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学学习规划
icon
搜索文档
平台更多样,工具更智能,学习和学业需要做好规划—— 大三学生怎样看待“卷”与“躺”(青年观察·大学的路怎么走①)
人民日报· 2025-11-11 06:54
学习模式与内驱力 - 大学生学习重心从应对阶段性考试转向投身长期的研究型学习,越来越多学生从大一大二起便进入实验室和课题组进行科研训练[3] - 学生渴望在课堂上接触到新颖前沿内容,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和背后意义,而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本身[4] - 关键是要找到学习的内驱力,根据个人兴趣和目标规划学习路径,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使学习成为自主行为[6] 学习工具与效率优化 - 大学生普遍使用各类日程软件管理时间,将专业课、科研任务、学生活动等分类规划,并预留空白时间作为应急安排[7] - DeepSeek、豆包等AI工具成为自主学习的重要辅助,能快速解答疑问、辅助梳理思路、即时补充知识,显著提升学习效率[7] - 学生主动把在线课程、学术数据库、开源社区等变成自己的资源库,定制个性化学习资源,与以往被动接受知识形成鲜明对比[7] 学习态度与成长路径 - 学生对“卷”与“躺”有理性认知,既不是盲目跟风“卷”,也不是简单选择“躺平”,而是根据课程性质和项目价值差异化投入[9] - 健康有益的“卷”是实现自我成长而非压倒别人,如果为了个人追求和长远发展,付出更多时间是值得的[10] - 学习意义从考研考公等阶段性目标,拓展为对自我成长和社会价值的立体塑造,部分学生主动探索志愿服务、基层支教等多元路径[10][11] 支持体系与评价生态 - 高校搭建多层次支持体系,包括辅导员、班主任、“新生之友”等多方力量协同帮助学生适应大学节奏[8] - 通过朋辈辅导、本科生导师制等多元指导体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成长提供持续支撑[8] - 高校需要改革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将“学会学习”纳入系统性教学范畴,全方位助力青年实现全面发展[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