理离职潮 - 2025年公募行业经历显著人才流动变局,多位绩优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包括张翼飞(管理规模超300亿元)、鲍无可(管理162亿元)、周海栋(管理近300亿元)、蒋华安(FOF投资部总经理)等[2][3][4] - 年内离任基金经理达196人,创历史峰值,较2024年、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11.4%、20%[8] - 离职基金经理普遍转向私募,但今年更多选择加入成熟私募平台而非自主创业[6] "公奔私"驱动因素 - 私募激励机制更具吸引力:高比例业绩分成模式优于公募固定薪酬体系[6] - 私募投资自由度更高:产品设计、策略和仓位管理弹性更大[6] - 市场周期关联性:牛市行情常伴随"奔私"浪潮,2020-2022年第三轮浪潮中董承非、崔莹等转投私募[5] - 公募行业改革推动:薪酬改革、费率改革及"去明星化"政策促使部分基金经理寻求新发展[4][7] 行业影响与应对措施 - 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导致机构规模承压,中小基金公司受影响更显著,代表产品可能遭遇大规模赎回[9] - 公募行业正推进平台化转型:证监会2022年提出构建团队化投研体系,2025年行动方案强调"团队共治"模式[10][11] - 人才保留建议:建立导师制培养体系、实施股权激励、长周期考核机制,强化薪酬与贡献挂钩[9] 历史背景与特点 - 2006年以来共经历四轮"奔私"潮:2006-2007年石波等首批转私募,2012-2015年王亚伟等批量创业,2020-2022年董承非等加入,2024年起新一轮热潮[5] - 当前"奔私"新特征:自主创业门槛提高,监管与募资环境收紧促使更多基金经理选择加盟现有私募平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