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icon
搜索文档
“滇王之印”领衔,揭谜失落的古滇国
新浪财经· 2025-11-19 20:38
滇国是战国秦汉时期我国西南边疆滇池一带的古国,滇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共分为"失落·重现""滇土·滇人""神祇·世间""冲突·融合""滇魂 ·汉风"五大篇章,以"印证"为核心意象,从晋宁石寨山滇王族墓地出土的"滇王之印"出发,从多重维度探寻辉煌灿烂的古滇文明,呈现古滇国融入华夏的 历史进程,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一枚刻有"滇王之印"的纯金印章,如何揭开一段被尘封两千年的历史?独特的青铜贮贝器上的祭祀场景有何寓意?11月18日,中国航海博物馆与云南省博 物馆联合策划的年度大展"印证·滇国——云南古滇文明特展"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幕,通过200余件文物系统展示滇文化考古70年来的丰硕成果。作为中海 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系列展览第三展,也是上海首次系统展示古滇国考古发现。 2025年正值晋宁石寨山首次考古发掘70周年。展览集结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官渡羊甫头、晋宁河泊所等十余处重要考古遗址,系统展示滇文化考古 70年来的丰硕成果。200余件古滇文明代表性文物珍品中,一级文物29件,珍贵文物占比逾七成,众多青铜重器均为首次来沪展出。唯一表现狩猎场面的 叠鼓形贮贝器,展现神秘信仰的祭祀场面贮贝器,异域风 ...
国宝画重点|原来三星堆是彩色的
新华社· 2025-09-28 21:57
三星堆考古发现核心观点 - 三星堆出土青铜器存在大量彩绘 将中国彩绘青铜器的出现时间提前近千年 [2][3] - 彩绘颜色为黑红二色 在上百件青铜人像 神兽 龙头等器物上均有发现 部分肉眼可见 [3] - 彩绘材料取自天然生漆与朱砂 运用涂描绘填等技法 填补中国青铜时代绘画艺术空白 [4] 彩绘工艺与特征 - 目前已发现的色彩为黑红二色 黑色多见于描绘青铜人像和面具的眉毛眼睛及特殊图案 红色常见于青铜神树花瓣 容器及人物服饰的纹饰凹槽中 [3] - 彩绘工艺精湛 例如青铜凤鸟上流畅清晰的彩绘羽毛纹样 传统髹漆工艺叠加的五层彩绘 黑彩厚度不到半张A4纸 [4] - 彩绘材料取自天然生漆与朱砂 运用了涂描绘填等技法 [4] 历史意义与文化内涵 - 黑红二色在周代礼制中具有特殊地位 黑色象征天道幽远 红色昭示人道昌明 结合代表尊贵与国泰民安 [4] - 发现证明三星堆古蜀文明在取材 工艺与审美意象上与中原文明同源 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 [4]
三星堆,科研成果“上新”
财联社· 2025-09-27 12:39
三星堆祭祀坑精确年代研究 - 祭祀坑埋藏年代有95.4%概率处于公元前1201年至公元前1012年 相当于商代晚期 [4] - 多个祭祀坑中发现可拼对同一器物残片 表明埋藏年代相同 [4] - 碳十四年代测定为构建遗址精细年代框架提供重要依据 [4] 青铜器铸造技术创新 - 形成以分铸为核心 兼用浑铸和锻造的创新铸造技术体系 [6] - 首次采用独特"芯骨—条形芯撑"技术解决细长弯曲器物成型难题 [6][7] - 技术展现本土化创新 深化对中国古代青铜铸造体系的整体认知 [7] 多学科研究重要发现 - 黄金用量估计超过2千克 为同期中国之最 使用金银合金并采用灰吹法提炼 [10] - 彩绘青铜器使用朱砂和大漆 是中国最早铜胎漆器 揭示与金沙遗址文化关联 [10] - 陶器生产标准化程度提升 羼和料数量和粒径发生显著变化 [11] 农业与社会发展支撑 - 商代早期确立集约化湿地稻作农业为主体农业形态 [11] - 高密度农业人口为三星堆遗址迅速崛起提供保障与动力 [11] 文物保护技术突破 - 研发现场保护及脱水加固技术 使出土象牙可在常规环境下保存展示 [11] - 持续推进考古发掘与多学科研究 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13]
年代更精确、发现铸造新技术 三星堆科研成果“上新”
央视新闻· 2025-09-27 12:29
