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战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我们的5098——八百壮士孤军浴血守四行
新华社· 2025-10-27 09:37
纪念活动核心信息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 - 抗战历时14年,共计5098天,四亿五千万中国人民参与 [1] - 活动精选了5098位观众留言以纪念5098个抗战日夜 [1] 参与纪念馆与活动形式 - 活动走进全国各地抗日战争纪念馆,包括国歌展示馆和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 [1][3] - 第六期活动精选了365位观众的留言 [3] - 活动形式包括留言纪念和传承精神 [6][13] 观众留言与情感表达 - 观众留言表达对英烈的致敬和对和平的珍爱 [9][15] - 留言内容强调勿忘历史、珍爱和平,以及新时代青年用科技与智慧建设国家 [10][11][13] - 部分留言标注了观众姓名、年龄、所在地及留言日期 [8][9][10][11][13] 活动时间与持续性 - 活动留言时间跨度从2024年4月24日至2025年10月10日 [7][8][9][10][11][13] - 活动持续进行,例如在2025年7月、10月等均有观众参与 [7][8][9][10][11][13] - 活动主题“你从未远去的每一天”强调纪念的持续性和日常性 [6][13][16]
捍卫抗战胜利成果 共促祖国统一进程——在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25-10-26 10:24
捍卫抗战胜利成果 共促祖国统一进程——在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25年10月25日,上午) 王沪宁 同胞们,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 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迎来了台湾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 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共同的伟大荣光。 2025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 讲话,深刻阐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对于中华民族和世界的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郑重发出共同铭记 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 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的伟大号召,极大激发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和 民族力量,更加坚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延绵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但近代以来却屡遭列强欺凌。台湾惨遭外 族侵占,成为全民族的剜心之痛。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才洗刷了半个世纪的民族耻辱。"台湾 光复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 ...
抗战馆展出台湾同胞抗日史实
人民网· 2025-10-26 09:20
展览核心内容 - 展览“不屈的宝岛 丹心向祖国——台湾同胞抗日史实展”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幕,通过387张历史图片和453件文物全景式再现台湾同胞长达50年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历史 [1] 展览主旨与历史叙事 - 展览注重展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历代对台湾进行了有效治理和管辖 [1] - 展览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台湾前途命运,支持和推动台湾革命斗争,并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使台湾抗日斗争汇入全民族抗战洪流,两岸同胞携手抗击日本侵略 [1] - 史书《临海水土志》中关于“夷州”的记载是史书和文献中关于台湾最早的记录,表明两岸同根同源 [1] 学术研究与证据支持 -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联合全球43家单位开展的东亚地区最大规模古人基因组研究首次公开台湾岛内古代人群DNA数据,表明台湾古代人群与大陆侗傣语人群有紧密遗传关系,直接证明台湾少数民族所属的南岛语族起源于中国大陆 [1] 重点展品与历史人物 - 一件创作于1902年的十六联屏由爱国士绅丘逢甲撰文,丘逢甲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组建抗日临时政府,失败后内渡大陆,其家族命名及联屏内容均体现对台湾回归祖国的信念 [2] 展览定位与未来规划 - 该展览将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基本陈列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展出,旨在成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 [2]
《北京抗日战争志》出版发行
