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卖场拆解与重构
搜索文档
从一家超市的开业,看大卖场的终章
虎嗅· 2025-10-13 13:33
大卖场业态的当前表现 - 一家新开业的超市人气火爆,面积约四五千平方米,店内摩肩接踵,加工食品和生鲜肉品区域被围得水泄不通 [1][2] - 十来个收银台及十几个临时收银点均排起长队,单日销售额预计轻松超过百万元 [4] - 近期多家大卖场开业均报告了数百万元的销售额,营造出行业复苏的表象 [5] 开业高销售额的可信度分析 - 过往经验显示,开业高销售额可能通过将试营业及开业前团购金额计入、负毛利促销、供货商前台出货、售卖购物券等方式达成 [6] - 单日开业火爆并不等同于门店未来能持续保持优异业绩,不能简单视为行业满血复活的信号 [6] 大卖场的黄金时期与核心优势 - 在过去近二十年,大卖场是优质零售生意,拥有高客流和现金流,供货商众星捧月 [7] - 大卖场凭借丰富商品种类、低廉价格和一站式购物体验吸引消费者,在零售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 [8][9] - 供货商为进入大卖场渠道不惜降低利润并支付各种进场费用 [9] 大卖场面临的挑战与衰落原因 - 电商崛起带来巨大冲击,提供更优惠价格和便捷的购物方式 [11] - 社区便利店、生鲜超市、零食店等新兴业态以贴近消费者和便捷服务分流客源 [12] - 当前大卖场面临客流下降、租金与人工成本上涨、收费减少、业绩跳水及闭店潮等多重困境 [13] - 消费者闲暇时间碎片化,难以抽出大段时间购物,且大卖场商品可通过线上或社区商业更方便、便宜地获取 [14] - 大卖场丧失了商品种类和价格优势,同时购物时间和物理距离阻碍了消费欲望 [15] 行业本质与时代变迁 - 大卖场是物质丰富但渠道匮乏时代的产物,曾是海量商品呈现给消费者的主要场景 [16] - 过去大卖场满足消费者“一次性购齐”的需求,但当前线上线下渠道极大丰富,新的零售业态正在取代大卖场 [17] 当前转型举措的成效与挑战 - 大卖场通过诸如“胖改”、加工食品改造、自有品牌研发等手段试图提升人气和业绩 [18] - 调改需增加大量员工(包括技术工种),导致人员成本沉重,加工品类品质保证也会带来高损耗,还有改造及设备摊销费用 [19] - 调改后营业利润的净增部分能否覆盖新增费用存在不确定性 [20] - 成功的自有品牌需要零售商拥有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目前市场上仅有胖东来、奥乐齐和山姆等少数成功案例 [21] - 自有品牌运营需市场调研、研发设计、驻场品控等系列流程,多数零售商仅为做而做,效果有限 [22][23] 未来零售业发展趋势 - 未来三至五年主要趋势是对大卖场进行拆解,将其品类拆分为独立业态,如酒类、零食、水果蔬菜等专业店 [25] - 剩余品类也将被专业的“品类杀手”所替代 [26] - 此趋势源于消费者需求日益细分和个性化,他们更倾向到专业店铺挑选符合自身需求的商品 [27] - 此拆解趋势未来可能延伸至家居用品、冻品、粮油副食等更多品类 [28] - 零售商需紧跟趋势,精准把握需求,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品类店铺以在市场中立足 [29] 行业变革总结与展望 - 大卖场作为零售巨无霸正面临拆解与重构,这是市场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30] - 消费者需求升级和多元化推动零售业态向细分和专业化发展 [31] - 能敏锐捕捉变化、迅速调整战略并将单一品类做到极致的零售商将脱颖而出,固守旧模式者可能被边缘化或淘汰 [31] - 拥抱变革、积极转型、打造专业品类店铺已成为零售商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