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可持续农业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专访丨中国为全球粮食安全注入更多确定性——访世界农业遗产基金会主席库哈夫坎
新华网· 2025-10-16 15:10
新华社罗马10月16日电 专访|中国为全球粮食安全注入更多确定性——访世界农业遗产基金会主席库 哈夫坎 新华社记者刁泽 世界农业遗产基金会主席、联合国粮农组织前高级官员帕尔维兹·库哈夫坎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 表示,在气候变化、地缘冲突和供应链扰动加剧背景下,全球粮食安全挑战加剧。作为人口大国和产粮 大国,中国不仅端牢了自己的饭碗,也以务实行动为全球粮食安全注入更多确定性。 今年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成立80周年,以"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聚合力同创美好未来"为主题的世界粮食 日倡导协作共进。库哈夫坎认为,中国在满足14亿多人口口粮需求的同时,通过南南合作、科技创新和 知识共享向外释放稳定效应,正成为全球粮食体系"一股可靠而稳定的力量"。 在他看来,中国近些年来在全球粮食安全议题上实现多重转变:从聚焦国内供给到参与全球治理,从单 向援助到协同合作,从单纯技术输出到体系共建,生动体现了"以自身稳促进世界稳"的逻辑。在消除绝 对贫困、稳定粮食产量基础上,中国通过知识、技术和资金合作帮助他国提升自给能力,"这种做法超 越传统援助,更强调伙伴关系与共同发展"。 他说,中国的南南合作注重"共建、共治、共享",重视能力建设和制 ...
【高端访谈】中国为全球粮食安全注入更多确定性——访世界农业遗产基金会主席库哈夫坎
新华社· 2025-10-16 13:34
全球粮食安全背景与挑战 - 全球粮食安全挑战因气候变化、地缘冲突和供应链扰动而加剧[1] -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和产粮大国,其行动为全球粮食安全注入确定性[1] 中国在全球粮食安全中的角色转变 - 中国实现从聚焦国内供给到参与全球治理的多重转变[1] - 合作模式从单向援助转向协同合作,从单纯技术输出转向体系共建[1] - 中国以自身稳定促进世界稳定,其做法超越传统援助,强调伙伴关系与共同发展[1] 中国的对外农业合作举措 - 中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合作,在亚洲、非洲和拉美建设农业技术示范与培训平台[2] - 推广水稻种植、稻鱼共生、节水灌溉等务实举措,直接惠及上百万农户[2] - 中国专家在非洲推广高产杂交稻,在东南亚指导小农户修复梯田、优化水利和耕作制度[2] - 对外合作坚持因地制宜、可持续、可维护,推广低成本、可复制、服务小农户的实用技术[2] 中国经验的价值与体系能力建设 - 中国经验的价值在于制度创新与体系能力建设,形成一体化治理路径[2] - 实施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和乡村振兴战略,涵盖种质保护、生态修复、数字农业等领域[2] - 在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将生态安全与文化传承纳入整体考量[2] 南南合作与具体实践 - 南南合作注重共建、共治、共享,重视能力建设和制度培育[3] - 在非洲与当地农民共同规划农田、完善用水规则[3] - 在东南亚支持建立合作社和小额信贷机制,夯实小农组织化基础[3] - 在拉美推进生态农业与气候适应项目,促进多元增收和风险分散[3] 中国对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作用 - 在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上升背景下,中国通过稳产保供、畅通物流发挥重要稳定作用[3] - 扩大同全球南方国家的粮农产品贸易与技术合作,以务实行动稳预期、稳市场、稳民生[3] 农业科技创新与生态模式推广 - 中国将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推动绿色低碳与数字化转型[3] - 应用低成本传感器与简易算法指导灌溉与病虫监测,使用太阳能泵站与小型冷链[3] - 以稻鱼共生、桑基鱼塘为代表的生态循环模式在东南亚等地实现本地化复制[3] - 这些模式在稳产、节药、提效的同时,带动女性就业和青年创业,拓展农旅、加工、物流等新业态[3] 全球粮食治理理念的演变 - 中方实践推动全球粮食治理理念由短期援助向长期共建升级[4] - 理念从单一增产转向系统治理,从国内安全转向全球责任[4] - 从项目思维转向生态、技术、市场、组织一体化能力建设[4] - 中国不仅养活了自己,也正在帮助世界更好地养活自己[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