新华社· 2025-10-24 21:40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 近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纂 的《北京抗日战争志》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设概述、大事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文献资料辑录、附录9个部分,共110万字,配 图91幅、表格109张。本书系统客观记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9月抗战胜利期间,在中国共产党 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北京地区军民同仇敌忾、奋起反抗外敌入侵的英勇壮举,着力呈 现北京地区的抗战特色,力求达到抗战史研究和志书编纂的有机融合。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北京抗日战争志》的出版将进一步传 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斗志,彰显抗战历史研究的时代价 值。 据介绍,本书是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组织实施的"中国地方抗日战争志工程丛书"的组成部分,于2018 年启动编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市档案馆等单位共同参与。 ...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这一庄严决定,集中反映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心愿和集体意志
新京报· 2025-10-24 20:29
法律决定与历史背景 - 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宪法决定将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 [1] - 该决定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举行纪念活动 [1] - 台湾光复纪念日的确立基于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举行 标志台湾和澎湖列岛重归中国主权管辖 [1] 设立动因与意义 - 决定是对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台湾各界人士多次提议的回应 [2] - 决定在台湾光复80周年之际作出 旨在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铭记历史、捍卫成果 [2] - 设立纪念日被视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反对“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的举措 [2] 未来活动与目标 - 国家将以设立纪念日为契机 积极举行各类纪念活动并开展全民涉台爱国教育 [2] - 目标是团结台湾同胞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携手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
另一种形式的燃烧
人民日报· 2025-10-24 06:42
书籍核心信息 - 书籍名称为《绿色的火焰》,作者张庆国,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2] - 该书是一部以抗战大后方为背景,全景式叙述文化抗战活动的非虚构作品 [2] - 书名灵感来源于诗人穆旦(西南联大步行团成员)在途中创作的诗歌《春》中的诗句“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5] 内容与叙事手法 - 作者严谨挑选了建筑、教育、文学、戏剧、出版及文物保护等不同领域和地域的内容作为书写对象 [2] - 通过刻画个体的经历与选择,由点及面地串联起事件与时代背景,书中涉及的文化活动当事人近百名 [2][3] - 叙事结构包含两条河流:一条是历史事件的宽阔记忆之河,另一条是作者行走中国的涌动现实之流,两者相互交织 [4] 创作过程与研究 - 作者进行了大量实地寻访,以宛平城为起点,足迹遍及15省25地 [4] - 创作基于100多天的田野调查,作者写下15万字的调查日记,并整理出50万字的采访录音 [4] - 创作方法结合了大量的历史事实构建作品骨架,并以克制的文学想象填充作品血肉 [4] 书中描绘的具体人物与事例 - 描绘了梁思成在应县木塔68米塔尖进行测绘的场景 [3] - 记录了《大公报》编辑王芸生从茶叶铺伙计蜕变,并在山洞中坚持办报的事迹 [3] - 提及故宫文物南迁至乐山时,安谷乡乡长刘钊主动腾出当地庙宇祠堂及自家住宅用于文物存放 [3] - 展现了西南联大教师在铁皮顶教室培养学生,以及竺可桢带领浙江大学进行5次迁移的历史 [2] - 记述了冼星海在延安指挥《黄河大合唱》首次演出时,创新使用煤油桶、铁勺等物品充当乐器的场景 [2]
“澳门青年看祖国”系列活动在湖南韶山举行会师仪式
新华社· 2025-10-23 23:10
活动概况 - 系列活动于10月23日在湖南省韶山市举行会师仪式 为本年度活动划上句号 [1] - 近50名澳门各界青年代表及在湘就读的澳门学生参与此次韶山活动 [1] - 活动自今年4月起 已组织9个澳门青年团前往北京 广西 陕西 黑龙江 云南 浙江 内蒙古等地参访 [1] - 近300名澳门各界青年通过实地参访和与当地青年交流 深刻领悟抗战精神 [1] - 10月21日至25日 30名澳门青年赴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 湘潭市 长沙市等地参观学习 [1] 活动目的与意义 -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 - 活动旨在让澳门青年追寻红色记忆 学习红色历史 汲取奋进力量 [1] - 会师仪式选址湖南意义深远 希望让澳门青年重温历史 缅怀先烈 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 [1] - 活动使青年感受祖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 [1] 参与者反馈 - 一名23岁澳门青年表示在芷江看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坊时深受触动 体会到和平生活来之不易 [2] - 该青年认为通过现场参观和聆听讲解 了解到更多祖国绚烂多彩的文化 [2] - 一名参访团成员表示来到韶山是缅怀过往 不能忘记为守护家国付出的牺牲 [2] - 该成员计划积极发挥中国青年与葡语国家青年的密切联系 推动葡语国家青年认识中国 讲好中国故事和澳门故事 [2] 组织架构 - 活动由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指导 [3] - 活动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联合主办 [3] - 活动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秘书处 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和澳门各界青年组织活动筹备委员会承办 [3]
