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市IP打造
icon
搜索文档
“村超”全国赛总决赛广东“德比” 双雄会师巅峰对决
中国新闻网· 2025-08-24 14:48
赛事结果 - 广东肇庆金利诚峻足球队以2:0击败广东和平商会队夺得首届村超全国赛总决赛冠军[1] - 肇庆队在上半场补时阶段踢进第一个球并在67分钟由队长点球再进一球[1] 赛事规模与参与 - 全国赛覆盖34个省级行政区36个赛区从683支球队中选拔51支球队赴贵州榕江参赛[3] - 云南楚雄赛区开幕式吸引1.4万名观众 江西弋阳赛区周边消费同比增长30% 重庆丰都赛区吸引现场观众24万人[4] - 澳门市民特地组建足球队前来助阵 澳门立法会议员表示村超在澳门备受欢迎[4] 赛事战略与发展 - 村超全国赛与28个省(区、市)33个地区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城市IP和推动文旅产业发展[3] - 赛事代表榕江村超三步走战略从发动本地人民玩跃至吸引全国人民的阶段[7] - 下一步将带动世界人民一起玩并通过村超舞台做好民间交往的国际传播[7]
中国经济能否“内斗”出N个“苏超”?
36氪· 2025-06-09 09:34
文章核心观点 - 江苏省业余足球联赛"苏超"通过地域文化认同和全民参与成功点燃消费热潮 其"体育+城市IP"模式具备可复制性 能有效拉动文旅消费和经济发展 [1][5][7][8][11][12][14][15] 赛事表现数据 - 苏超联赛场均观众从8798人飙升至万人以上 徐州盐城等地球迷超两万人 碾压同期中甲联赛数据 [1] - 盐城"观鸟+观赛"套餐预订超2万单 常州恐龙园单日涌入4.8万人次 [7] - 印有"叫南哥"的帆布袋在南通市一周内卖出3000多单 [7] - 镇江西津渡景区夜游人数激增3倍 [7] 成功因素分析 - 516名球员中65%为业余爱好者 年龄跨度从16岁学生到40岁个体工商户 每队限报3名职业球员打破精英壁垒 [5] - 网友创作"楚汉争霸""苏州守太湖"等地域梗引发社交媒体疯传 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宣言形成病毒式传播 [7] - 依托江苏三大文化区并存形成的"互不服输"竞争氛围 出现跨市"反骨式应援"现象 [8] - 官方赛事组织结合细致服务 扬州队秀非遗展演 常州推9.9元门票套餐实现文旅深度融合 [7][8] 可复制性条件 - 地理均衡性方面:江苏平原覆盖率86%冠绝全国 十三市直线距离均在300公里内实现当日往返参赛 [9] - 经济均衡性方面:十三地级市全部跻身全国GDP百强 苏州GDP是宿迁5.6倍 差距远小于深圳云浮28倍或成都甘孜35倍 [9] - 高铁和高速公路网络已解决多数省份人员流动客观制约 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影响全民赛事参与热情 [11] - 体育赛事天生具备"较劲"基因 可借鉴欧洲国家联赛模式建立省份间冠军杯联盟杯优胜者杯体系 [11][14] 经济效益预期 - 城市间赛事承接自发来访球迷 直接带动吃住行玩消费 形成文旅发展重要推动力 [12][14] - 以南通为例 通过赛事可提升服务意识和营商环境 促进风俗文化传播和特色产业发展 [15] - 人群流动产生区域经济合作机会 类似"叫南哥"帆布袋的衍生商业产品开发潜力巨大 [14][15] - 全民参与机制有望扩大足球人才库 改变小众运动现状 [15] 持续发展要求 - 坚决杜绝假球黑哨 实施高限处罚 维护赛事纯洁性 [15] - 政府需实现服务意识本质蜕变 将效能革命作为标配 [15] - 市民应成为城市品牌代言人 学习苏州球迷跨市祝贺的包容精神 [16] - 将"宠粉"激情沉淀为"惠民"制度 从网红走向长红 [16]
足球与造梗齐飞,“苏超”爆红!南京发布:这是经济第二大省的“凡尔赛”
第一财经· 2025-05-28 23:07
赛事概况 - "苏超"指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由江苏13个设区市各派一队参加,赛事迅速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关注焦点[2] - 前两轮12场比赛场均观众达8798人,超过同期中甲联赛场均6467人的上座率,揭幕战镇江对扬州吸引18000名观众,盐城对泰州观众达15000人[3] - 虎扑APP新增"江苏联"频道,上线首日访问量破百万,第三轮门票供不应求,二手平台出现100元求购现象[3] 文化经济联动效应 - 赛事结合城市特色形成"造梗文化",如徐州与宿迁的"楚汉争霸"、扬州与镇江的"早茶德比"、淮扬菜德比等,强化地域文化认同[3][4] - 联赛期间镇江西津渡景区夜游人数增长3倍,常州"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带动本地萝卜干线上销量翻倍,扬州队中场休息展示非遗[5] - 赛事成为城市形象宣传载体,通过对比营销展现江苏13城活力,2024年所有设区市进入全国GDP百强,9城跻身50强,常州2023年GDP突破万亿[5] 区域发展背景 - 江苏地理条件优越,平原占比高、人口密度大,13城中11城城区人口超百万(含县级市昆山),深厚历史文化为赛事提供多样化素材[6] - 专家指出赛事效应外溢至文旅、非遗等领域,形成"人文-产业-城市气质"良性循环,如南京发布提及德比梗反映经济文化双重实力[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