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养老保险体系

搜索文档
让养老更有“底”,让消费更有“力”——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的四个建议 | 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8-25 19:44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现状 - 已建成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承担兜底保障责任[6] -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群体稳步扩大,截至2024年底参保人数达10.7亿,参保率95%,其中城镇职工5.34亿,城乡居民5.38亿[6] -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水平逐年提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实现"二十连涨",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全国最低标准十年增长1.6倍[7] -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强制参保,名义缴费率24%(单位16%+个人8%),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自愿参保,按年缴费,财政按缴费档次补贴,具有较强福利属性[8][9][11] - 2023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支出约4600亿元,其中财政补贴约3800亿元,占比超80%[10] 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主要问题 - 保障水平不足:2024年城乡居民月均养老金仅246元/人,低于全国农村月均低保标准594元/人;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52%,较2018年下降8.7个百分点,低于国际劳工组织55%的最低标准[13][15] - 均等化程度不高:2023年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退休职工和城乡居民月均养老金分别为6243元、3271元和223元,机关事业单位是城乡居民的28倍;财政补贴分配差异明显,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月度养老金中人均享受补贴分别为2265元、537元和183元[16][17] - 区域差异较大:2023年上海和北京城乡居民月养老金分别为1651元和1484元,但26个省份不足300元,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与人均GDP显著正相关[18] - 可持续性有待增强:2023年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补贴1.8万亿,占基本养老保险支出25.7%,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实际缴费率16.3%,较名义缴费率低7.7个百分点,较2018年下降4.4个百分点[23][26] - 全国统筹待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已实现省级统筹,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部分地区仍为县级或市级统筹;中央调剂制度尚未实现真正全国统筹,人口流出地面临更大养老金收支压力,如2023年黑龙江抚养比1.26:1,接收中央调剂金829亿元[29][30]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建议 - 推动"国资-财政-社保"联动改革,加大国资收益上缴财政力度,专项用于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至农村低保水平,按2024年领取待遇人数计算需增加资金规模近8000亿元[33] - 分阶段缩小财政对不同群体养老金补贴标准差异,控制职工养老保险财政补贴过快增长,加大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政投入[34] - 下调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名义缴费率同时规范企业缴费行为,如将单位缴费比例降至12%(总缴费率20%),做实缴费基数,提高实际征缴效率[35] - 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将社保纳入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建立中央统收统支制度[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