三星堆祭祀坑年代研究 - 祭祀坑埋藏年代经碳十四测定有95.4%概率处于公元前1201年至公元前1012年 相当于商代晚期 [4][6] - 一、二、三、四、七、八号坑中发现可拼对同一器物残片 证实埋藏年代相同 [6] 青铜器铸造技术突破 - 形成以分铸为核心 兼用浑铸、锻造的创新铸造技术体系 [7] - 首次采用独特"芯骨—条形芯撑"技术 解决细长弯曲器物成型难题 [1][7] - 技术展现独特创新与本土化表达 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新证据 [7] 多学科研究重要发现 - 黄金用量估计超过2千克 为同期中国最高 采用金银合金且原料可能来自沙金矿 通过灰吹法提炼 [9] - 金面具不仅用于人头像 还用于面具 [9] - 彩绘青铜器使用朱砂和大漆原料 是中国最早铜胎漆器 揭示与金沙遗址紧密关联 [9] - 陶器生产标准化程度提升 商代晚期陶罐羼和料数量与粒径显著变化 器身比例与口沿形态呈现高标准化趋势 [9] - 商代早期确立集约化湿地稻作农业 支撑高密度人口与遗址崛起 [9] - 研发象牙现场保护与脱水加固技术 实现常规环境下保存展示 [9] 未来研究方向 - 持续推进遗址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多学科研究 [11] - 深化考古成果挖掘整理与阐释 展现古蜀文明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11]
寻踪丝绸之路青海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2 06:47
丝绸之路青海道考古研究 - 丝绸之路青海道是公元4世纪至7世纪初以青海为中心、连接东西南北的交通网络,在历史上被称为“河南道”或“吐谷浑路”[12] - 考古工作新发现保存完好的古道遗迹37段,调查沿线城址、烽燧、墓葬等各类遗存442处,其中新发现遗存40余处[13] - 考古成果证实丝绸之路青海道是“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重要枢纽,清晰勾勒出“多元共生、互鉴互融”的文化图景[13] - 研究强调需在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大视野下,加强对青海道沿线古代民族文化、中原文化遗存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14] 热水墓群考古发现 - 热水墓群分布于海拔3400米至3500米区域,是6至8世纪的重要墓葬群,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6] - 2018血渭一号墓是青藏高原发现的结构最完整、形制最复杂的高等级墓葬之一,出土大量金银器、丝织品等珍贵遗物,并发现一枚银质方形印章[17][18] - 印章印面由骆驼和古藏文组成,确认墓主人为阿柴王(吐谷浑王),为解读唐与吐蕃、吐谷浑关系提供了关键证据[18] - 考古工作采用新理念,以2018血渭一号墓发掘为切入点,将察汗乌苏河两岸纳入工作范围,探寻区域聚落形态[17] 夏尔雅玛可布遗址考古价值 - 遗址位于海拔约2990米处,是目前唯一一处既有居址又有墓地的诺木洪文化大型聚落,三片墓地共有3000余座墓葬,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史前墓葬群[21] - 遗址出土了源自西亚的麦类作物、欧亚草原风格的铜器、中原地区的彩陶及南亚的红玉髓珠等多元文化因素遗存[22] - 遗址是早期人类适应征服青藏高原的重要例证,为探讨柴达木盆地早期农牧文化互动和古代多民族融合进程提供了历史依循[22] 多学科合作与年代学研究 - 对2018血渭一号墓采用实验室考古理论,将文保工作前置,精细化清理并复原了漆盘、铜铠甲等多套遗物,为研究提供了更详实的资料[23] - 通过对墓葬出土木材进行树轮年代学研究,确定从唐代早期到中唐时期,青海道仍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道路之一[23]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见证——中国海拔最高秦代刻石调查研究启示
新华社· 2025-09-21 08:43
发现概况 -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北岸尕日塘坡地发现一处秦代刻石,命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3] - 这是中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 [3] - 刻石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文字风格属秦篆 [4] 历史背景与意义 - 石刻内容记录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于卅七年三月(公元前210年)遣使向昆仑山寻觅仙药的历史事实 [4] - 此次发现实证了隋唐时期的“唐蕃古道”在秦始皇时期已经打通了最为关键的环节 [4] - 发现补全了文献记载的缺失,具有“补史之缺”的重大意义 [10] 刻石内容解读 - 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包括“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 [4] - 关键文字解读包括将原释读为“廿”的字确认为“卅”,将“六”确认为“七”,确认了“秦始皇卅七年”的关键纪年 [5] - 文字中的“采药昆仑”为认定昆仑山地理位置提供了重要依据 [9] 科技鉴定手段 - 采用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对刻石文字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提取出清晰的原始图像、纹饰以及文字信息 [7] - 通过微距摄影技术对刻痕微观特征进行数据采集,发现刻石文字有明显凿刻痕迹,采用平口工具刻制,符合时代特征 [7] - 经矿物和金属元素分析,排除利用现代合金工具凿刻的可能,刻痕内部和刻石表面均含有风化次生矿物,经历了长期风化作用 [7] 保存状况与环境 - 通过岩石磨蚀伺服试验仪测试,刻石样品的磨蚀指数为3.7,属于高磨蚀性岩石,这是刻石能保存至今的关键因素 [9] - 刻石与湖滨坡地共同形成了山体挡风、水域调节微气候的地质条件,利于长期保存 [7] - 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刻石所处的扎陵湖区域属古代人类活动区域,并非人迹罕至 [10] 保护与管理措施 - 刻石已被核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视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管理 [11] - 青海省安排公安和文物部门干部职工,克服低温缺氧、无水无电、无通讯信号等条件限制,自6月9日起进行24小时现场值守 [11] - 国家文物局将在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中对该刻石予以重点关注 [11]
黄河源确认发现秦代刻石 专家称综合价值大
中国新闻网· 2025-09-16 09:02
文章核心观点 - 位于黄河源区扎陵湖北岸的尕日塘石刻被认定为秦代刻石,是中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 [1] - 刻石记录了秦始皇遣五大夫翳率方士赴昆仑山采药的内容,其年月日俱全,补史之缺,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1] - 此次发现突破了以往“中原王朝对青藏高原的认知形成于西汉‘凿空’之后”的传统观念 [1] 刻石的历史文化价值 - 刻石内容与秦代历史文化背景相吻合,表明秦人已形成辽阔的疆域概念 [1] - 刻石反映秦代中国西部多民族的交融互通、和谐共生,折射出早在秦以前中原与西部民族尤其是羌人已长期往来 [2] - 刻石展现出的各民族对青藏高原独特自然地理环境的美好向往,最终汇入“西王母”“昆仑”等具有国家标识意义的崇拜体系中 [2] 刻石的跨学科研究价值 - 刻石与高原岩画中的骈车图像、出土车轮构成互证,说明秦代车辆技术适应高原环境,刷新了对高原古代交通的认识 [2] - 其研究为秦史、昆仑文化、早期疆域、高原交通、民族关系及人地互动等跨学科综合研究提供了范例 [2] - 刻石中的珍贵历史信息充分说明昆仑神山信仰在秦代已经普及,侧面反映昆仑文化的重要地位 [2] 昆仑文化的背景与意义 - 青海省是昆仑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重要保护传承地、核心展示区 [2] - 昆仑文化与丝绸之路相辅相成,该省境内的羌中道、吐谷浑道、唐蕃古道等在不同历史时期见证了各民族的持续交融互鉴、民心相通 [2]
展现多元文化交织画卷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15 09:20
展览概况 - 上海博物馆东馆举办"华彩六盘:宁夏固原文物精品展" 呈现多元文化交织画卷[2] - 展览从宁夏多家文博机构甄选300余件西周至隋唐时期文物精品 其中一级文物61件 未定级文物25件[2] - 展览持续至11月17日[5] 展区内容结构 - 展览分为"铸礼大原""胡汉共舞""原州风华"三个部分[2] - 第一部分展示固原两周时期文物 体现礼乐文明发展及中原与草原文化交融[2] - 第二部分以北周李贤墓出土文物为主体 展现北朝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繁荣[3] - 第三部分以隋唐史氏家族墓出土文物为切入点 彰显中华文明包容性[4] 重要展品详情 - 姚河塬西周遗址出土"稼稷"卜骨 马车及车饰配件 玉礼器等文物 印证周王朝礼乐制度发展[3] - 汉代"朝那"铭文铜鼎记载铸造时间及容量 