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全球化

搜索文档
文明探源|跨越四千年:探秘青藏高原湖畔的生命史诗
新华社· 2025-05-10 06:42
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文明研究 - 玛不错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4400米)、年代最早(距今4500-2000年)、延续时间最长的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 [1][3] - 遗址分布面积约22.4万平方米,已发掘1650平方米,清理出60余座墓葬及40余座灰坑等遗迹 [3] - 遗址分为四期文化层:第一期距今4500-3000年,第四期距今3000-2000年,碳十四测年显示地层年代序列连续 [4] 墓葬形制与社会结构 - 发现西藏首次出现的"叠葬墓"及最早封堆墓(将封堆墓葬记录从吐蕃时期提前至史前) [4] - 第三期出现高规格石围石室墓、带分室竖穴土坑墓,出土西藏最早青铜链环、滑石珠,反映阶层分化迹象 [4] - 第四期出现西藏最早大型石构遗迹,祭祀坑内发现羊头及人类食用鸟蛋的痕迹 [4] 文化特征与跨区域交流 - 陶器演变显示四期文化差异:第一期夹细砂褐陶戳磨光侈口平底罐,第四期集中出现石网坠 [5] - 出土粟、黍、水稻等非本地作物遗存,陶器特征与四川、云南及甘青地区文化关联 [5] - 发现海贝、象牙、玛瑙、红玉髓等外来饰品,表明4000年前已存在远距离贸易网络 [6] 先民生存方式与环境适应 - 古湖面积曾达100多平方公里(现今11倍),先民利用鸬鹚骨制作鱼卡捕鱼,早期以渔业为主 [7] - 二、三期食谱中鱼类占比下降,出现家养绵羊、山羊及麦类作物,标志农牧业形成 [7] - 体质人类学研究显示先民上肢肌肉发达、牙齿高度磨耗,古DNA证实其携带东亚北方人群遗传印记 [8] 考古方法与未来展望 - 采用3毫米精细筛选,采集2000余袋标本及1300余份样品,运用古DNA等多学科技术 [7] - 目前仅发掘遗址1%面积,遗传研究表明高原南部人群沿雅鲁藏布江流域广泛分布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