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License out交易

搜索文档
创新药10年变天
投资界· 2025-04-23 15:49
行业现状与趋势 - 中国创新药行业处于少年时代,上市公司层面具有足够容错率和包容度,70家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含摘B)在资本寒冬中全部存活,市值最小的北海康成账上现金仅剩1亿元但管理层认为2025年仍有足够营运资金 [6] - 行业主要矛盾从同质化竞争的内部矛盾转变为中国生物科技崛起与美国维持领导地位的外部矛盾,创新模式转向以BD为导向的研发型企业,聚焦早研管线并追求全球前三靶点地位 [7] - 2024年港股18A生物科技合计可持续业务营收达598亿元,同比增长48%,较2019年增长超12倍,预计2026年将接近或突破1000亿元 [9] 商业模式转型 - 70%的18A企业2024年研发费用同比下降,但通过早期项目低成本开发(如药明生物综合项目现况图所示)及BD交易实现管线迭代重塑,财务状况改善 [9] - License-out交易中I/II期临床管线占比从2019年17%升至2024年46%,临床前分子成为BD热点,如和铂医药、乐普生物、映恩生物等均达成未公布靶点或临床前分子的重磅交易 [9] - 生态平衡模式形成:首付款超1亿美元可支撑3年运营,Biotech通过持续输出BIC/FIC分子实现超长续航,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综合型药企也转向该策略 [9][10] 市场动态与交易数据 - 2025Q1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达41起总金额369.29亿美元,接近2023全年水平,首付款总额9亿美元已超过一级市场同期融资总额(48起/50.65亿元) [10] - BD交易成为市场化调节手段,推动行业避免同靶点扎堆竞争,倒逼原始创新,未来平庸管线将面临无法BD的风险 [10] 技术前沿突破 - 工程抗体设计(ADC、多抗)已达世界领先水平,如复宏汉霖TCE三特异性抗体平台解决细胞因子风暴问题,安全性提升使产品有望进入一线治疗 [12] - 双载荷ADC成为新方向:康弘药业KH815靶向TROP2双毒素ADC、信达生物IBI3020靶向CEACAM5、康宁杰瑞JSKN021双抗双毒素ADC(DAR值6)及药明合联超20个储备分子展现技术多样性 [13][14] - 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商业逻辑验证:诺华两款RDC 2024年收入21.16亿美元,国内东诚药业、远大医药等企业在核素和靶点布局领先 [15] 新兴分子类型发展 - 大环肽药物因尺寸优势可靶向传统不可成药蛋白并提供口服剂型潜力,默沙东MK-0616(III期)、BMS第二代PD-L1大环肽采用GLP-1类似技术路线 [16][17] - 药明康德通过DEL筛选开发MDM2抑制剂,元思生肽与阿斯利康达成34亿美元合作开发口服大环肽,国内企业逐步突破技术壁垒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