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宫藻井冰箱贴
icon
搜索文档
人文环境也是营商环境
人民日报· 2025-11-04 14:45
文化对营商环境的赋能作用 - 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成为衡量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 一个地方如果博物馆办得不错 营商环境往往不会差 [1] - 文化建设的成绩折射营商环境建设的成果 转化为投资落地的磁吸力 印证人文经济学的实践力量 [1] - 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例如全国首家"黑神话BLACKMYTH"线下零售店和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冰箱贴 能有效撬动发展增量 激活增长潜能 [1] 文化特质对区域发展的驱动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跃居"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行榜榜首 得益于多元 开放 包容的文化特质 助推外来人员 资本等顺畅融入 [2] - 浙江宁波孕育超百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其"港通天下 书藏古今"的历史 薪火相传的工匠精神 浓厚的诚信文化构成发展高地的重要底座 [2] - 深厚的文化底蕴能润物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各方面 提供滋养营商环境的源头活水 涵养一城一域的气质品格 [2] 优化营商环境的系统思维 - 摒弃制造"政策洼地"的短视思维 例如招商引资异化为"比地价低 拼补贴多 争优惠大"可能导致资源错配 损害发展持续性 [2] - 优化营商环境需要系统思维 既要做好看得见的文章 也要修炼好"诗外功夫" 以上海为例 通过发布"不予行政处罚清单" 构建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 建成"千园之城"等措施营造近悦远来的发展温度 [3] - 当前优化营商环境的比拼进入比文化 比生态 比细节的新维度 关键看措施是否更系统 更精准 更有针对性 更能让经营主体和广大群众可感可知 可及可享 [3]
别让“山寨”绊住文创产业发展
经济日报· 2025-10-27 08:04
行业核心观点 - 文创产业是传承千年文明的重要通道,但面临“正版刚起步,盗版已扎堆”的行业顽疾 [1] - 创意是行业生命线,知识产权是守护生命线的重要屏障,但盗版乱象直接掠夺原创者市场份额与利润,削弱行业创新动力 [1] - 实现行业繁荣发展需疏堵结合,既要筑牢知识产权保护防线,也要为文化创新保留合理空间 [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文创领域仿冒侵权乱象时有发生,例如北京市近期查处首例北京中轴线文博文创产品侵权行政处罚案,罚没款24.3万余元 [1] - 市场上存在商家未经授权照搬原创设计,将受消费者喜爱的文化符号滥印于商品上牟利的现象 [1] - 盗版文创产品通过简单生产并贴上“官方正品”标签流入市场,导致消费者难辨真伪 [2] - 消费者购买体验受损,需要自行在社交平台寻找真假对比帖或求助原创者鉴定,增加了购买难度 [2] 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 优质文创产品如天宫藻井冰箱贴的设计涵盖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商标等多重知识产权维度 [1] - 执法层面应提高法定赔偿额度、建立侵权黑名单,以显著提升违法成本,形成有力威慑 [2] - 文博单位与原创公司需在产品上市前进行系统化知识产权登记,建立坚实的权利基础 [2] - 建议通过技术手段为文创产品增加防伪标识,实现侵权可追溯、维权有依据 [2] 产业发展与解决方案 - 需要开辟合规使用的畅通渠道,通过建立规范的授权许可机制,明确使用范围与品质标准,实现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2] - 文创消费的价值已超越商品本身,成为连接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的重要载体 [3] - 持续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将推动行业实现从流量爆款到品质经典的转型升级 [3] - 加强保护有助于在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碰撞中让千年文明焕发持久生命力 [3]
冰箱贴,为啥能够火出圈?
