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叙事

搜索文档
荧屏上的民族记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重点电视新作激发爱国热情
新华社· 2025-08-23 06:14
展播活动概况 - 中央宣传部和广电总局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于8月至10月开展电视作品展播活动 包含12部新创作的电视剧和纪录片 [4] 作品主题与精神诠释 - 作品通过多元叙事视角和求真的艺术表达 生动诠释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淬炼出的伟大抗战精神 包括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爱国情怀 [6] - 《东北抗联》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军民在残酷环境中坚持游击战争的重大事件 《台湾光复80年》讲述台湾同胞秉持"欲救台湾 先救祖国"信念支援祖国抗战 [8] - 《正义之战》展现吉鸿昌 赵一曼 张自忠 狼牙山五壮士 赵尚志 戴安澜等抗日英烈的悲壮史诗 体现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10] - 《山河铭记》讲述佟麟阁 赵登禹 "八百壮士" 东北抗联八女投江 陈怀民 杨靖宇 刘老庄八十二勇士等志士仁人的英勇事迹 展现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12] - 《胜利1945》通过重庆大轰炸 延安抗战文化 高校内迁与故宫文物南迁等事件 展现中国军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12] 叙事视角创新 - 多部作品从个体命运和内心世界入手 如《家书——四万万人的抗战记忆》全片聚焦战争岁月中不同社会阶层的家书 展现真实历史细节 [13] - 《心安何处》以跟踪拍摄方式记录日本遗孤在中日两国的生活现状 通过个体命运悲剧反映侵华战争对普通民众的伤害 [16] - 《归队》讲述与组织失去联系的抗联战士和东北百姓在绝境中完成精神与行动"归队"的故事 展现血与火中的人性微光 [18] - 《阵地》讲述桂林"文化抗战"故事 包括陶行知"岩洞教育" 张曙抗战歌曲 茅盾小说 田汉话剧等 揭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对凝聚民族精神的关键作用 [19] 国际视野与贡献 - 《山河铭记》《正义之战》《胜利》等作品记录东北抗联配合苏军反攻 中国军人与"飞虎队"并肩作战 白求恩等国际友人献身中国医疗事业等合作事例 [20] - 聚焦开罗会议 波茨坦会议 东京审判等重大事件 展现中国战场的世界性贡献和国际社会对华支援 彰显人类共同捍卫正义与和平的力量 [20] 制作技术与历史真实 - 《卢沟桥:我们的纪念》《胜利》等纪录片首次公开披露来自中国 俄罗斯 美国 英国 日本等国家的历史影像 包括毛泽东在延安最早视频 一二·九运动现场画面等 [24] - 电视剧注重真实人物塑造和场景还原 如《我们的河山》大面积种植小麦精准呈现季节变化 用当年技术烧制墙砖模拟城墙质感 [25] - 《归队》严格还原历史细节 包括战士啃树皮 与狼搏斗 冰雪生存等场景 要求服装补丁位置 伤痕形状 旧物光泽贴合角色经历 [25] - 纪录片加强史料挖掘 《台湾光复80年》《正义之战》从国内外权威档案馆搜集史料 《胜利》等采访抗战老兵 英烈后代 亲历者和专家学者 [27] - 运用AE特效 三维动画 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历史图片进行效果强化 对家书进行视觉化呈现 对宜昌大撤退 "纸片轰炸"等历史场景生成再现 [29] 艺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 作品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交织 使历史成为可感可知的生命体验 实现艺术化的历史表达 [21] - 纪实影像作为历史的保管箱和精神的播种机 帮助观众在触摸过往温度的同时转化赤诚为前行力量 [24] - 通过鲜活人物和感人故事将伟大抗战精神形象化生动化 唤起对历史的铭记 对先烈的缅怀 对和平的珍爱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