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圈

搜索文档
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极地区域不应被“遗忘”
环球网资讯· 2025-05-21 11:23
图1. 北极、南极和青藏高原关键气候要素的条件和变化 该项研究同时量化了极地区域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之间的关联强度。结果显示,所有17个可持续 发展目标都可能受到极地区域的影响,平均远程遥相关效应评分范围从5.9到8.8。其中,气候行动关联 强度最高,凸显极地作为气候临界要素聚集区,对全球气候系统与SDG整体进程的牵动效应。紧随其后 的是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陆地生物和水下生物,表明极地区域在水资源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 物多样性维持方面具有重要全球意义。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讯(记者蔡琳)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我国科研人员通过系统论证极地 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发现极地区域可能已经成为限制全球实现联合国可持 续发展目标的"短板"。并提出了针对冰冻圈全球气候效应和考虑极地特点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指 标,认为通过强化全球协同治理和采取有力行动,可将极地区域转化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 擎。 此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李新研究员联合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郭华东院士、中 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程国栋院士、清华大学陈德亮院士等共同完成,相关 ...
极地变暖深刻影响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科技日报· 2025-05-21 07:50
极地气候变化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关联 - 极地区域通过"气候链"深刻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成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关键短板[1] - 北极气温以每10年0.68℃速度升高,远超全球平均水平,南极和青藏高原同样呈现明显增温趋势[1] - 极地冰冻圈和生态水文系统显著变化,直接影响SDG13(气候行动)目标实现,并威胁水资源管理和生态安全[1] 极地与SDGs的量化关联 - 所有17个SDGs均可能受极地影响,其中SDG13关联强度最高,SDG6(清洁饮水)、SDG15(陆地生物)和SDG14(水下生物)紧随其后[2] - 极地作为地球"淡水库"和"稳压器",保存大量淡水、维持气候平衡并守护独特动植物家园[2] - 当前SDGs框架248项指标难以充分覆盖极地独特挑战,建议新增冰冻圈专项目标SDG13.4及配套监测指标[2] 极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优先领域 - 需开发综合极地数据平台,整合网络基础设施与地球观测系统以支持评估优化[3] - 加强极地基础科学研究,建立自然-社会系统耦合模型,提升对系统突变风险的早期预警能力[3]
极地或成全球可持续发展“短板” 科学家呼吁强化治理采取行动
环球网资讯· 2025-05-20 17:55
极地区域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 极地区域可能成为限制全球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短板",但通过强化全球协同治理和有力行动可转化为重要引擎 [1] - 极地区域对气候变化敏感,其环境变化对当地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在当前SDGs框架中重要性未充分体现 [1] - 极地增温趋势明显:北极气温以每10年0.68℃速率升高,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南极和青藏高原也呈现明显增温 [3] 极地变化对SDGs的具体影响 - 极地冰冻圈和生态水文系统变化深刻影响气候行动(SDG13)目标实现,并通过远程遥相关效应扩展到其他SDGs [4] - 极地冰川和冰盖融化直接影响水资源可持续管理(SDG6)并加剧海平面上升,威胁生态系统(SDG15) [4] - 极地海冰减少与极端天气事件增加有关,影响全球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 [4] - 所有17个SDGs都可能受极地区域影响,其中气候行动(SDG13)关联强度最高,清洁饮水(SDG6)、陆地生物(SDG15)和水下生物(SDG14)紧随其后 [4] 研究建议与战略框架 - 建议在SDG13下添加专门针对冰冻圈的目标,并设立指标监测冰盖、冰川等关键要素变化 [7] - 建议在SDG3.4下增加指标关注极地居民健康,在SDG4.7下添加指标保护极地传统文化 [7] - 建议纳入极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投入指标,增设极地数据共享水平指标(SDG17.6.2) [7] - 优先领域包括开发极地数据平台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建立自然与社会系统耦合模型 [9] 国际协作与行动呼吁 - 需通过"冰冻圈科学行动十年"等跨边界倡议加强全球伙伴关系(SDG17) [4][11] - 呼吁国际社会提高对极地议题的系统关注与资源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 [11] - 强调极地是气候变化前哨,需增强气候适应能力以推进全球SDGs实现 [6][11]
冰川要“拍照存档”:60年7000条消失
南方都市报· 2025-05-07 07:10
海洋性冰川航空探测 - 我国首次海洋性冰川航空探测于5月6日在西藏昌都启动 旨在掌握海洋性冰川发育规律和消融变化 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2] - 首个探测点位选在仁龙巴冰川 该冰川是西藏著名的海洋性冰川 具有原始状态且易于接近的特点 [3] - 探测采用星空地一体化技术体系 结合卫星遥感 直升机航空物探和地面调查 获取冰川范围 厚度等信息 [4] 海洋性冰川特点 - 海洋性冰川主要分布在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区 年降水量多在1000毫米以上 温度接近0℃ [6] - 海洋性冰川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 是水循环和气候调节的重要参与者 探测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趋势 [4] - 海洋性冰川调查难度高 因气候多变 高海拔地形复杂 数据获取困难 [6][7] 中国冰川变化数据 - 20世纪60年代至2020年 我国冰川面积减少约26%(每十年4.8%) 约7000条小冰川完全消失 [10] - 2008-2020年期间 冰川面积减少约6%(每十年5.2%) 显示最近十余年冰川进入快速退缩阶段 [10] - 第一次冰川编目(1960-1980年)显示中国有冰川4.6万条 总面积5.9万平方千米 [9] - 第三次冰川编目(2020年前后)显示中国冰川面积约4.6万平方千米 冰川总条数约6.9万条 [10] 亚洲水塔冰川状况 - 亚洲水塔有冰川109921条 总面积约9.8万平方千米 冰储量约10100立方千米 [12] - 近50年来 亚洲水塔冰川储量减少约20% 面积减少约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融化加剧 [13] - 预估本世纪末亚洲水塔冰储量在中等排放情景下减少约40% 高排放情景下减少约65% [13] 冰川融化影响 - 冰川融水径流预计在2050年前后达到峰值 随后衰减并逐渐枯竭 [15] - 冰川融化导致冰崩 冰湖溃决等灾害频发 未来冰湖溃决风险可能达当前3倍 [15] - 预估本世纪末亚洲水塔湖泊面积将扩张约50% 水位上升约10米 水量增量是过去50年的4倍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