中国新闻网· 2025-10-26 11:35
冰箱贴文创市场热度 - 冰箱贴已成为热门文创产品,伴随“文博热”持续升温,并成功走入年轻人社交圈成为新宠[1][5] - “冰箱贴已经比冰箱贵了”话题登上热搜,反映出消费者收藏热情高涨,部分家庭甚至额外购买磁吸小黑板专门放置冰箱贴[1] 文创产品开发与销售表现 - 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一冠难求”,累计销售达百万件[5] -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冰箱贴火爆出圈,带动文创销售达3500万元[5] - 河南博物院以清代文物“珐琅镶玉葫芦”为原型设计的冰箱贴,推出仅一个多月已售出近万件[4] 产品设计特点与成功因素 - 产品设计注重挖掘特色文化IP,灵感多来源于“镇馆之宝”或特色藏品,避免同质化问题[8] - 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运用镂空、夜光、流沙、AR等工艺和元素,增强趣味性和互动性[1][8] - 产品不仅造型精巧,更包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契合大众审美和消费心理[5][8] 消费驱动力与市场前景 - 冰箱贴价格适中,消费者愿意为其承载的情绪价值和旅行记忆买单[9] - “到博物馆去”已成为年轻人常见的社交与生活方式,博物馆成为创意与潮流的交汇点,为文创发展提供良好基础[9] - 市场前景良好,开发主体已从博物馆扩展至景区和出版社,未来需持续注重文化内涵、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结合[9]
透过三个坐标,感知博物馆史诗般进步
人民日报· 2025-10-05 05:50
行业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较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330余倍 [1] - 2024年博物馆免费开放比例高达91.46%,全年接待观众14.9亿人次,相当于平均每个中国人均参观一次有余 [1] - 行业呈现空前繁荣景象,保护传承力度、公众参与热情、创新迭代速度均前所未有 [1] 历史沿革与文明底蕴 - 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于1905年建成,打破了数千年皇家私藏与私家园林的传统 [2] - 博物馆成为展示国家历史、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是解读中华文明历史连续性的生动注脚 [2] - 新时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持续推进,为文化自信注入深沉力量 [3] 业态创新与服务拓展 - 博物馆通过延时开放、丰富展陈、服务研学等方式,从“肃穆殿堂”轻盈步入“生活秀场” [5] - “博物馆+”新风尚催生文旅融合,如“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成为城市文化新名片 [7] - 文创产品发展迅速,中国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销售超百万件,搭建起与公众沟通的桥梁 [7] 技术应用与文物保护 - 文物保护技术持续升级,例如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技术使莫高窟壁画在云端“复活”,实现“数字永生” [8] - 修复技术不断进步,如修复师李云鹤曾以每天0.1平方米的速度,耗时两年修复莫高窟第161窟壁画 [8] 国际化发展与交流 - 2024年,中国博物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如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中国·唐”特展,展出200余件(套)瑰宝 [10] - 上海博物馆举办“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参观人次逾277万,掀起现象级热潮 [10] - 中国于1983年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并成功承办相关国际会议,国际角色持续焕新 [10]
文化+科技,打开传承发展新视野(文化中国行·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9 06:42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 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如多媒体技术记录非遗、深度学习系统成功缀合78对殷墟甲骨碎片、“何以文明”数字大展走进联合国及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6] - 故宫博物院已完成对100多万件藏品的数据信息采集,数字文物库收集超10万件高清文物影像,敦煌研究院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采集和212个洞窟三维重建,数据总量超500TB[7] - 国际经验包括利用卫星遥感和雷达传感技术探查考古遗址、360度全景拍摄实现虚拟现实体验、以及采用播客和数字化地图吸引年轻观众[8]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中国利用实时监测系统、三维数字扫描和沉浸式体验保护60处世界遗产地,为世界树立新标准[7] 文化产业创新与增长 - 2024年文博文创爆发式增长,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累计销售百万件,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天宫藻井冰箱贴带动文创销售3500万元[9] - 泡泡玛特旗下IP“LABUBU”第三代产品成为全球超级IP,在中国、美国、英国市场引发热潮,公司通过文化适配与场景共创进行全球营销[10] - 2025年初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超154亿元登顶全球动画电影,暑期档《浪浪山小妖怪》以超16亿元票房破国产二维动画纪录[10] - AIGC、VR、MR等技术深度融入文化内容生产,AI推动内容生产进入智能批量化阶段,大空间VR技术增强沉浸感并助力文化海外传播[10][11][12] 文化交流与互鉴 - 论坛举办“风移影动——中法影像对话”系列活动,包括电影音乐会和导演对谈,纪念中国电影120周年和世界电影130周年[14] - 法国前总理指出电影是文明对话载体,中法在电影修复、合拍、影人交流方面成果丰硕[14] - 多位国际嘉宾强调文明对话重要性,指出通过尊重文化多样性、传承人文经典来引导技术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5][16]
