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银河航天灵犀03星
icon
搜索文档
带你探秘银河航天!他们是如何“造星”“织网”的
金融时报· 2025-06-20 22:46
公司技术成就 - 银河航天是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第一家独角兽公司,已成功发射25颗技术先进的卫星 [1] - 公司成功发射全球首颗高频低轨毫米波卫星、我国首次批量研制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我国首颗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平板可堆叠卫星 [1] - 2023年3月30日成功发射四颗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卫星,验证了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整星元器件、部组件均实现自主可控 [1] - 2023年7月23日成功发射我国首款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平板式可堆叠卫星银河航天灵犀03星,首次在轨验证多星堆叠发射技术 [1] - 2024年11月30日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12月17日成功发射四颗SAR卫星,在国内率先实现SAR卫星批产 [2] 行业格局 - 北京是我国航天事业发源地,核心研发单位占全国50%以上,拥有大部分国家航天大型研发配套基础设施和专业型技术人才 [2] - 北京商业航天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涵盖运载火箭、卫星制造、地面站及终端设备、卫星应用服务全产业链 [2] - 北京已累计发布10多个商业卫星星座建设规划,初步形成"南箭北星"格局 [2] 星座建设 - 银河航天成功发射8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构建我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小蜘蛛网" [2]
在北京,商业航天“冲”出新势力
科技日报· 2025-06-20 07:39
柔性太阳翼技术突破 - 银河航天自主研制的柔性太阳翼厚度仅1毫米左右,可折叠至主体厚度不到5厘米,在轨工作时展开长度约9米,宽度超过2.5米,具有包络小、重量轻、模块化等特点,适合卫星大批量堆叠发射 [1] - 2023年7月柔性太阳翼搭载银河航天灵犀03星成功发射,技术团队通过科技创新将新型柔性太阳翼与平板堆叠式卫星相结合,大幅提高卫星星座组网效率 [1] - 柔性太阳翼生产线采用自动焊机(毫伏级精度)和自动贴片机(0.05毫米微距精度)等尖端设备,实现高精度制造 [1] 商业航天产业化进展 - 银河航天已建成批量生产卫星的柔性生产线,具备年产100至150颗中型卫星的研制能力 [2] - 北京拥有商业航天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商业航天百强企业、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全国半数以上 [2] - 蓝箭航天研发的"朱雀三号"不锈钢液体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一级发动机回收后无需检查即可复飞,成本较一次性火箭降低80%-90%,已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计划2024年下半年首飞 [2] 航天产业链生态构建 - 银河航天灵犀03星采用一体化成型技术,通过工业压铸实现卫星堆叠空间节约,提升火箭运载效率 [3] - 公司供应链合作企业从2018年100余家扩展至1300余家,超半数为民营企业,带动传统铸造、精密加工等领域技术升级 [3] - 2024年5月银河航天在泰国开展低轨卫星互联网宽带通信试验,是我国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首次海外应用探索 [3] 政策支持与行业规划 - 2024年北京市对蓝箭航天等7家商业航天企业投资10亿元,重点支持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 [4] - 计划2026年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入轨回收复飞,同步布局超重火箭研制和200吨级以上全流量补燃发动机开发 [4]
做难而正确的事——记银河航天(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徐鸣
经济日报· 2025-06-08 06:04
公司发展历程 - 银河航天成立于2018年4月,专注于卫星互联网技术攻坚,5年内实现首款柔性太阳翼平板可堆叠卫星(灵犀03星)发射成功[2] - 2024年11月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12月批量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入轨[3] - 从2018年100余家供应商扩展至2024年1300余家,其中超50%为民营企业,带动卫星制造、通信技术等领域协同发展[4] 技术创新与突破 - 推出国内首款柔性太阳翼平板卫星、首批发产低轨宽带通信卫星,2020年发射Q/V频段低轨宽带卫星(银河航天首发星)[5] - 2022年完成6颗小批量卫星全流程仅用11个月(传统需1.5年/颗),组建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小蜘蛛网"[6] - 具备通信载荷、星载计算机、太阳翼等核心单机研制能力,覆盖宽带通信、SAR、导航增强等应用需求[7] 产业链与生产布局 - 融合"航天+互联网"基因,通过互联网式快速迭代与航天技术简易输出重构产业链[3] - 建设新一代卫星智能制造工厂,形成百颗卫星/年的低成本批产能力,拥有完善卫星平台型谱[8] - 2018年联合3家汽车配套民企共同研发,现已成为核心工序主供单位[3] 国际化与市场应用 - 2024年初在海外建成"小蜘蛛网"地面试验站,测试车辆联网、远程医疗等场景,与当地运营商合作手机直连卫星技术[8] - 国际市场布局包括卫星互联网应用、卫星研制能力输出、技术合作三大方向[8] - 过去5年全球卫星发射量年均增20%,公司累计发射25颗技术领先卫星[9] 行业机遇与战略定位 - 全球太空基础设施建设处于竞速期,卫星互联网可覆盖全球25亿未联网人口(较2015年41亿下降)[2] - 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支持民企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公司将持续研发手机直连卫星天线等核心技术[9] - 定位为"大国重器"级创新者,通过高频段Q/V载荷实现低轨宽带星座"换道超车"[6]