重庆大学开放中国高校现存规模最大的防空洞
中国新闻网· 2025-10-20 21:30
文章核心观点 - 重庆大学防空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式揭牌开放,该防空洞是中国高校现存修建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的防空洞,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教育价值 [1][2] 历史背景与意义 - 防空洞始建于1937年,在“三线建设”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均进行过修缮,总面积超过1.4万平方米 [1] - 抗日战争期间,该防空洞是庇护师生和乡邻的重要场所,见证了学校在1939至1941年遭受至少六次轰炸的背景下,于洞内坚持教学科研、支援企业生产的艰辛办学历程 [2] - 防空洞是抗战时期重大学子爱国情怀与自强不息精神的实物见证,承载着深厚的红色基因与奋斗精神 [2] 教育基地功能与相关事件 -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学校将防空洞建设成为集历史展示、情境体验、思政课教学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 - 抗战期间,防空洞见证了学生投笔从戎的热血担当,例如1940级学生侯子勤和“飞虎队”队员何其忱,档案记录显示仅在1943年11月至1944年1月就有126名学生参军入伍 [4] - 同日,重庆市沙坪坝区委为“中共沙磁区委成立地旧址”授牌,该旧址于1938年10月在重庆大学江边的防空洞中成立 [4]
重庆大学“楼与堂”:回望烽火岁月,汲取前行力量
中国新闻网· 2025-10-20 15:03
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 - 工学院教学楼始建于1935年,采用中西融合建筑风格,墙体为未经打磨的条石,屋架为杉木制作 [1] - 七七抗战大礼堂为中西合璧式建筑,是抗战时期开展抗日运动的重要场所 [1] - 两处建筑是重庆大学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国时期建筑,象征理性求真的科学力量与激昂热忱的抗日救亡精神 [2] 抗战历史与教育传承 - 1939年至1941年间重庆大学数次遭受日机空袭,1940年5月29日工学院被炸,建筑物与教学设备严重破坏 [3] - 抗战期间重庆大学借出松林坡约200亩土地给西迁的国立中央大学,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将校舍及大礼堂无偿移交 [3] - 师生在硝烟中展现愈炸愈强的韧劲,迅速修缮复课,为学校多学科发展奠定基础 [3] 思政教育创新实践 - 学校开展行走式思政课,65名师生沿1500米路线参观10余处校园抗战古迹与地标 [5] - 路线密集连接5处抗战古建筑、3处纪念雕像、3处雕塑、2处综合体 [5] - 课程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将理论知识与真实场景融合,以体验和探究为核心,变被动听为主动感 [6] 国际交流与文化影响 - 泰国留学生表示通过活动深受中国抗战爱国故事震撼,认为弘扬抗战精神是跨国青年的责任 [8] - 摩洛哥本科生体会到中国人民抗战时期的艰苦奋斗与伟大精神,更加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厚重 [8] - 校史讲解团成员称校歌中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的誓言是激励学子坚韧前行的精神财富 [8]
(校馆弦歌)重庆大学“楼与堂”:回望烽火岁月,汲取前行力量
中国新闻网· 2025-10-20 10:20
学校历史与建筑 - 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是一所校名未改、校址未迁、办学未断的巍巍学府 [1] - 工学院教学楼始建于1935年,采用中西融合建筑风格,墙体用未经打磨的条石砌筑,楼内屋架用杉木制作 [1] - 七七抗战大礼堂为纪念七七事变而得名,是抗战时期开展抗日运动的重要场所 [1] - 两处建筑是重庆大学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国时期建筑,分别象征理性求真的科学力量与激昂热忱的抗日救亡精神 [3] 抗战历史与传承 - 1939年至1941年间,重庆大学曾数次遭受日机空袭,工学院于1940年5月29日被日机投弹轰炸,建筑物与教学设备严重破坏 [3] - 抗战爆发后,重庆大学慷慨借出松林坡约200亩土地,为西迁的国立中央大学流亡师生提供栖身之所 [4] - 抗战胜利后,国立中央大学迁回南京,将校舍连同大礼堂无偿移交给重庆大学 [4] - 经过数次修缮,工学院至今仍在发挥功能,大礼堂作为演出、展览等活动场所 [6] 教育创新与实践 - 学校开展名为行走抗战联线的思政课,65名师生参与,路线全长约1500米,连接10余处校园抗战古迹与地标 [6] - 活动路线密集连接5处抗战古建筑、3处纪念雕像、3处雕塑、2处综合体 [6] - 该思政课打破课堂边界,将理论知识与真实场景深度融合,以体验、探究为核心,推动思政教育从被动听变为主动感 [7] - 课程旨在深入挖掘校史资源与抗战文物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激发师生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6][7] 国际影响与反响 - 泰国留学生万冰淇表示,听了一系列中国抗战时期的爱国故事,深受震撼和感动,认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是跨国青年的责任与义务 [9] - 来自摩洛哥的本科生李丽通过活动感受到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的艰苦奋斗与伟大精神,更加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厚重 [9] - 校史讲解团成员翁燚提到,校歌中复兴民族兮,誓作前锋的誓言已成为重大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