担好首善之区的文化重任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2 06:50
思想引领与文化建设 - 北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北京的生动实践研究"重大课题,并建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京华实践教研中心 [2]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改扩建后累计接待超80万人次,北京形成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 [2] - "'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联动首都33所高校,覆盖40万名青年学子,推动文化实践教育 [3] - 北京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实施"十大文明行动"与不文明现象集中整治,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3]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 北京中轴线2024年7月申遗成功,带动100余项文物保护工程,10处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位于中轴线上 [4] - 发布《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等顶层规划 [4] -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取得进展:北京(通州)大运河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成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艺术中心等文化地标 [5] - 长城保护形成"北京经验",琉璃河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三山五园获评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5] - 北京推动文化遗产时代内涵挖掘,举办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北京长城文化节,推出《大运河文化辞典》,建成市级公益性非遗体验中心 [5] 文化设施与公共服务 - 北京建设"演艺之都":2024年全市营业性演出超5.7万场、观众超128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3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6] - 发布《北京市推动演艺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10条举措,吸引优质演艺资源 [6] - "博物馆之城"建设推进:培育挂牌"类博物馆"56家,2024年全市博物馆接待参观超一亿人次 [7] - "书香京城"建设深化:北京书市6天吸引市民读者27万人次,开展北京阅读季、十月文学月等活动 [7] 文商旅体融合与消费拉动 - 北京创新建立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工作机制,推动旅游、演艺、电影、赛事等产业链融合 [8] - 2025年北京电影生活节吸引客流7666万人次,拉动综合消费251.7亿元,试水"票根经济" [8] - "展览+"多元消费场景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如"看·见殷商"展览与旅游、商圈互动 [9] - 中国网球公开赛、WTT中国大满贯等国际赛事打造全城体育赛事嘉年华 [9] - 文创产品(如天宫藻井冰箱贴)火爆全网,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协议签署 [9] - "古都新韵"短视频大赛单元带动线上线下消费近20亿元 [9] 文化产业发展与政策支持 - 文化产业是北京重要支柱产业,2025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12429.5亿元,同比增长13.2% [10] - 创新出台全国首个文化新质生产力政策《关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配套游戏电竞、演艺、超高清等行业支持政策 [10] 文化传播与国际影响力 - 北京加强海外社交媒体传播矩阵,推广《这里是北京》城市形象宣传片 [11] - 泡泡玛特等潮玩企业推出中国创意IP(如Labubu),京产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微短剧出海势头强劲 [11] - 搭建"永远在线"的北京文化论坛、"永不落幕"的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平台,深化"欢乐春节""魅力北京"等国际品牌活动 [11]
北京文化守护人丨李俊阁:三车“碎木头”,八级木工复原天宫藻井
新京报· 2025-09-21 11:05
