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太空新基建
icon
搜索文档
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成功发射 银河航天持续助力太空新基建
环球网资讯· 2025-08-04 23:43
卫星发射成功 - 中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 [1] -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1] - 卫星由银河航天承担研制 这是我国民营商业航天公司首次批量研制此类卫星 [1] 卫星制造能力 - 卫星由银河航天卫星智慧工厂出厂 工厂应用智能装配机器人等装备 [1] - 采用数字化制造系统 自动综合测试系统等先进软件平台"智慧大脑" [1] - 增强产线柔性生产和数字化制造能力 将卫星研制周期缩短80% [1] - 实现像批产汽车一样批产卫星 年产百颗以上的1000千克级卫星 [1] 公司技术积累 - 银河航天已累计成功发射三十余颗自主研制的卫星 [3] - 包括我国首次批量生产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 [3] - 我国首颗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平板可堆叠卫星 [3] - 国际上首个分布式多星编队SAR卫星 [3] 未来技术规划 - 加速相控阵天线 星座组网 星上大能源 数字处理载荷等核心技术攻关 [3] - 加速卫星及各类关键设备的低成本批量生产 [3] - 不断突破技术边界 为建设自主可控的太空基础设施贡献力量 [3]
银河航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徐鸣:太空科创时代的发展迎来历史机遇期
财经网· 2025-07-25 07:05
太空经济前景 - 太空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 [1] - 预计2040年全球太空经济价值达1万亿美元 对更广泛经济社会价值达7.9万亿美元 [1] - 2025-2040年太空经济累计影响将超80万亿美元 [1] - 全球在轨卫星数量超1.3万颗 大部分为低轨通信卫星 呈现星座化、规模化、低成本化特点 [1] 太空科创发展模式 - 太空科创需要技术、产业、金融三轮驱动融合发展 [1] - 前沿技术驱动智能制造和商业航天产业变革 [1] - 多层次科创金融体系为产业变革注入动能 [1] - 技术突破与金融支持需形成良性循环推动行业发展 [1] 银河航天创新成果 - 推出国内首款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平板卫星 [2] - 首次批量研制低轨宽带通信卫星 [2] - 成功研制全球首款大规模卷式全柔性太阳翼 [2] - 全柔性太阳翼展开面积20平方米 卷起后直径仅保温杯大小 [2] - 已完成25颗先进卫星发射 包括全球首颗高频低轨毫米波卫星等 [3] 商业航天发展现状 - 公司成立于2018年4月 是中国商业航天领域首家独角兽企业 [3] - 助力建设开放商业航天供应链生态 [2] - 在太空大能源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2] - 全柔性太阳翼技术解决卫星体积重量限制 提高能量密度 [2]
做难而正确的事——记银河航天(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徐鸣
经济日报· 2025-06-08 06:04
公司发展历程 - 银河航天成立于2018年4月,专注于卫星互联网技术攻坚,5年内实现首款柔性太阳翼平板可堆叠卫星(灵犀03星)发射成功[2] - 2024年11月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12月批量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入轨[3] - 从2018年100余家供应商扩展至2024年1300余家,其中超50%为民营企业,带动卫星制造、通信技术等领域协同发展[4] 技术创新与突破 - 推出国内首款柔性太阳翼平板卫星、首批发产低轨宽带通信卫星,2020年发射Q/V频段低轨宽带卫星(银河航天首发星)[5] - 2022年完成6颗小批量卫星全流程仅用11个月(传统需1.5年/颗),组建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小蜘蛛网"[6] - 具备通信载荷、星载计算机、太阳翼等核心单机研制能力,覆盖宽带通信、SAR、导航增强等应用需求[7] 产业链与生产布局 - 融合"航天+互联网"基因,通过互联网式快速迭代与航天技术简易输出重构产业链[3] - 建设新一代卫星智能制造工厂,形成百颗卫星/年的低成本批产能力,拥有完善卫星平台型谱[8] - 2018年联合3家汽车配套民企共同研发,现已成为核心工序主供单位[3] 国际化与市场应用 - 2024年初在海外建成"小蜘蛛网"地面试验站,测试车辆联网、远程医疗等场景,与当地运营商合作手机直连卫星技术[8] - 国际市场布局包括卫星互联网应用、卫星研制能力输出、技术合作三大方向[8] - 过去5年全球卫星发射量年均增20%,公司累计发射25颗技术领先卫星[9] 行业机遇与战略定位 - 全球太空基础设施建设处于竞速期,卫星互联网可覆盖全球25亿未联网人口(较2015年41亿下降)[2] - 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支持民企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公司将持续研发手机直连卫星天线等核心技术[9] - 定位为"大国重器"级创新者,通过高频段Q/V载荷实现低轨宽带星座"换道超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