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古建修复
icon
搜索文档
北京文化守护人丨李俊阁:三车“碎木头”,八级木工复原天宫藻井
新京报· 2025-09-21 11:05
古建筑修复行业技术传承 - 中国古建筑修复依赖传统木工技艺 需要精通唐 宋 元 明 清历代建筑形制与榫卯结构 [7] - 行业面临技术传承挑战 顶尖匠人平均年龄较高且后继乏人 如91岁专家李俊阁仍寻求徒弟传承自制工具用法 [4][16] - 传统修复技艺要求极高 需通过老照片和残件复原无图纸文物 例如凭借4张黑白照片重组2万多个斗拱的藻井结构 [11] 文物修复重大项目案例 - 隆福寺天宫藻井修复工程历时超3年 动用20多位工匠 将三卡车零碎构件复原为六层榫卯结构国宝 [3][11][12] - 藻井修复采用明代工艺逻辑 新补构件涂桐油处理 与原有彩绘构件形成可辨识区分 [12] - 该藻井成为文化IP衍生品 其168元五层冰箱贴成为爆款文创产品 带动博物馆日接待量超千人 [8][9] 匠人职业发展路径 - 古建修复专家需复合技能 除木工技艺外还需掌握测绘与工程知识 李俊阁在部队期间通过夜校成为"十项全能"型匠人 [6] - 行业顶尖技术人才稀缺 20世纪60年代"八级木工"为最高技术等级 全国仅极少数人获得该资质 [3][6] - 匠人职业周期长达60年 从20多岁技术成熟到90岁仍保持工艺热情 但身体机能衰退会导致创作终止 [4][13] 古建筑文化传播效应 - 文物修复成果显著促进文化传播 隆福寺藻井通过社交媒体成为"顶流网红" 吸引年轻群体关注传统建筑 [3][8] - 微缩模型制作成为技艺传承形式 李俊阁凭记忆制作40:1白塔寺模型及藻井微景观 各耗时3年完成 [7][13] -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成效显著 天宫藻井IP衍生品供不应求 有效提升文物公众认知度 [8][9]
古建会老,但手艺不会(我和我的城)
人民日报· 2025-06-25 06:01
行业分析 - 古建彩绘行业在宁夏沙坡头区具有深厚的历史传承,当地匠人专注于庙宇、鼓楼、寺观等古建筑的修复与彩绘工作 [1] - 行业面临古建筑修复的技术挑战,特别是复原历史原貌时需要大量调研和反复试验,如复原"仙人骑凤"檐角造型耗时耗力 [2] - 随着沙坡头旅游业发展,古建彩绘衍生品如云纹钥匙扣等文创产品开始受到游客欢迎 [2] 公司运营 - 公司核心业务为古建筑彩绘修复,典型案例包括高庙保安寺修缮项目,成功复原了斗拱彩绘和梁枋彩画 [1] - 公司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方式,如使用矿砂调色技术保持色彩持久性,并通过实地考察确保修复准确性 [1][2] - 公司已形成30多人的专业团队,注重技艺传承,通过带徒授艺方式培养新一代彩绘匠人 [2] 产品与服务 - 主营业务为古建筑彩绘修复服务,典型项目包括高庙、香岩寺等旅游景点的修缮工程 [1][2] - 开发了基于传统彩绘纹样的文创产品线,如云纹、莲花纹钥匙扣等旅游纪念品 [2] - 产品特色在于严格遵循古法工艺,如采用黄泥塑形、矿砂调色等传统技术 [1][2] 技术与创新 - 掌握传统建筑彩绘核心技术,包括矿砂调色工艺(朱红、石绿等)和木结构彩绘修复技术 [1] - 创新性地将古建彩绘纹样转化为现代文创产品,拓展了传统技艺的应用场景 [2] - 建立了系统的彩绘修复流程,从历史考证到实地测量再到泥塑定型,确保修复准确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