古建筑修复行业技术传承 - 中国古建筑修复依赖传统木工技艺 需要精通唐 宋 元 明 清历代建筑形制与榫卯结构 [7] - 行业面临技术传承挑战 顶尖匠人平均年龄较高且后继乏人 如91岁专家李俊阁仍寻求徒弟传承自制工具用法 [4][16] - 传统修复技艺要求极高 需通过老照片和残件复原无图纸文物 例如凭借4张黑白照片重组2万多个斗拱的藻井结构 [11] 文物修复重大项目案例 - 隆福寺天宫藻井修复工程历时超3年 动用20多位工匠 将三卡车零碎构件复原为六层榫卯结构国宝 [3][11][12] - 藻井修复采用明代工艺逻辑 新补构件涂桐油处理 与原有彩绘构件形成可辨识区分 [12] - 该藻井成为文化IP衍生品 其168元五层冰箱贴成为爆款文创产品 带动博物馆日接待量超千人 [8][9] 匠人职业发展路径 - 古建修复专家需复合技能 除木工技艺外还需掌握测绘与工程知识 李俊阁在部队期间通过夜校成为"十项全能"型匠人 [6] - 行业顶尖技术人才稀缺 20世纪60年代"八级木工"为最高技术等级 全国仅极少数人获得该资质 [3][6] - 匠人职业周期长达60年 从20多岁技术成熟到90岁仍保持工艺热情 但身体机能衰退会导致创作终止 [4][13] 古建筑文化传播效应 - 文物修复成果显著促进文化传播 隆福寺藻井通过社交媒体成为"顶流网红" 吸引年轻群体关注传统建筑 [3][8] - 微缩模型制作成为技艺传承形式 李俊阁凭记忆制作40:1白塔寺模型及藻井微景观 各耗时3年完成 [7][13] -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成效显著 天宫藻井IP衍生品供不应求 有效提升文物公众认知度 [8][9]
冰箱贴为中国博物馆添新彩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6 09:46
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文旅IP商业化市场规模达到43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约为15.5% [3] - 该市场规模预计将于2027年达到6972亿元 [3] - 市场增长驱动力来自中国居民出游意愿增加以及文旅IP持续商业化拓展 [3] 产品创新与消费趋势 - 冰箱贴已成为中国各地礼品店的主要产品,与所在城市和旅游景点相关 [3] - 产品设计不断创新,例如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五层冰箱贴售价168元人民币/个,可分开或堆叠摆放以展现文物精妙结构 [3] - 功能多样化,例如天坛公园文创店的冰箱贴含有闪光液体可产生雪花球效果,部分款式配备LED灯并可连接智能手机呈现增强现实内容 [3] - 尽管日用品价格竞争加剧,但“情绪消费”趋势正在蓬勃发展 [3] 具体产品案例与市场反响 - 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出现观众排队购买冰箱贴的现象 [3] - “天宫藻井”冰箱贴尤其受游客欢迎,有顾客在收银台前就迫不及待打开盒子并称赞“这太酷了” [3]
白塔寺文创破圈、先农坛开放区域扩大,“活态”文化长卷徐徐铺开
新京报· 2025-08-26 11:33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文化活化成果 -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后 文化遗产通过文创开发、科技体验和腾退开放实现活态传承 [1] 白塔寺文创发展战略 - 白塔寺拥有700余年历史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藏式佛塔 [2] - 文创产品高频迭代 每月推出新品 包括元代元素冰箱贴、白塔香薰、毛绒类和实用型产品如手机背带与零钱包 [2] - 未来将突破同质化 减少对冰箱贴单一品类的依赖 为毛绒白塔增加互动功能 [2] 钟鼓楼科技赋能与研学增长 - 鼓楼"时间的故事"展览通过动态画面和互动触屏数字化复原古代计时仪器 [3] - 申遗成功后研学团队显著增加 每日有大小团队参观学习 [3] - 开展春季音乐会等活动丰富体验 引导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内涵 [3] 先农坛腾退开放与商业成效 - 申遗促进神仓院落和庆成宫院落开放 填补560多年来的开放空白 [4][5] - 天宫藻井冰箱贴成为爆款 一年内带动文创销售51万多件 总额达4600多万元 [5] - 开展农耕体验活动如麦收收割 结合古建特色开展研学 [5] 文化遗产活化未来规划 - 先农坛将打造为文化休闲地 通过国际表达展示中国古代祭祀文化和中华礼仪文明 [6] - 目标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和城市会客厅 [6]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 “古都之脊”持续焕发新活力
央视新闻· 2025-07-28 00:13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及保护计划 - 北京中轴线于2023年7月27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全长7.8公里,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 [1] -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包含45项措施,重点推进整体性保护、管理能力提升及国际传播 [4] - 计划明确将推动天坛、先农坛等遗产点腾退整治取得显著进展 [3] 遗产保护与开放进展 - 先农坛庆成宫与正阳门箭楼于2023年底完成修缮并开放,先农坛腾退古建筑群新增开放面积近2万平方米 [7][9] -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先农坛)参观人次超120万,开发文创产品300余款,其中天宫藻井冰箱贴销量达19万件 [9] - 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建立数字化监测平台,整合三维数字孪生和AI技术,实现数据采集、评估与修缮一体化 [12] 技术创新与公众参与 - 在遗产点布设物联网设备如北斗卫星监测站、微型加速度计,通过5G实时传输沉降、扰动等数据 [17] - 公众巡查机制累计上传8万条巡检数据、16万张照片,形成"全民守护"模式 [14] 北京世界遗产整体管理 - 北京现有8处世界遗产,包括长城、故宫、中轴线等,正通过协调机制提升整体保护水平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