提及朝那 乌氏两地名为研究秦汉计量制提供物证[3] - 北周李贤墓出土彩绘陶俑200多件 质地坚硬 彩绘鲜艳 造型丰壮体现西魏北周雕塑艺术特色[3] - 凸钉玻璃碗为萨珊玻璃器珍品 内壁光洁明亮 外壁有圆形凸起装饰[3][4] - 鎏金银壶装饰波斯纹样 腹部雕刻古希腊神话故事图案 串联希腊 波斯和中华文明[4] 历史文化价值 - 固原位于宁夏南部 连接关中平原 河西走廊和大漠草原 自古为中原文化 草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汇地带[2] - 史氏家族墓地为国内首次发现隋唐时期粟特人墓群 墓志以汉文书写 装饰四神与十二生肖图像[4] - 李贤墓葬形制及墓志壁画沿袭传统汉制葬俗 壁画人物脸型方圆丰满 采用西域晕染法[3] - 展览展现古代固原作为丝路枢纽的壮阔图景 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开放包容特质[4]
西夏陵申遗成功,它是贺兰山下失落王朝的一部“档案”
第一财经· 2025-07-12 21:45
西夏陵申遗成功 - 中国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1] - 西夏陵遗址分布在贺兰山东麓近40平方公里的戈壁,包含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32处防洪遗迹及5万余平方米祭祀建筑基址 [1] - 遗址博物馆陈列7000余件可移动出土文物,共同构成独特景观 [1] 历史发现与研究历程 - 1937年德国飞行员误将西夏陵当作"白蚁堆"或"史前遗迹" [3] - 1972年宁夏文物部门开始系统调查,发现带有西夏文的残碑碎片 [3] - 1974年专家通过拼接残碑确认西夏第五位皇帝李仁孝谥号,正式确认王陵身份 [4] - 考古团队三次全面调查使陪葬墓数量从254座增至271座 [4] - 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启动申遗工作 [4] 建筑与文化特征 - 陵台设计为八角形佛塔状,体现西夏皇权与佛教神权结合 [5] - 陵园采用"背山面水"格局,月城设计展现多民族文化融合智慧 [6][8] - 夯土墙嵌入木质架构具有抗震能力,防洪工程至今仍发挥作用 [8] - 1227年蒙古军队系统性破坏导致多数陵台坍塌,地宫深度达25米 [8][9] 多元文化价值 - 西夏陵是唯一以少数民族文字为官方文字的王朝遗存,出土西夏文残碑融合汉字特征 [10] - 出土鎏金铜牛、装饰鸱吻等文物展现高超工艺水平 [10] - 陵墓融合西夏、契丹、蒙古、吐蕃等多民族文化因素 [11] - 为研究东亚多民族文明互动提供样本,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脉络 [10][11] 保护与未来展望 - 保护工作进入数字化复原技术新阶段 [11] - 申遗成功被视为西夏文明走向世界的新起点 [11]
来西夏陵,在文物中探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印记
新华社· 2025-07-12 16:10
西夏陵概况 - 西夏陵是20世纪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并成为中国第60个世界遗产 [1] - 陵区包含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1处北端建筑遗址和32处防洪工程遗址 [1] - 已出土7100余件各类文物,是研究西夏社会、宗教、艺术的重要资料 [1] 出土文物与工艺技术 - 鎏金铜牛采用外范内模浇铸技术,展现西夏高超的金属冶炼和铸造水平 [3] - 雕龙栏柱出土于6号陵,柱身三面浅浮雕盘龙戏珠图案,反映中原龙文化影响 [7][8] - 带文字的石雕力士志文支座融合突厥、佛教和汉族风格,刻有西夏文和汉文工匠名字 [13][14] - 白釉瓷板瓦采用南方釉封匣钵口装烧技术,瓷胎含大量石英,集两宋南北窑技术精华 [17][18] 文化融合特征 - 西夏仿借汉字造字方法创造近6000个西夏文字,碑文常用西夏文与汉字双语 [5][6] - 陵区出土瓷片包括耀州窑青釉印花瓷盘和景德镇湖田窑精品瓷器,反映宋夏贸易繁荣 [10][11] - 鎏金铜牛体现党项人向汉族学习农耕技术,是文化交融的重要例证 [3] 历史地位与价值 - 西夏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通过"榷场"和"和市"与宋朝进行贸易 [10][11] - 西夏陵文物展现多民族智慧融合,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实证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