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恋

搜索文档
引导型恋人:是救赎者,还是血包?
虎嗅· 2025-06-05 08:12
"拧巴的人需要一个引导型恋人。" "引导型恋人没惹任何人。" 在拧巴的人的呼唤下,"引导型恋人"亮了。 引导的一方被奉为活菩萨、智性恋天菜、最伟大的存在,戏称是血包、小狗,也被批评为自以为是的懂 哥,在变相PUA。 渴望被引导的那一方,在呼唤爱的同时,也被指责为不过是巨婴、娇妻,是只会吸噬他人能量的伥鬼。 矛盾的激发,有关于爱的方式的争议,有由原生家庭与成长环境所塑造的人格差异的冲突,有当代年轻 人群体焦虑与茫然的体现,有主体性和性别意识的碰撞。这里不探讨更多结构性的问题。 在关于"引导型恋人"的呼唤与吵闹中,其实大多数只是"好好说话"的问题。 到底在拧巴什么? 拧巴的人到底在拧巴什么? TA们常常内心充满矛盾,自我对抗强烈,习惯自我压抑,难以直接表达需求,总是用反向行为来掩盖 真实感受,同时对变化敏感,但又惧怕不确定性。纠结、压抑、内耗是TA们再典型不过的特征,"没 事"、"不用"、"随便"是TA们惯用的口头禅。 TA们对亲密感既渴望又排斥,自卑,对被否定这件事过度敏感。对方未秒回信息,TA们会反复回想"是 不是我哪里说错话了";对方说"最近有点忙",TA们可能会解读为"是不想理我了";甚至在这场关于"引 ...
野生黑猩猩母婴关系如何联结?最新研究称依恋模式或与人类相似
环球网资讯· 2025-05-13 14:43
母婴依恋研究 - 野生黑猩猩的母婴联结模式与人类的安全型和不安全-回避型依恋模式类似[1] - 依恋理论最初用于人类婴儿-照护者关系研究 早期联结经历影响心理发育和社交互动[3] - 混乱型依恋在约23%的人类婴儿中观察到 表现为行为随机性或冲突性 婴儿害怕照护者[3] 研究数据与方法 - 研究分析了科特迪瓦塔伊国家公园野生黑猩猩母子的3795小时观测数据[3] - 观测30只0-10岁黑猩猩对威胁事件的反应 未发现混乱型依恋证据[3] - 观测18只未成熟黑猩猩对非直接威胁的反应 发现安全型和不安全-回避型依恋模式[3] 研究发现 - 未成熟黑猩猩在威胁事件中更倾向呜咽并靠近母亲 该反应随年龄增长减少[5] - 78个案例中75例在威胁后停止呜咽 与母亲是否靠近无关[5] - 母亲靠近的所有案例中 呜咽均会停止[5] 研究结论 - 有组织依恋的某些特征具有深远演化历史 混乱型依恋由环境因素塑造[7] - 研究样本量较小 未来可进一步分析圈养大猿和人类混乱型依恋高发率的环境因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