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减持的艺术
icon
搜索文档
创投观察:行情向好,VC/PE如何更好地退出?
证券时报网· 2025-08-31 17:39
2025年A股市场减持概况 - 2025年上半年共有428家A股上市公司股东进行减持,涉及1315起减持事件,对应减持交易金额近600亿元,相较于2024年上半年,减持事件数量、减持股数、减持金额均实现约翻倍增长 [1] - 7月共有270家A股上市公司发生544起减持事件,8月至25日共有224家A股上市公司发生435起减持事件,显示减持活动在7、8月份变得愈加频繁 [1] - 从板块看,科创板减持金额最多位列第一,其次为深交所创业板,从赛道看,新材料和新消费为新进TOP10赛道,减持金额占比分别为5%和3% [1] 国家大基金减持案例 - 截至2025年8月10日,国家大基金共减持12家上市公司股份,减持金额达46.62亿元,平均收益回报7.38倍,平均持有时间7.62年 [2] - 减持的公司中包括10家芯片半导体公司,如通富微电、赛微电子、盛科通信、燕东微等 [2] 创投机构减持决策的挑战 - 牛市行情下创投机构的减持退出决策充满矛盾与博弈,部分机构在解禁后不久即减持,错过了公司后续股价上涨带来的超额收益 [2][3] - 以寒武纪为例,有创投机构在股价200元区间时完成清仓,而此后股价一路攀升至1490元 [2] - 也有部分机构选择继续持有股票,即便基金到期或股价一度跌至成本价,在本轮牛市启动后股价较成本价实现两倍增长,带来超出预期的回报 [3] 减持决策的专业化趋势 - 为更精准把握减持时机、争取更高退出收益,部分投资机构专门聘请二级市场专业投资人负责减持决策,借助其对市场节奏的判断以卖出更理想价格 [3] - 一级市场投资人的核心能力是企业价值判断而非二级市场走势预测,股价波动的不确定性始终存在 [4] 对“减持的艺术”的行业思考 - “减持的艺术”被视为一种高度的行业自律,是对创投行业内在规则的尊重,既不盲目追逐短期市场热度而违背基金存续期限底线,也不忽视LP对收益兑现的合理期待 [4] - 上市并非企业成长的终点,尤其在硬科技、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企业上市后仍处于扩张与产业整合的关键阶段,继续持有或能获取更大回报空间 [4] 一级市场机构的策略演进 - 为分享企业上市后继续发展的红利,一级市场头部机构探索“一级+二级”联动模式,设立私募证券投资机构接盘自身一级市场投资的企业股份 [5] - 该模式既满足退出需求,又能分享企业上市后成长红利,同时适配LP多元资产配置需求,但对机构跨市场价值判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