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搜索文档
八旬老人被蜱虫叮咬住进ICU 这份防虫攻略请收好
央视新闻· 2025-08-24 19:30
蜱虫叮咬的严重性 - 八旬老人因蜱虫叮咬导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在ICU治疗15天且未出院[2] - 蜱虫携带多种病毒 细菌和原虫 引发莱姆病 森林脑炎等疾病 病死率高达20%[2]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无疫苗和特异性治疗手段 需及时对症支持治疗[2] 蜱虫叮咬的症状表现 - 叮咬处出现红肿 瘙痒 疼痛感 部分区域形成硬结或溃疡结痂[4] - 敏感体质可能出现荨麻疹 呼吸困难或过敏性休克等过敏反应[5] - 蜱虫唾液毒素引发蜱麻痹 导致下肢肌无力 步态不稳 甚至呼吸肌无力致死[6][7] 蜱虫叮咬后的处理方法 - 用酒精涂抹蜱虫后 用小镊子贴近皮肤夹住头部垂直拔出[8] - 若蜱虫深入皮肤需尽快就医处理[9] - 拔出后立即用肥皂和清水清洁伤口 并用酒精或碘酒消毒[10] - 叮咬后两周内密切观察发热 恶心等症状 及早就医并告知叮咬史[11] - 保存蜱虫样本于密封容器 便于后续检测诊断[12] 蜱虫叮咬的预防措施 - 在草地 灌木丛等蜱虫出没区域穿长袖长裤并扎紧裤脚 减少皮肤暴露[14] - 裸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成分的驱避剂防止蜱虫附着[15] - 重点检查头皮 耳后 腋窝等隐蔽部位 及时清除附着蜱虫[16][17] - 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虫附着[18] - 定期清理家周围杂草 垃圾和禽畜圈舍 避免蜱虫滋生[19]
蜱虫叮咬或致急性传染病 专家:夏季出行谨防病毒
中国新闻网· 2025-07-06 16:2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概述 - 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大别班达病毒)引起,致死率15%~30%,多发于山区丘陵地带,春夏季高发[2] - 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等也可感染,潜伏期1~2周(人传人病例6~9天)[2] - 初期症状包括高热、乏力、恶心呕吐,重症可出现出血、谵妄甚至死亡[2] 病例分析 - 73岁患者采茶1个月后发病,白细胞降至1300,血小板急剧下降,确诊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1][2] - 病毒侵袭患者心肌、胰腺及胃肠道,经抗病毒治疗一周后指标好转[3] - 患者腹部会阴部出现红色皮疹但未发现蜱虫虫体[2] 防护与治疗措施 - 山区活动需穿长袖长裤、使用驱虫剂防止蜱虫叮咬[3] - 医务人员需佩戴外科口罩、手套,气道操作时加护目镜防护[3] - 确诊患者需单间隔离,标本需特殊标记,法维拉韦为有效抗病毒药物[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